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廣東非遺饒平布馬舞是民間藝術的絢麗瑰寶,具有700年的悠久歷史,但在傳承與發展過程中仍面臨著傳承人才斷層、饒平域外知名度不高等困境。在采取文獻分析法、問卷調查法、實地調查法等研究方法深度剖析調研其發展困境基礎上,并提出“筑牢法基”“引進人才”“融合創新”三個層面的可行性措施,以切實解決非遺饒平布馬舞人才匱乏的問題。與此同時,在新時期下,提出利用新媒體平臺拓寬饒平布馬舞宣傳渠道的建議,將傳統藝術與現代文化相融合,實現非物質遺產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關鍵詞:廣東非遺;饒平布馬舞;民俗文化發展;民間舞蹈
一、引言
(一)研究目的
布馬舞流傳于廣東饒平,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是潮汕地區極具地方特色以及舞蹈個性的文化精粹。布馬舞融匯民間舞蹈、工藝、音樂等眾多元素于一爐,因其絢麗宏大的廣場表演形式,被譽為“粵東傳統文化藝術的一朵絢麗山花”。饒平布馬舞于2006年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在傳承和發展上依舊舉步維艱,仍面臨著傳承人才斷層、饒平域外知名度不高等諸多問題與挑戰,亟待加以扶持和保護。
保護好、傳承好、發展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是賡續中華文脈、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手段。本團隊秉承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視域出發,對饒平布馬舞的現存困境、傳承思路展開深入探索與研究并提出相關對策和建議,在新時代下探索非遺布馬舞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保護路徑,助力嶺南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二)研究方法
1.文獻分析法
在收集整理資料、撰寫文獻綜述的過程中,我們對非遺布馬舞的相關文獻以及音像資料進行了系統的整理與深入剖析,深化對調研課題的理解,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更具有創新性的調研方案。為確保調研的準確性和有效性,團隊進行了大量閱讀和取證,參考了大量非遺舞蹈傳承與發展的文獻資料,并據此制定和完善調查問卷。
2.問卷調查法
針對調研地的居民,設計結構式問卷。團隊結合調研內容以及問卷數據,進行詳盡地整理與分析,為研究提供相關數據支持,提高研究的科學性和可信度。
3.實地調查法
為了更好地了解布馬舞的發展現狀,我們開展了實地調查,走訪霞西村委會、研究布馬舞表演的道具、頭飾、服飾;對布馬舞發源地的村委、布馬舞傳承人劉樹釗、幼兒布馬舞教學老師余文瓊、布馬舞演職人員張依微以及組織布馬舞排練的相關負責人進行了深度訪談,探討了饒平布馬舞的傳承保護、現存挑戰以及未來發展方向等議題。
在饒平縣霞西村布馬舞研究基地,我們拍攝保存了大量往屆布馬舞演出的服飾及馬鞭道具,整理了基地收藏的歷年布馬舞表演資料,為后續研究布馬舞提供了豐富的參考資料。
二、饒平布馬舞的歷史起源
