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科技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也是鄉村建設創新發展的動力和技術保障。黨的二十大提出要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涉及生態、產業、人居、文化等多個層面,相比“美麗宜居鄉村”,內涵更豐富、結構更系統、現代化程度更高,是新時期鄉村建設的新目標、新要求。該研究立足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概念及分類,以重慶市九龍坡區巴福鎮鐘鶴村為樣本,針對其現代化建設中的技術需求,探索科技助力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路徑,為科技賦能鄉村全面振興提供路徑支撐。
關鍵詞:科技;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路徑
中圖分類號:F3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7909(2024)17-29-5
DOI:10.19345/j.cnki.1674-7909.2024.17.005
0 引言
黨的二十大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進行戰略部署,提出要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這是在美麗鄉村建設的基礎上,面向新發展階段做出的新部署,是政策繼承、實踐延續和理論創新的成果。
1 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內涵、建設標準、分類
1.1 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內涵
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是具有良好人居環境,能滿足農民物質消費需求和精神生活追求,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全面協調發展的農村,是美麗宜居鄉村的“升級版”[1]。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農村基本具備現代生活條件,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持續優化,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日益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逐步實現城鄉一體化;二是農村要建設綠色美麗的宜居環境,實現干凈整潔的衛生環境和生態特色的鄉村風貌;三是農村要形成就地就近就業與多元增收的宜業空間,完成經濟轉型升級,一二三產業融合新業態創新發展,城鄉融合發展體制逐漸完善,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持續縮小;四是以“和文化”為內涵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農民思想文化素質全面提升,家風鄉風民風明顯改善,積極打造文化產品、文化符號和文化形態,重塑鄉村價值[2]。
1.2 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標準
當前,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還在探索階段,尚未形成國家層面的標準,僅有地方及團體標準,以及部分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政策要求。參考現有部分地方政策文件、地方標準及相關團體標準,結合該研究關于和美鄉村的定義,擬從以下幾個角度對和美鄉村建設進行研究:“宜居”圍繞生態條件與居住環境2個重點要素展開,“宜業”圍繞特色產業培育展開,“和美”圍繞鄉村治理及精神文明建設2個重點要素展開,如圖1所示。
1.3 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分類
鑒于各地方的村莊規劃編制技術指南大多數以行政村為分類基礎單元,因此該研究所指鄉村為行政村。考慮到在我國城鄉融合發展背景下,因此該研究從城鄉連續體視角,參考歐盟區域政治委員會將鄉村到城市的交通距離作為主要分類標準,結合城鄉相對區位關系、城市規模大小及周邊產業發展水平,將鄉村分為嵌入型、近郊型、遠郊型、偏遠型等4類。
