城市管理數字化在我國已經經歷了十幾年的發展,基本覆蓋全國各省、市、自治區,已建設數字城管系統的城市,取得了顯著的管理效果,各省市也從最初的“被動要建設”逐步轉變為“主動想建設”。當前,數字城管系統經過不斷調試應用已較為完善,城市管理運行平臺基本實現“一網統管”,各級平臺實現互聯互通、數據共享,視頻、語音均可直聯,切實把信息技術軟實力轉化為助力城市管理執法工作的強大動力,全面提升了城管執法領域信息化水平,做到了“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切實增強人民群眾對城管執法工作的幸福感、獲得感、滿意度。但是,數字城管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出現了功能覆蓋不夠廣、智能化程度不夠高、資金籌措難、信息系統集成難等問題,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城市管理事業高質量發展進程。
當前,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以及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許多具有超前意識的大城市已經提前布局,基于現有中心城市數字化城市管理系統,以物聯網、云計算、AI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為支撐,構建大城管系統信息網,推出了更加智能化,更注重效率的智慧城管,不斷豐富各類場景數據,如違法建設、城市市容和環境、園林綠化、市政設施、戶外廣告、停車管理、垃圾分類、應急事件等,同時建立地理空間數據庫如基礎地形圖、三維建模數據、衛星遙感影像數據、城市真實場景數據、基礎網格數據等,通過全面透徹感知、萬物網絡互聯、智能融合應用等,加快城市信息化、智慧化、精細化高質量發展進程。其中,北京市、杭州市作為城市管理工作數字化、智能化的先鋒城市,早期就實現了城市管理工作數字化的發展,之后經過業務整合、拓展和升華,結合物聯網、云計算、信息融合、數據分析和數據挖掘技術,將原有的數字化城市管理平臺升級為全新的智能化集成平臺,實現了城市管理信息自動化、監管精細化、功能協同化、服務多樣化、決策智能化和執法人性化的智能管理目標,成為全國各大城市中最早嘗試探索應用智慧城管的城市,具有極大的示范效應和推廣價值,為中小型智慧城市的建設打造了一個新樣本。
1.建立城市大數據系統
充分發揮數字經濟的價值,將城市的信息網絡、交通系統以及網絡的覆蓋程度提升,推進智慧城市體系的建設,由政府統籌建立自上而下的城市大數據系統,真正實現“一網統攬”,通過橫向聯合、縱向成鏈的方式,公安、司法、民政、城管等各個部門系統賦能建立子網,聯合建立的大數據共享平臺,運用網格化管理的新模式,基本實現城市管理工作“全方位、全時段、全覆蓋”的監督和管理。通過對海量動態大數據的采集匯總、分析研判、及時反饋和動態響應,讓云計算在城市精細化管理中的作用愈加明顯,多策實現智慧城市提檔升級。通過構建一張大網,設立一個大屏,搭建多個網格,大幅度提高了城市治理中智能感知、實時監測、綜合分析、及時處置的能力,同時避免部分因職能交叉等而導致的數據重疊浪費,實現資源節約、共享共治。
2.拓展“大數據+N項服務”板塊
聚力打造城市“大數據+社區”。充分利用大數據監測分析等改變傳統社區生活方式,實現社區云平臺智慧化管理。拓展社區垃圾分類系統,通過智能語音提醒的方式引導居民正確投放垃圾;拓展社區停車并入城市一體化車輛管理系統,實現內部車輛無感通行,可實現高效資源統籌利用和降低人力成本;自動檢測禁停區域內的違停車輛,當停車時間超過設定臨時停車時長時將會報警,通過大數據持續提升用戶體驗,讓社區的生活和管理更加安全、貼心;拓展高空拋物檢測,對樓外立面由下至上全覆蓋監視,當有高空墜物時,其智能分析算法將快速檢測并報警,便于后臺實時發現警情并溯源。
打造“大數據+交通”板塊。在城市交通日常運行中,交通前端視頻感知設備能夠有效感知交通實況,對數據分析處理與共享,生成實時畫面和處置方案,做到實時信息的反饋,實現管理人員對風險的及時處置與規避,提升交通出行體驗。
打造“大數據+新基建”板塊。智慧城市建設是“新基建”必不可少的部分,當前城市的快速發展,更需要快速走向應用創新與基礎創新并重的創新2.0時代,加快“新基建”建設進度,推動數字化經濟持續轉型,推進“5G+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建設,構建智慧城市堅定基石,實現多業態融合發展轉型升級已迫在眉睫。
1.“互聯網+智慧”體系延伸
依托城市大數據系統平臺,拓展打造子網數字城管新版塊新體系。建立“互聯網+智慧監管”模式,將工地揚塵在線視頻監測平臺、渣土車輛實時監控平臺、建筑垃圾處置綜合監管平臺,接入揚塵監測、工地視頻、渣土車定位設備,實現建筑工地揚塵治理“一網統管”;拓展建立“互聯網+網格管理”模式,設立N個覆蓋全域的城市管理網格,通過線上方式全面拓展延伸城市管理網格,每名網格員通過信息平臺聯系社區干部、居民、管理對象等,讓群眾足不出戶就能聯系片區網格員在平臺反映城市管理問題,做到城市管理問題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受理、第一時間處置,真正實現了網格化管理線上線下全覆蓋,和群眾溝通零距離。
