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自然災害種類多,發生頻率高。努力探索并試圖掌握氣象規律,從而更準確地作出預判、更有效地趨利避害,是中華民族一直以來孜孜不倦的追求。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氣象防災減災工作,作出一系列決策部署。
氣象工作是做好氣象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意義重大、責任重大。新時代以來,氣象部門奮力推進氣象科技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現代化,在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方面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監測更精密,預報更精準,服務更精細,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不斷邁出新步伐。
我國氣象災害風險預警能力大幅提升,全面完成第一次全國自然災害綜合風險普查任務十大類氣象災害風險普查,逐日發布的氣象災害風險產品達45種,山洪災害、地質災害、森林草原火險等氣象風險預警服務實現精準化、數字化。暴雨預警信號準確率提高到93%,強對流天氣預警時間提前量達43分鐘,覆蓋率98.8%以上。
氣象防災減災,離不開高水平的氣象科技支撐和監測預報服務。BUD5cteswmbtyTJB9GxB6DcV18sCoRfAy5PEt3OxC+c=氣象部門瞄準關鍵核心技術開展攻關,下大力氣提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效益,持續夯實氣象衛星、雷達、數值預報、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氣象基礎業務能力。
如今,我國有9顆風云氣象衛星在軌運行,實現“上午、下午、黎明、傾斜”4條近地軌道組網觀測;546部雷達組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天氣雷達監測網;自主可控的完整數值預報體系成功建立;創新應用的全球氣候模式對厄爾尼諾等關鍵指標預測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及時準確的氣象預警信息只有快速高效轉化為防災減災行動力,才能在災害來臨前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在災害防御應對中,氣象部門積極聯動相關部門,將氣象預警信息從“消息樹”轉變為“發令槍”。
近年來,以氣象災害預警為先導的應急聯動機制不斷健全。橫向上,氣象預警全面融入各級黨委、政府指揮聯動機制;縱向上,氣象預警“叫應”各級防汛責任人,有力支撐精準調度。
氣象部門探索形成了“災前—臨災—災中—災后”全鏈條遞進式氣象服務模式。在氣象災害發生、演進的不同階段,逐漸精準確定時空范圍,分級別、分區域提供針對性氣象預警,不斷縮小“包圍圈”。地方各級黨委、政府根據遞進式氣象服務和精細化氣象預警,分階段啟動相應的應急措施。
目前,遞進式氣象服務已實現全國覆蓋,并建立完善高級別預警“叫應”制度。2024年以來累計“叫應”各級黨政領導、防汛等主要應急責任人33.9萬人次。
在全球氣候變暖大背景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頻發,對氣象工作提出更高要求。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強化基層應急基礎和力量,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
各地區各部門深入貫徹落實《決定》要求,不斷推動氣象高質量發展,夯實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同時在氣象服務保障新質生產力發展方面不斷探索創新,將促進氣象事業進一步融入中國式現代化進程、融入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融入人民美好生活,更好地服務國家、服務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