布馬舞源自宋代康王趙構泥馬渡河傳說,宋末元初傳入饒平瓷鄉九村,結合瓷藝形成獨特舞蹈。初為九騎“狀元游街”,后增至十一騎,舞步剛柔并濟。漢劇傳入后,隊形和曲牌更加豐富。新中國成立后,布馬舞流傳至黃岡,經整理與創新,演繹古代女英雄事跡,如陳壁娘、穆桂英等,參與人數增至幾十人,坐騎列陣共舞,形象悅目,音樂改用潮州大鑼鼓和潮樂管弦,服裝和布馬制作精良,色彩豐富。布馬舞演出頻繁,在海內外享有盛譽,成為集歷史、藝術、文化于一體的獨特表演形式。
三、饒平布馬舞保護與傳承的意義
饒平布馬舞,集民間舞蹈、工藝、音樂等元素于一體,是一項具有深厚藝術底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舞蹈表現形式接近于北方的“跑旱船”。歷經世代傳承,不斷豐富發展,舞蹈動作從原先簡單模仿馬兒形態,演變為生動靈活的馬步態和形態連續動作。舞蹈隊列陣型和隊形也與時俱進,形成獨特表演特色。這些成果凝聚著歷代布馬舞傳承者和表演團隊的智慧與辛勤,展現了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價值。
饒平“布馬”道具的制作,同樣經歷了幾代老藝術家的創新和發展。上世紀80年代,饒平黃岡藝術家和手工藝家借鑒新豐布馬舞的模型引入了黃岡,遵循傳統工藝手工制作布馬道具,布馬道具的簡易框架是用竹子來制作,且當時由于彩漆不易購買,因此大部分布馬均為白色。
直到80年代末,布馬舞在汕頭迎春聯歡會上嶄露頭角,聲譽鵲起。在那之后,布馬道具的框架改為用泡沫來搭建,更為輕薄,適用演員的舞臺表演,布馬道具的制作也更為精心,一些細節(例如馬的眼睛)會用到3d打印技術,色調也更加多彩、協調,更具有審美性,毋庸置疑地,布馬舞表演也因布馬道具的更新迎來了新蛻變。
饒平布馬舞的伴奏音樂——潮州大鑼鼓,是廣東潮汕地區傳統音樂中的一種,屬于潮州音樂中的廣場樂,廣泛應用于潮汕民俗表演,例如布馬舞、英歌舞、營老爺等各類場合。潮州大鑼鼓是潮汕民俗表演的“魂”,氣勢磅礴的潮州大鑼鼓對布馬舞舞臺表演節奏的調節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無論是傳統民間舞蹈、民間手工藝抑或是民間音樂,都對布馬舞藝術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保護好、傳承好、發展好饒平布馬舞,不單單只是發展布馬舞藝術,更應當看到非遺布馬舞背后蘊含的民間舞蹈、民間音樂、民間工藝賡續雋永的魅力。
四、饒平布馬舞的發展問題分析
為了獲得真實可靠的數據,我們針對不同的人群,進行了三次問卷調查。第一次是調查饒平本地居民對饒平布馬舞的了解程度;第二次是探求青少年群體對于饒平布馬舞的了解程度,第三次是針對布馬舞演職人員的調查分析,深入了解演職人員對布馬舞傳承和發展現狀的看法。
(一)傳承人才斷層現象凸顯
經調研問卷數據得出,有43.06%的問卷調查者認為非遺布馬舞面臨著傳承困境,其中有33.33%的問卷調查者認為布馬舞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是傳承人老齡化,缺乏有效的傳承機制來推動布馬舞的保護與傳承工作。為全面了解布馬舞當前所面臨的傳承困境,我們通過走訪問談,從舞蹈、音樂、手工藝制作三個核心方面進行深入的探究,試圖從中尋求有效的解決策略。
1.舞隊演員更新換代頻繁