2.物聯網智慧路燈
物聯網在智慧城市中的應用,承載和包含著大部分現有的物聯網相關技術,如結合城市特色設計契合風貌和發展的智慧路燈,在燈桿主桿體上切割成城市標志造型,更有力突出了城市文化元素,新型智慧燈桿搭載智慧照明、視頻監控、LED顯示屏、環境監測、5G基站、一鍵報警、新能源汽車充電、投影燈、廣播音響等功能于一體,實現了對城市設備設施的集約化管理,提升了智能化、信息化和精細化管理水平。
3.智能監測自動處置系統
充分利用物聯網技術,研發應用智能清掃機器車輛,在灑水車、渣土清運車上連接GPS定位傳感器,建立工作定位系統,利用智能攝像頭的自動識別代替人巡,輸入運行程序設置清掃區域范圍和路線軌跡,自動循環進行清掃灑水作業,遠程中控系統(DCS)自動操作適時調整作業時間、作業次數、作業速度等,全面提升城市精細化智慧化治理能力。在城市的各區域裝備智能監測設備進行精準監控,及時掌握餐飲油煙、工地揚塵、渣土車輛等環境污染現狀,借助關系數據庫、數據倉庫、聯機分析、數據挖掘、數據可視化等信息技術邏輯性地走向計量化,自動智能化評測分析并生成報告,對常態性問題自動予以處置,利用智能設備協助高效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加快智慧城市的建設進程。
4.搭建物聯民生平臺
基于城市綜合管理服務平臺基礎,主動適應信息技術廣泛深入群眾生活這一趨勢,增值運營工具及模式,打造市民App、城運通、城管通等城市便民服務系統平臺,涵蓋廣告發布、便民服務、線上互動、社區活動、一鍵挪車、健康養老等諸多功能和模式,高效做好群眾服務保障,迅速推進城市管理模式向城市治理模式轉變。隨著諸多智慧應用場景落地,智慧生活將全面融入城市治理、公共服務以及產業發展等各個領域,覆蓋城市生活的各個方面,市民將切實感受到數字之城的便捷,體驗智慧生活的美好。
1.打造AI城市管理平臺
依托城市大數據系統平臺,搭建AI城市管理子系統,通過AI與城市管理相結合加載算法,為城市“智治”提供支撐。AI城管是一種基于人工智能技術的監測系統,通過使用先進的圖像識別和分析算法,能夠快速準確地識別工地揚塵、市容環境、占道經營等,為城市管理部門提供實時的監測數據和決策支持。系統最顯著的特點是具備智能化自動學習,可以融入ChatGPT等不斷地深度自學,實現系統的快速迭代和進化,適應不同環境下的監測任務,并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精細化調整。同時,AI城管還支持大規模部署,可以實現多個監控點的同時監測,大大提高了監測的覆蓋范圍和效果,助力城市精細化管理。
2.創建“AI+可視”應用系統
在城市社會治理的細分場景中,根據需求利用“AI+N”App自動生成城市全景或分區視頻并呈現,能夠實時直觀掌握城市治理動態,為高效服務群眾提供便利。建立基于可視化一體化指揮調度平臺,引進無人機、無人保潔船、掃地機器車、AI巡邏車等物聯網設備,共同納入城市管理大平臺,實現線上運營與指揮調度,更加便捷地發現運行異常信息,城市各類設施設備的運行維護可視化、智慧化,及時發現和快速解決違法建設、占道經營、綠化管養不到位、車輛亂停放等常見的城市管理問題,高度契合現代城市治理系統化、精細化、智慧化的新要求。
3.建立AI智慧安防系統
借助大數據和實時監測系統,打造“信息+安防”的智能化AR立體防控系統,構建實景式立體化的安全防控體系,通過視覺技術與多維技術等保障城市安防,讓安防系統像人一樣思考,當應急事件發生時可以通過該系統的前端感知攝像機和后端高密度智能分析服務器等,直觀掌控現場重要情況和信息,方便及時調度,快速處理應急事件,守護人民群眾的人身安全。
綜合運用大數據、物聯網、AI等信息科技技術,促進城市管理工作由“數字化”朝“智慧化”的方向轉變,已是大勢所趨。為實現“智慧城市”建設目標,加快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型城市治理體系,需要多策全面應用智能科學技術,創新工作思路,超前謀劃布局,不斷提升城市形象品位,聚力創建宜人、宜居、宜業的未來智慧城市。
參考文獻
[1]伯婷.智慧城市下現代城市規劃設計發展方向[J].智能城市,2021,7(19):105-106.
[2]肖芳晏.基于5G時代數字經濟發展賦能智慧城市建設的探討[J].中國新通信,2022,24(6):42-44.
[3]馬建.物聯網技術及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的應用[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 2015,(16):3759.
[4]朱海玄.大數據時代城鄉規劃學走向計量化的機遇與挑戰[J].城市發展研究,2016,23(2):1-7.
[5]張大紅.人工智能時代智慧安防在智慧城市中的發展與應用解析[J].中外企業家,2020,678(16):93-93.
(責任編輯:趙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