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氣候變化已成為橫亙在人類社會發展面前的一座大山。今年11月24日凌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9次締約方大會在阿塞拜疆巴庫落下帷幕,大會就氣候資金新的集體量化目標、《巴黎協定》第六條國際碳市場等關鍵議題達成了“巴庫氣候團結契約”相關協議,為進一步落實《巴黎協定》確定的目標注入了提高雄心的動能。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保護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是全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防汛救災關系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關系糧食安全、經濟安全、社會安全、國家安全。各有關地區、部門和單位要始終把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放在第一位,采取更加有力措施,切實做好防汛救災各項工作。”
提供優質氣象服務以應對并化解氣候風險,是有效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迫切需求,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迫切需求。
—撥云見日:洞察氣候變化趨勢及其對經濟社會的影響
近日,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2024年全球氣候狀況臨時聲明”指出,2024年前9個月的全球地表平均溫度比工業化前水平高出1.54℃,再創歷史新高。1970年以來的50年是過去2000年以來最暖的50年。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中心發布的《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2024)》顯示,1961—2023年中國地表年平均氣溫呈顯著上升趨勢,升溫速率達到每10年0.30℃,1901年以來的10個最暖年份中除了1998年外,其余9年均出現在本世紀。
氣候變化引發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趨頻趨強,對經濟社會產生了廣泛而復雜的影響。2023年7月我國京津冀地區經歷了歷史罕見的極端暴雨過程,2024年10月底西班牙遭受破紀錄洪水。
持續的氣候變化使得糧食產量波動風險加大,造成糧食供應減少和糧食價格上漲,影響糧食安全、人類營養和生計;氣候變化通過直接或間接路徑對人群健康產生不利影響,導致傳染性疾病、非傳染性疾病發生的風險增加,還造成精神疾病上升和過早死亡;氣候變化使得多年凍土退化明顯,威脅青藏鐵路、公路等重大工程的安全運行;氣候變化直接影響能源生產、供應和消費,對能源安全穩定的影響越來越顯著。氣候變化問題與人口、糧食、能源、環境、發展等問題交織疊加,使得氣候風險的聚集、連鎖、放大效應明顯,人類面臨的風險挑戰愈發嚴峻。
—科學探索:厘清氣候變化的本質和規律
自從地球誕生,氣候就一直在變化,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時常發生,為什么現在社會各界如此關注氣候變化?為什么現在極端事件更加強發頻發廣發?幕后推手主要是人類活動。
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因素通過地球能量收支影響著不同時間尺度的氣候系統變化。前者包括太陽活動、地球軌道參數變化、海陸分布、火山活動,以及氣候系統內部變率如海陸氣相互作用等。后者包括人類燃燒化石燃料以及毀林引起的大氣溫室氣體含量增加、大氣氣溶膠濃度變化、土地利用和陸面覆蓋變化等。
觀測和研究表明,地球誕生之初,太陽的輻射輸出比現在低30%。從1850—1900年到2010—2019年,由人類活動引起的全球升溫是1.07℃。溫室氣體貢獻了1.0℃—2.0℃的增溫,其他人類活動因素(主要是氣溶膠)貢獻了0.0℃—0.8℃的降溫,自然因素的貢獻在-0.zAkJyYWO6kkMM5MaXcZX8g==1℃—0.1℃之間,內部變率在-0.2℃—0.2℃之間。
因此,人類活動是工業革命以來地球溫度上升的主要原因,并且人類活動對1971年以來海平面上升、1951年以來北半球春季雪蓋減少、21世紀以來格陵蘭冰蓋融化也有非常顯著的影響。更多證據還表明,人類活動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變化產生了重要影響,導致全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發生頻率、強度、空間范圍及持續時間發生改變,大大增加了一些地區發生熱浪的概率,對20世紀下半葉以來全球尺度的強降水增強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全球變暖的大趨勢下,盡管寒潮、極端低溫等冷事件的發生頻率有所減少,但極端冷事件綜合強度并未減弱。全球變暖會改變大氣環流形勢,加劇氣候系統的不穩定性。若將全球氣候系統比作一個巨大的鐘擺,其左右擺動的極限幅度則象征著冷暖事件的極端程度。在全球變暖下,這個鐘擺的擺動幅度非但沒有減小,反而有所增大,意味著極端熱事件與極端冷事件均有可能發生,只不過極端熱事件的頻率和強度將更為顯著。
冷空氣主要停留在高緯度極地地區,由于氣候變暖,北極地區增溫速度是全球的2至3倍,由此北極渦旋減弱,西風帶波動更加劇烈,經向型環流更加突出,相當于原來極地附近的“圍擋”被破壞了,極地冷空氣更容易分裂南下影響中低緯度地區,增加了極端冷事件發生的可能。
—政策引領:錨定“雙碳”目標