經調研了解,當前的霞西布馬舞隊是由16-25歲女性組成的24騎舞蹈團隊。因為布馬舞主要以展現古代女性英雄(如陳壁娘、穆桂英、花木蘭等)事跡為主題,所以主要由女演員擔綱表演。在表演人員的選拔過程中,受年齡、生理、事業及婚嫁等因素影響,使得團隊每年都要面臨一輪演員的更迭。據負責組織排練的霞西村委透露,每逢市縣舉辦大型演出,村里都會招募一批新的演員進行集訓。為適應這種快速更新換代的要求,組織排練的老師對訓練的嚴謹性和嚴格程度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從而導致新加入的年輕演員往往難以跟上老隊員的步伐,新老隊員在舞感上存在較大差異的窘況,也會使得正式表演時的整體質量不夠穩定,破壞整體美感,影響觀眾的觀賞體驗。
2.傳統專業民樂人才缺乏
在與布馬舞傳承人劉樹釗老師的深入交流中,我們得知,在布馬舞表演中,潮州大鑼鼓作為伴奏樂器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潮州大鑼鼓因其恢弘磅礴的奏樂,為布馬舞的表演增添了古樸豪邁的氣質,潮州大鑼鼓與布馬舞舞蹈相輔相成、不可分割。
潮州大鑼鼓,這一傳統的民間音樂形式,巧妙地將鑼鼓樂與管弦樂相結合,形成了文畔與武畔兩個核心部分。在武畔方面,打擊樂器因其節奏明快、易于掌握的特點,使得鑼鼓手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集中訓練后,便能迅速參與表演。然而,文畔的管弦樂演奏則需要演奏者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進行練習和積累,盡管老一輩的師傅們擁有豐富的經驗和技藝,但普遍年事已高,而年輕一代對民樂的興趣并不濃厚,這便導致了傳統潮州大鑼鼓在民樂人才方面出現斷層,傳承工作面臨青黃不接的困境。
3.傳統工藝匠才匱乏
布馬舞在舞臺上呈現炫彩奪目的表演效果,同樣離不開美輪美輪的布馬舞服飾、頭飾、道具等傳統工藝的制作。老一輩手工藝人憑借精湛的技藝和對傳統文化的獨特理解,將道具工藝的每一個細節都做到了極致,使得布馬舞在舞臺上煥發出獨特的光彩。
此前,我們有幸與早年參與布馬道具工藝制作的余培鑫先生進行了深入的交流,他向我們表露了對布馬道具、頭冠服飾等工藝制作前景的擔憂。余先生指出,傳統民間工藝制作涉及多個繁瑣步驟,耗時頗長,要求手工藝人摒棄浮躁,靜心磨練技藝,然而,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大部分年輕人會覺得這種傳統工藝制作過程枯燥乏味,難以真正投入時間和精力去深入學習和研究。因而,傳統工藝匠才匱乏,同樣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困窘。
(二)饒平域外知名度不高
在實地調研中,我們對57名路人(57名路人中包括45名饒平戶籍常駐饒平群眾、1名非饒平戶籍常駐饒平群眾、5名外地游客、5名饒平戶籍不常駐戶籍以及返鄉探親的群眾)進行了隨機問卷調查,整理數據后發現,有40.86%的調查群眾認為限制布馬舞發展的主要原因是布馬舞的知名度不高,傳播途徑較少。
同時,據“非遺布馬舞發展狀況”調查問卷的數據統計,有高達86.67%的參與者認為布馬舞目前所面臨的主要挑戰在于其知名度較低,且有37.78%的參與者認為非遺布馬舞缺乏有效的宣傳與推廣手段。
在對饒平布馬舞近年來的演出活動進行整理時,我們注意到,布馬舞表演并不局限于本地。1997年,布馬舞有幸受邀參加國家公安部的春節聯歡晚會,其精彩表演在中央電視臺播出,贏得了廣大觀眾的喜愛和贊譽。1998年,布馬舞再次受邀參加香港的賀年文藝游行;1999年,布馬舞隊應邀赴澳門參加慶回歸慶典活動,成為慶祝澳門回歸祖國的重要文化元素。近年來,布馬舞還多次受邀參加潮汕地區的節慶活動以及廣東省內各地的非遺活動。
然而,盡管其演出廣泛,民眾卻普遍認為其知名度有限。通過收集資料與深度剖析,這背后的原因與饒平縣政府對本土特色非遺文化的宣傳力度不足密切相關。