嵌入型鄉村是指車程1 h以內區域,常住城鎮人口超過500萬人,生產總值超過1萬億元,產業復合程度高。近郊型鄉村是指車程1 h以內區域,常住城鎮人口在200萬人以上,生產總值為5 000億~10 000億元,產業復合程度高。遠郊型鄉村是指車程1 h以內區域,常住城鎮人口在100萬人以上,生產總值為1 000億~5 000億元,一產占比相對較大。偏遠型鄉村是指車程1 h以內區域,常住城鎮人口在100萬人以下,生產總值低于1 000億元,產業融合程度低。
2 樣本分析
該研究以重慶市九龍坡區巴福鎮鐘鶴村為樣本,全村面積為362 hm2,戶籍人口為2 578人,企業10余家。從分類看,屬于嵌入型鄉村。
鐘鶴村產業、生態及文化資源相對豐富。產業以第一產業為主,主要種植水果、水稻,養殖淡水魚,規模較小且分散。特色生態環境以冷家河水庫、童家石河水庫及梁灘河為主,環境優越。用地優勢顯著,永久基本農田紅線和水源保護區紅線已被調出,臨近城鎮開發邊界,限制性因素少。總體看來,鐘鶴村以水庫、巴福刺繡為核心資源,是天然生態谷地,都市田園。在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上,鐘鶴村的主要問題在于整體現代化水平較低。
2.1 鄉村生態治理主要問題
在生態方面,鐘鶴村有冷家河水庫、童家石河水庫及梁灘河,水庫水系尚未連通,水庫周邊植被散亂,護岸保護措施尚不完善,水質還有進一步優化的空間,總體治理水平有待提升。同時,標準化建設、規范化管理、社會化管護、多元化共享的小型水庫管養體系還未建立,水質監測、水庫管護等信息化程度較低,視頻監控、水雨情遙測系統等智能化手段有待完善。
2.2 鄉村人居環境及基礎設施主要問題
在人居環境方面,村民住宅仍以傳統民居為主,多為分散在水庫周邊的磚石建筑,尚未完成風貌、庭院及廁所綜合改造。目前,僅2戶對建筑風貌進行初步改造,開展民宿經營業務,民宿產業發展僅見雛形。村民住宅仍以自建房為主,在設計和建造過程中缺乏節能意識,采用傳統建筑材料和磚混結構,保溫性能差,冬夏需大量能源供暖及制冷,導致能源消耗較高。在基礎設施方面,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客觀上限制了數字技術在鄉村治理中的廣泛應用,對鄉村治理效率和效能都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在產業方面,鐘鶴村產業以第一產業為主,規模小,分布散,主要種植水稻、李子及柑橘,少量養殖淡水魚。農產品產量少,基本僅供自給自足,市場化程度低,未形成地方特色農產品品牌。產品品質一般,未開展土壤治理及良種推廣,導致產品在質量上不具備競爭優勢。同時,產業融合發展程度偏低,僅開展初步的旅游融合,在文化創意、研學教育、體育運動等領域尚未開始融合。產業數字化程度低,信息技術及大數據技術對農業生產賦能極為有限,總體處于比較初級的產業發展階段。
2.3 鄉村文化及治理發展主要問題
在文化方面,當地有福壽文化及巴福刺繡非遺文化,雖優勢突出但產業化程度不高。福壽文化尚未進行開發,沒有文創商品、圖文、視頻等載體予以體現,還處于文獻記載及村民口耳相傳階段,沒有構建起對外的輻射力和文化品牌。巴福刺繡采用非遺傳承的公益性模式發展,市場化程度不高,產品影響力不足。在鄉村治理方面,目前鐘鶴村已納入巴福鎮一體化治理平臺,有一定數字化基礎,但仍存在高效的數據采集和處理設備缺乏、數字治理平臺不夠完善、專業技術人員不足的問題。
3 建設思路
3.1 發展定位
鐘鶴村位于西部(重慶)科學城(以下簡稱“科學城”)直管園內。科學城是重慶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抓手,也是重慶市科技創新的主平臺,其總體定位為“科學之城、創新高地”。在這樣的發展背景及氛圍下,鐘鶴村應全面融入科學城發展格局,在鄉村建設上充分采用最新科技成果,承載相關領域前沿技術落實示范、探索科技創新助力城鄉融合的新模式,在創新發展上持續發力。
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雖然有基礎標準,但各地應根據自身資源條件進行特色化發展。鐘鶴村屬于嵌入型鄉村,又位于西部(重慶)科學城之內,要以“科技承載,場景示范,模式創新”為理念,開展鐘鶴村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
3.2 發展戰略
