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指示精神,加快推進“人工智能+”行動,2024年3月30日,以“新一代人工智能在智慧城市中的應用”為主題,由北京城市管理學會主辦,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以下簡稱“北京電信”)協辦,北京郵電大學人工智能生態系統研究所、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統籌城鄉與國土空間治理研究院承辦的智慧城市學術研討會在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博納樓召開。與會專家就數字化環境治理的組織變革與模式演進、數據賦能城市固廢全鏈條精細化管理、大模型在城市管理中的應用前沿、數據的資產化等主題進行了主旨演講。現將專家觀點意見梳理整理成文,以饗讀者。
北京電信黨委副書記、副總經理孫健作為企業代表,介紹了北京電信的“云、網、數、智、安、量子及數字平臺”多要素融合的一體化信息服務能力,以及助力各行各業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形成的豐富成果,包括深度參與多區一體化政府服務平臺,構建區級城管執法智能決策分析和區域視頻指揮調度平臺等,在算力方面介紹了由武清、瀛海2個萬卡資源池節點,永豐、翠湖、內蒙等智算節點構成的“1+1+X+C”的總體算力布局情況,并表示北京電信將積極把握人工智能和算力發展趨勢,為智慧城市建設和治理貢獻新質力量。
《城市管理與科技》編委、北京大學陸軍教授以“數字化環境治理的組織變革與模式演進”為題,介紹了中國環境治理的內容框架、主要問題以及基于數字化的未來目標和作用機制。他指出,中國環境政策的應用實踐從早期治理工業“三廢”單一的污染控制目標,轉變為資源開發利用及生態文明建設等污染治理及生態保護并重的政策體系。目前,我國環境治理面臨著環境治理體系的信息渠道不暢,環境責任的配置失配、模糊化,多重任務壓力結構下的應急式執法、運動式和選擇性執法,正向激勵結構的缺失削弱地方合作協同積極性等問題。
為應對這些問題,實現《關于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指導意見》中提到的建設目標,建立以規則重構為核心的區域環境協同治理體系,需開展數字化環境治理。一是要利用數字化重構環境治理責任配置,技術賦能治理創新有助于地方環境治理責任體系從“同構化配置”向“均衡性配置”轉變。二是要利用數字化調整環境治理政策執行,做到決策科學化、落實精細化、監督常態化。三是要建立數字化調整環境治理激勵制度,通過政策工具的選擇和組合作用于區域合作。一方面提供交流平臺、制定合作規則等柔性政策工具;另一方面提供監督考核、強化政治責任等剛性政策工具。
這三方面的構想要通過具體的路徑來實施。一是要深化科技人文有機融合,促進“經驗”與“數字”有機協調;二是要以流程再造為核心,推進生態治理政務流程優化再造;三是要加強環境保護制度建設和制度創新,營造環境治理的良好氛圍;四是要加強業務鏈整體協同,推進區域間污染防治和環境風險治理數字化轉型。
《城市管理與科技》編委、清華大學劉建國教授做了題為“數據賦能城市固廢全鏈接精細化管理”的發言,分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對固廢垃圾處理行業的深刻影響。他指出,面向新階段城市固廢管理主要矛盾和重大需求的數據賦能既是科學管理的要求,也是科學管理的標志。固廢的排放、收集、運輸、處置、利用均基于物聯網的實時數據采集,進而形成廢物產生量、收運處理量、資源回收量、污染排放量等的實時監測數據庫,為工業互聯網實現處理利用系統優化提供支撐。
目前,數據賦能城市固廢精細化管理主要路徑有七方面。一是垃圾分類智慧監管,實現精細化管理實時動態調控;二是建筑垃圾車載稱重全程監控,避免違規傾倒處理;三是再生資源逆向物流回收,實現行業轉型升級;四是人工智能精準調控,支撐回收處理設施降本增效;五是固廢堆存及排放遙感監測,消除環境安全隱患;六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引領固廢處理升級方向;七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涌現,深刻影響行業發展態勢。
《城市管理與科技》編委、中國人民大學楊宏山教授做了題為“基于數字平臺的城市運行管理模式”的發言,介紹了數字平臺這一城市運行管理的新工具,分別就政府平臺、共建平臺、企業平臺介紹了具體案例。他指出,數字平臺是城市運行管理的新工具。數字平臺能夠依靠數字技術,增進政社互動、部門互動,促進多方合作;同時強化信息化支撐、精細化治理、精準化服務。