饒平縣素來享有“布馬舞之鄉”的美譽,但饒平縣政府在對外宣傳和推廣“布馬舞”方面,卻未能充分展現其應有的魅力和影響力。非遺文化宣傳工作較為單薄,未能建立系統的布馬舞資源庫;未能與當地旅游業有效結合,從文旅融合的角度深入挖掘和拓展布馬舞的藝術價值。在采訪時發現,當地民眾對于布馬舞的認知僅停留于廣場性舞蹈這一表演形式,未能真正理解其文化內涵等問題,這些問題共同致使了布馬舞在饒平縣以外的知名度不高,本土居民也未能對其進行更加廣泛、深入地宣傳。
從下表可知(序號表示受訪者編號,標簽表示針對布馬舞了解程度的相關問題),利用相關分析去研究群眾對布馬舞的了解程度,序號分別和標簽共1項之間的相關關系,使用Pearson相關系數去表示相關關系的強弱情況。具體分析可知:
群眾對布馬舞的了解程度和標簽之間的相關系數值為-0.107,接近于0,并且p值為0.301gt;0.05,因而說明群眾對布馬舞的了解程度和標簽之間并沒有相關關系。序號和標簽之間的相關系數值為0.000,接近于0,并且p值為1.000gt;0.05,因而說明序號和標簽之間并沒有相關關系。
因此,本論文針對布馬舞的發展困境所提出的方法和建議將不進行細化領域的分析。
五、饒平布馬舞傳承與發展的可行性路徑分析
(一)饒平布馬舞的傳承路徑
1.以法為基保航非遺傳承
要確保布馬舞的有效傳承,必須健全布馬舞傳承制度體系。當地政府部門需建立和健全非遺布馬舞傳承人認證制度,厘清認定標準與流程,切實保障傳承人及其演職隊伍的合法權益,用法律的手段保護和促進布馬舞傳承工作的穩步前進。
促進布馬舞的穩健發展,必須健全布馬舞資金扶持體系。政府部門設立專項資金資助布馬舞團隊創作與表演,用于布馬舞隊采購舞臺道具、音響設備、服飾道具等所需材料以及對演出隊伍及優秀演員的獎勵與鼓舞。與此同時,設立公平合理的資金分配機制和項目資金使用的透明化也同樣重要,政府部門需定期公布資金使用情況,健全布馬舞項目資金監督機制,加強財務報告和審計,做到專款專用。通過健全資金扶持體系切實保障非遺布馬舞的創作質量,促進其傳承與發展。
2.引才助力培養優質隊伍
(1)強化布馬舞青年人才幫扶力度
解決布馬舞的人才斷層現象,必須優化和完善現有人才培養機制。在對48名布馬舞演職人員的問卷回收中,超過三分之一(約38%)的演職人員認為應該加強對青年傳承人的培養。針對布馬舞在民間舞蹈、民間音樂、民間手工藝制作方面的人才短缺現象,政府部門強化領軍人才的幫扶力度,加大引才政策優惠,集聚優秀人才,為有志于投身非遺保護和布馬舞傳承工作的青年提供全面的培訓和教育機會,為傳承人以及傳承接班人提供一定的資金補助,為其創造更好的工作環境和生活空間,切實解決非遺布馬舞人才隊伍緊缺問題。
(2)攜手高校探索布馬舞傳承方案
高校憑借人才、信息及思想活躍的優勢,成為非遺傳承與保護的沃土。布馬舞的傳承人及團隊可與廣東藝術高校合作,邀請傳承人到校教學指導,開展民間舞蹈的宣傳和傳承工作,讓布馬舞走進大學課堂,吸引年輕人關注。
校方應提升大學生對布馬舞的興趣,通過攝影展覽及講解活動展示其藝術魅力與文化價值。同時,鼓勵青年創新布馬舞表演形式,舉辦舞蹈比賽,激勵學生團體學習并融合布馬舞與其他藝術形式,例如將布馬舞與其他舞蹈形式、音樂、戲劇等創新和融合,抑或是借鑒嶺南地區其他舞種的動作技法、隊列陣形進行改編,與同為潮汕民間舞蹈的英歌舞融合創新,結合兩種舞蹈元素創造出新的藝術表演形式,在創新中提升布馬舞的現代性和時代性。
布馬舞團隊、傳承人攜手高校共同探索布馬舞在新時代、在青年群體中的傳承方案,助力優秀民間藝術走向時代化、大眾化,不斷提高布馬舞在校園文化中的影響力,讓更多的大學生了解布馬舞,愛上布馬舞,傳承布馬舞!