通過“2+4”戰略逐步推進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2”即“生態文明+科技創新”全面賦能,要求全方位貫徹綠色發展與科技賦能的理念和原則。“4”即“以生態為根基,以生活為本位,以產業為抓手,以治理為保障”四大戰略。“以生態為根基”是指通過生態小流域治理、水質凈化、生態修復、景觀提升等生態治理手段,保護與提升鄉村整體生態環境。“以生活為本位”是指通過人居環境整治、鄉村空間優化、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施完善、公共服務提升等手段,提高當地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以產業為抓手”是指通過產業融合發展,立足生態與產業資源,發展休閑農業、非遺文創、文體休閑、養生度假多元業態,推動產業提檔升級。“以治理為保障”是指鄉村治理組織、制度及精神文明建設,共同為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筑牢保障。
4 科技助力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路徑
4.1 生態技術助力宜居鄉村建設
在生態環境整治方面,鐘鶴村可采用河湖生態環境改善技術,通過水庫輸水渠和干渠,連接冷家河水庫與童家石河水庫,優化水域布局;采用水環境生態系統構建技術,種植耐水樹種或彩色林木,完善水庫生態系統結構[3];采用小微濕地建設技術,將連接水庫的農田還原成為濕地,增加“藍化”面積,凈化地表水層;采用低碳植被引種技術,引進巨菌草作為綠化植物,提升村域內植物對二氧化碳和陽光的利用率。
在鄉村水處理方面,可配備村鎮超濾飲用水處理設備,增加智慧管控設施,建設小型鄉村凈水站;采用一體化污水處理技術,開展農村廁所糞污與生活污水一體化治理工程;采用分散式污水處理技術,為偏遠分散居民建設穩定塘、凈化槽、沉淀池等設施,探索多元化治理模式。
在鄉村垃圾資源化利用方面,可采用餐廚垃圾水熱處理技術制作水熱肥或水熱碳[4],探索基于水熱法的餐廚垃圾就地減量化資源化新模式[5];采用堆肥、生物復合肥或厭氧發酵技術,建設小型糞污資源化利用處理站,將糞污轉化為有機肥,就地還田;采用農用塑料綜合加工技術,探索使用干法造粒技術工藝,結合秸稈粉碎加工,制成復合材料新產品。
在鄉村新能源方面,可引入智能電網技術,通過加裝智能傳感器、測控回路終端等“小而精”的新技術新設備,實現低壓用戶從采集單一表碼向電壓、電流、相別等多項運維參數采集轉變;探索生物質能源技術,結合太陽能打造新能源供熱系統,為鄉村提供清潔熱力、電力、燃氣等能源;采用光伏技術,持續建設太陽能光伏照明及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探索“光伏+”發展模式[6];探索微網、儲能等分布式能源應用技術,建設用戶側蓄電池及光伏儲能系統,實現在農村居民生活場景利用可再生能源取代傳統能源。
在鄉村人居環境方面,可采用農村三格式戶廁建設技術,保證改廁與供水保障、污水治理同步;采用綠色建材及被動式建筑技術[7],通過高效的保溫隔熱系統和門窗、卓越的建筑氣密性、遮陽技術及輔助供暖制冷系統等技術手段,對鄉村住宅進行綠色化提升;探索采用分布式建筑光儲直柔技術,建設小型集光伏發電、儲能、直流配電、柔性用電于一體的“光儲直柔”建筑,為鄉村零碳能源發展進行先行實踐;采用Creo設計軟件、Unity實時內容開發平臺、UE4游戲開發引擎等多種技術手段搭建關鍵場景模型和虛擬環境,為鄉村旅游、農產品推廣及鄉村教育等提供技術支撐。
在鄉村基礎建設方面,可探索道路能源自洽與低碳養護技術,推廣應用低碳裝備及施工工藝[8],循環利用路面廢舊材料,建設鄉村綠色公路體系;采用信息設施建設技術,推動農村寬帶通信網、移動互聯網、數字電視網及通信基站建設提檔升級;采用水利設施及橋梁維護技術,植入燈光投影科技,進一步優化橋梁景觀建設;采用智慧水務技術,在兩大水庫實施雨水情測報及大壩安全監測系統建設項目。
4.2 產業技術助力宜業鄉村建設
在農作物種植及養殖領域,可采用農作物套種技術,探索“果樹+食用菌”“果樹+花卉”等模式;采用稻魚共養技術,構建稻漁共作輪作系統,發展生態循環農業;采用有機種植技術,開展土壤培肥,種植有機蔬菜;采用光伏農業一體化技術,將太陽能發電、現代農業種植養殖與高效設施農業合并網發電;采用富碳農業技術,采集周邊工業園區二氧化碳用于農業生產,探索工業廢氣反哺農業的“富碳工廠”新模式[9];采用智慧農業技術,引入現代農業綜合服務平臺(Modern Agriculture Platform,MAP)或數字孿生農業技術,探索“無人農業”發展模式;采用生態養殖技術,利用數字監控技術及設施對水庫養殖環境進行監控,科學規劃養殖區域,引入“跑道養魚”技術,實現傳統養魚模式向高智能養魚模式的轉變。
在農產品加工領域,可采用水稻精深加工技術,圍繞稻魚米研發水稻油、水稻蛋白等衍生高附加值產品;采用近場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感應技術和三維碼區塊鏈防偽溯源技術,建立農產品加工全鏈條溯源系統[10];采用標準化生產技術,對現有家庭作坊進行提檔升級,建設水果、稻米等標準化加工廠;采用農產品快檢技術,建設快檢站,對初加工農產品進行適時檢測,助力產品銷售。