根據運營主體、信息來源的差異性,目前國內的數字運行管理平臺主要分為三類。一是政府平臺,由政府運營,接受訴求表達,進行回應處置和績效評價。政府平臺是統一平臺,能夠增進政社互動。“12345”接訴即辦系統是典型的政府平臺。二是共建平臺,政企合作,可收集海量數據,基于算法識別深層問題,為政府治理提供解決方案。這類平臺能夠有效區分應用場景,搭建多樣化平臺。“城市大腦”是典型的共建平臺。三是企業平臺,由企業運營,收集海量數據,基于算法支持供需匹配。這類平臺種類多樣化,提供多重功能,提升需求響應能力。“高德地圖”就是典型的企業平臺。
中國電信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電信”)政企事業群住建事業部行業總監邢麗云分享了中國電信在城市運管服領域的探索和實踐,提供了第一手的行業經驗和實踐案例。她指出,“新基建”將加速行業智慧化。中國電信住建行業事業部以“新城建”承接國家“新基建”戰略,聚焦城市運管服、城市生命線、智慧社區/園區、住房保障等行業應用,以提升城市基礎設施智能化水平為己任,結合云網融合技術,以5G、大數據、大模型、區塊鏈技術為引領創新城市數字化智慧應用,實現城市運行的一網統管。
中國電信通過部委合作、各級地方政府合作以及專項建設開展智慧化新基建。在部委合作領域,中國電信與中國建科專班牽頭編制“數字住建”頂層規劃,為后續省和地市公司深度參加數字中國及數字住建項目奠定了基礎。在地方政府合作領域,中國電信與H省合作,完成該省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集成實施服務項目;與江蘇X市合作,建設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二期;與新疆X縣合作,完成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項目。同時,中國電信還與多地城市管理部門合作,建設了智慧城管專項、城市生命線專項、韌性城市專項、排水防澇專項、燃氣安全專項等系統。未來,中國電信計劃與客戶單位、高校發揮多方優勢,組建城市運管服、城市管理、城市更新等領域創新聯合實驗室,匯聚優勢資源,賦能“云改數轉”新動能,搶占住建產業數字化“新航道”。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干部學院(全國市長研修學院)徐振強博士做了題為“智慧城市、數字住建與數據資產化”的發言,分析了數字化支持下紙質規劃向平臺交付過渡的趨勢。他基于智慧城市產品/服務為政府直接創造經濟增長的理念,提出了產城融合的空間生態自組織與協同經濟理論,利用“頂層設計+創新中心+智慧城+智慧招商(營商)+投融資創新”五位一體方法論,以期實現“實時大數據輸入—實時決策計算—實時參數化動態建模”。
同時,他對新時代的新城建給出了“數字化支持下紙質規劃向平臺交付過渡”的研判,并就此引出數據資產化的話題。基于衡陽市、溫州市等地的實踐,提出了通過數據入表、入股、信貸、有償使用等形式,實現數據資產化的建議。
首都經貿大學史晨辰副教授從復雜適應性系統視角,對智慧城市建設進行了解讀。她首先引入了復雜適應性系統的框架,就智慧城市建設主體、標識、集聚、非線性演進、多目標規劃、流、內部模型和積木塊幾方面進行了介紹。她利用該框架分析了智慧城市的總體布局,并以北京市為例,指出“四梁八柱深地基”的格局正是適應系統復雜性和自適應性的體現。
與會專家認為,人工智能在我國城市治理中尤其是大城市治理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人工智能的作用主要體現在智能交通管理、公共安全監控、環境監測與管理、公共服務優化、城市規劃與決策、應急響應與危機管理等諸多方面。
人工智能在城市治理重點領域例如城市環境、固廢處理等方面的影響較為顯著。一是在城市環境方面,我國環境治理面臨著環境治理體系的信息渠道不暢,環境責任的配置失配、模糊化,多重任務壓力結構下的應急式執法、運動式和選擇性執法,正向激勵結構的缺失削弱地方合作協同積極性等問題。為此,需建立以規則重構為核心、以數字化平臺為支撐的區域環境協同治理體系。二是在固廢處理方面,數據賦能既是科學管理的要求,也是科學管理的標志。固廢的排放、收集、運輸、處置、利用均基于物聯網的實時數據采集,進而形成廢物產生量、收運處理量、資源回收量、污染排放量等的實時監測數據庫,為工業互聯網實現處理利用系統優化提供支撐。
專家認為,要以復雜適應性系統的視角來認識城市治理。城市是一個復雜巨系統,智慧城市建設主體、標識、集聚、非線性演進、多目標規劃、流、內部模型和積木塊幾方面共同構成了智慧城市治理體系。北京市代表性的“四梁八柱深地基”的格局正是適應系統復雜性和自適應性的體現。
目前國內已經形成了多樣化的基于數字平臺的城市運行管理模式。根據運營主體、信息來源的差異性,目前國內的數字運行管理平臺主要包括三類:一是政府平臺,由政府運營,接受訴求表達,進行回應處置和績效評價,例如,北京市的“12345”市民服務熱線接拆即辦系統;二是共建平臺,政企合作,可收集海量數據,基于算法識別深層問題,為政府治理提供解決方案,例如“城市大腦”。三是企業平臺,由企業運營,收集海量數據,基于算法支持供需匹配,例如“高德地圖”。