(二)布馬舞創新發展路徑
1.融合創新促進非遺發展
(1)利用新媒體平臺創新宣傳方式
在提問“如何在新時期更好地發展非遺布馬舞”的調查報告中,有63.89%的調查者認為可以利用互聯網運用來提高布馬舞的知名度,促進非遺布馬舞的傳承與發展。
文旅宣傳部門拓寬宣傳渠道,選擇擁有廣泛用戶的社交平臺,積極利用現代信息手段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宣傳,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如抖音、微信公眾號等,開設非遺布馬舞官方宣傳賬號,定期發布布馬舞文化展覽活動、演出活動的公告,以及線上直播同步觀看演出,借助互聯網的廣泛傳播特性和龐大的用戶基礎,讓更多人領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厚的傳統文化價值,不斷提升布馬舞在社會中的認知度和影響力,同時讓更多年輕人了解非遺保護的意義和價值,激發他們投身非遺保護事業的熱情和動力。
(2)“非遺+市場”推動布馬舞商業化發展
在“您認為在新時期下非遺布馬舞項目發展的有效出路有哪些”問題中,80.56%的受訪者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市場化有助于推動其傳承與發展。
文旅部門與企業合作,運用“非遺開發+市場化運營”的商業模式,立足于布馬舞的核心內涵,對布馬舞元素進行創意設計和加工制造,推出具有非遺文化韻味和獨特魅力的文創產品。
非遺傳承人、時尚設計師與品牌商家合作策劃,推出布馬舞系列的服裝、配飾或文具產品。設計師借鑒布馬舞道具和服飾的色彩、圖案和造型,創造出具有獨特風格和現代感的產品,通過時尚設計的包裝和品牌商家推廣,將非遺布馬舞與時尚潮流相結合,獲得更多年輕人的關注和喜愛。
非遺布馬舞與現代藝術、時尚設計結合,創造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文創產品,促進“布馬舞”的商業化發展,一定程度上帶動本地經濟的提升。與此同時,品牌推出“布馬舞文創ip形象”,更好地深入民眾的日常生活中,讓人們能夠直觀地感受布馬舞非遺文化的魅力,增強了民眾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認同感。
六、結語
非遺布馬舞是民間藝術的絢麗瑰寶,是潮汕地區極具地方特色以及舞蹈個性的文化精粹,但在傳承與發展過程中仍面臨著傳承人才斷層、饒平域外知名度不高等困境。本團隊通過實地調研,深度剖析并提出“筑牢法基”“引進人才”“融合創新”三個層面的可行性措施,切實解決非遺布馬舞人才匱乏的問題,與此同時,在新時期下,利用新媒體平臺拓寬布馬舞宣傳渠道,將傳統藝術與現代文化相融合,實現非遺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能使非遺布馬舞得到更多人的關注和喜愛,弘揚潮汕的傳統文化,提升布馬舞的知名度,讓布馬舞在新的時代舞臺上綻放絢麗光彩。
參考文獻:
[1]The SPSSAU project (2024). SPSSAU. (Version 24.0) [Online Application Softwar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spssau.com.
[2]周俊,馬世澎. SPSSAU科研數據分析方法與應用.第1版[M]. 電子工業出版社,2024.
[3]張厚粲, 徐建平. 現代心理與教育統計學.第3版[M].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9.
[4]余暢.饒平布馬舞的文化內涵與藝術價值[J].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22,43(04):64-70.
[5]余暢.廣東饒平布馬舞的現狀和保護[J].韓山師范學院學報,2019,40(02):2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