在鄉村服務業領域,可采用區塊鏈技術,打造特色農產品冷鏈物流追溯系統,整體提升供應量及競爭力;采用農產品倉儲及保鮮技術,普及“智能冷鏈”模式[11],建設田間冷藏 氣調保鮮箱,通過控制貯藏環境的氣體成分來抑制水果蔬菜的生理活性;采用電子商務技術,入駐成熟電商平臺或自主開發電商小程序,開展銷售直播,拓展產品營銷半徑;采用智慧文旅相關技術,打造在地化文旅數字平臺,形成“文旅一張圖”,有效鏈接管理、經營、消費等多元要素;采用數字文創技術,對生態、非遺等資源進行再提升,開發數字劇場、非遺體驗、沉浸式體驗等新文創產品。
4.3 鄉村治理技術助力和美鄉村建設
在鄉村治理方面,可采用數字治理技術,打造鄉村“數智化”公共服務平臺,建設鄉村數智化設施,實現對鄉村各類數據的實時監控和數據采集;采用智慧交通技術,開發鄉村智能導航機停車系統,健全智慧化交通設施,實現鄉村公路巡查全覆蓋和數據共享,提升鄉村公路社會化監管水平;采用人工智能整體分析及一鍵式生成劇本技術,及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對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偏好進行深度挖掘,為電商平臺提供定制化的產品推薦和營銷策略,賦能鄉村電商及物流體系提檔升級[12]。
在鄉村文體公共服務方面,可采用高分辨率掃描設備和光學字符識別(OCR)技術,對鄉村保留文獻進行修復,建立數據庫;基于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利用三維建模和仿真技術,打造鄉村文化的虛擬展覽和數字化展示平臺,開發鄉村數字圖書館、數字村史館、數字非遺館等智慧場景,實現文創上云;采用第5代移動通信、物聯網、虛擬現實(VR)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打造文體賽事及活動,打造交互式體驗系統,提高群眾參與度與互動性;采用大數據及人工智能技術,建立村鎮體育大數據系統,建立村民個人體驗素質檔案,提供個性化鍛煉建議與運動處方,在提高管理和服務效能的同時,為居民提供個性化的文體公共服務。
在鄉村醫療及養老服務方面,可采用云診斷技術,整合市場化養老產業,以互聯網醫院形式,打造數字醫養協同體系,開發居家享老微養智慧醫養服務平臺,探索鄉村智慧新模式;采用智能監測技術,推廣穿戴式智能設備和醫療傳感器等高級健康監測裝置,為養老服務提供實時數據支撐;采用增強現實(AR)技術,開發虛擬康復訓練及虛擬旅游應用,豐富鄉村老年人活動。
總體而言,在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過程中,應圍繞鄉村生態、人居環境、產業及公共服務四大板塊,因地制宜引入研發平臺,廣泛推廣技術示范應用場景,通過科技賦能,助力鄉村建設全面升級。
參考文獻:
[1]張永江,周鴻,劉韻秋,等.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科學內涵與建設策略[J].環境保護,2022,50(24):32-36.
[2]蔣輝,丁美華.和美鄉村建設的三重邏輯,戰略路徑與施策重點[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3,43(12):144-152.
[3]顧鵬.上海市鄉村河湖生態治理技術體系研究[J].水資源開發與管理,2022,8(6):79-84.
[4]許鳳智.基于水熱法的餐廚垃圾資源化方式及產業化研究[D].焦作:河南理工大學,2022.
[5]許晴,許傳陽,唐建恒,等.餐廚垃圾水熱制肥制碳技術研究進展[J].2023,43(3):57-61.
[6]劉祥照,王樺,吳學濤,等.農村新能源轉型下的“光伏+”模式探討[J].光源與照明,2023(12):86-88.
[7]王天一.被動式建筑節能技術要點分析[J].工程技術研究,2024,9(4):94-96.
[8]史靖塬,譚朋,李秋娜.生態宜居導向下的重慶鄉村道路建設思路探析[J].公路,2021,66(9):314-318.
[9]趙永華.發展富碳農業促進農業碳中和[J].北方經濟,2021(3):15-18.
[10]楊磊,肖克輝,吳理華,等.基于NFC的農產品移動溯源系統開發與應用[J].南方農業學報,2018,49(3):612-618.
[11]朱曉靖.鄉村振興戰略下生鮮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研究[J].中國儲運,2024(7):52-53.
[12]高雅.鄉村振興背景下數字科技賦能農村創新型發展的路徑探究:以AI輔助進農村為例[J].山西農經,2024(16):1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