來自企業的專家認為,“新基建”將加速行業智慧化。在深入開展“新基建”的過程中,以企業為主體、政府提供監管服務的模式正在形成。城市運管服、城市生命線、智慧社區/園區、住房保障等行業均有代表性企業開展智慧化建設,提升城市基礎設施智能化水平。一是在國家層面,政企合作編制“數字住建”頂層規劃,為后續數字中國及數字住建項目奠定了基礎;二是在地方政府合作層面,建設省級統一的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集成實施服務項目;三是在市級層面,建設多地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同時,智慧城管專項、城市生命線專項、韌性城市專項、排水防澇專項、燃氣安全專項等“新基建”體系中的城市管理相關領域也都成為了智慧化的最大受益者。
代表性企業在智慧城市的建設和管理中起到了關鍵作用。新時代的城市治理強調的是多元化,市場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發揮著關鍵的主體作用。例如,北京電信經過多年積累,形成了“云、網、數、智、安、量子及數字平臺”多要素融合的一體化信息服務能力,以及助力各行各業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形成的豐富成果,包括深度參與多區一體化政府服務平臺,構建區級城管執法智能決策分析和區域視頻指揮調度平臺等。
一是要利用數字化重構環境治理責任配置,技術賦能的治理創新有助于地方環境治理責任體系從“同構化配置”向“均衡性配置”轉變。二是要利用數字化調整環境治理政策執行,做到決策科學化、落實精細化、監督常態化。三是要建立數字化調整環境治理激勵制度,通過政策工具的選擇和組合作用于區域合作。一方面提供交流平臺、制定合作規則等柔性政策工具;另一方面提供監督考核、強化政治責任等剛性政策工具。

數字平臺能夠依靠數字技術,增進政社互動、部門互動,促進多方合作;同時強化信息化支撐、精細化治理、精準化服務。在未來的平臺建設中,一是要進一步進行數據整合與共享,打破信息孤島,實現數據共享;二是要加強實時監控與預警,如交通流量、環境質量、公共設施使用情況等;三是要引入智能化管理與服務,例如,智能公共服務系統可以根據居民需求提供個性化的服務,提高服務滿意度;四是要促進公眾參與,增強城市治理的民主性和透明度。
自2020年至今,北京市的垃圾分類工作不斷深入、廣泛地開展。隨著智慧城市建設,各類智能垃圾桶、智慧分揀站等投入使用。未來,進一步利用數據賦能城市固廢精細化管理的主要路徑有七方面。一是垃圾分類智慧監管,實現精細化管理實時動態調控;二是建筑垃圾車載稱重全程監控,避免違規傾倒處理;三是再生資源逆向物流回收,實現行業轉型升級;四是人工智能精準調控,支撐回收處理設施降本增效;五是固廢堆存及排放遙感監測,消除環境安全隱患;六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引領固廢處理升級方向;七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涌現,深刻影響行業發展態勢。
一是企業,尤其是行業內龍頭企業,應積極支持智慧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包括網絡、數據中心、通信設施和智能物聯設備等。同時,企業還應加強技術研發和創新,推動智慧城市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升級。二是企業應積極參與城市數據的收集、管理和分析。通過自身的技術和資源優勢,企業可以對城市的各種信息進行采集和整合,形成全面、準確的數據集。這些數據有助于城市管理部門做出科學決策,提高城市的治理能力和效率。企業還應確保對數據的安全保護,防止數據泄露和濫用。三是在政企合作中,雙方可以探索多種合作模式,如特許經營、片區開發、資源補償等。這些模式可以根據具體項目的特點和需求進行靈活選擇,以實現政企之間的優勢互補和資源共享。通過加強政企合作,可以推動智慧城市建設的快速發展,提升城市的智能化水平和綜合競爭力。此外,企業在智慧城市建設中還應注重與社會的融合和互動。通過加強與社會各界的溝通和合作,企業可以更好地了解市民的需求和期望,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務。同時,企業還應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推動智慧城市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責任編輯:張秋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