我國將應對氣候變化視為推動可持續發展的核心任務,堅定不移地走在綠色低碳轉型的前沿。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莊嚴宣告,中國將力爭在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并努力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雙碳”目標的提出,不僅彰顯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堅定決心,更為全球氣候治理注入了強大正能量。
為實現這一目標,我國政府制定并實施了一系列系統的政策措施。從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以及“十四五”專項規劃等政策文件,到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一項項政策措施落地見效,促進我國向綠色低碳的未來穩步前行。
—減緩策略:綠色低碳轉型
在減緩氣候變化的道路上,中國以綠色轉型為引擎,推動能源結構深刻變革。截至2023年底,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總裝機達到15.16億千瓦,占全國發電總裝機的比重超過50%,風電、光伏平均利用率分別高達97.3%和98%。同時,中國還注重煤炭的清潔高效利用,通過實施煤電機組“三改聯動”等措施,大幅降低了火電平均供電煤耗,減少了煤炭消費帶來的環境壓力。
通過實施煤電機組“三改聯動”等創新舉措,中國成功降低了火電平均供電煤耗,有效減輕了煤炭消費對環境的壓力。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異軍突起,更是為中國綠色轉型之路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2023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均突破900萬輛大關,市場占有率躍升至31.6%,綠色建筑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城鎮新建綠色建筑占比高達95%,展現了中國在綠色低碳領域的非凡成就。
—適應措施:增強氣候韌性
面對氣候變化的嚴峻挑戰,適應與減緩同等重要。我國高度重視早期預警系統建設,通過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監測網絡,實現了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精準預測和及時預警。各省級氣象部門在這一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效,預警準確率和提前量均實現了質的飛躍,通過構建多部門聯動的應急響應機制、完善氣象災害防御體系等措施,有效提高了應對氣候災害的能力。

我國積極推動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通過優化城市排水系統、加固防洪設施等措施,有效提升了城市基礎設施的韌性。加強了農業、水資源管理等關鍵領域的適應能力,推動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工作,通過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森林碳匯試點建設等措施,顯著提升了生態系統的碳匯能力。
氣象部門作為國家提供氣象服務的“眼睛”和“耳朵”,是防災減災救災中至關重要的第一道防線。
—預警先行:發揮好防災減災的“發令槍”作用
氣象部門深知預警信息的重要性,是防災減災的“發令槍”。不斷強化氣候監測與預警能力,利用先進的衛星、雷達等監測設備,結合人工智能、數值預報等現代科技手段,實現對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精準監測和預測。同時,完善預警信息發布機制,確保預警信息能夠及時、準確地傳達給社會公眾和相關部門。通過廣播、電視、手機短信、社交媒體等多種渠道,努力讓預警信息覆蓋每一個角落,為公眾爭取寶貴的防災準備時間。
例如,面對臺風,提前數天甚至一周提供預報預警,使沿海地區的居民有足夠的時間撤離危險區域,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應急響應:提升災害應對能力
強化氣象災害風險評估與區劃工作,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依據。通過完善應急預案,提升了應對極端天氣和自然災害的能力。在災害發生時,氣象部門與應急管理、水利、自然資源等部門緊密合作,及時為災害救援和恢復重建工作提供優質氣象服務保障。氣象部門通過科學的應急響應機制,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損失,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服務民生:精細化服務惠及億萬人民群眾
氣象服務是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保障的重要支撐。氣象部門密切關注農業生產、水資源管理、交通運輸、能源供應等關鍵領域的需求,提供定制化、精準化的氣象服務產品。在農業生產中助力農民科學安排農事活動;在水資源管理中為防汛抗旱提供科學依據;在交通運輸和能源供應方面提供交通氣象保障與能源安全氣象保障。
同時,關注公眾生活需求,滾動發布空氣質量預報、紫外線指數等生活氣象信息,讓氣象服務真正走進千家萬戶,成為民眾生活的貼心助手。
—提升公眾意識:共筑安全防線
防災減災不僅是氣象部門的責任,更是全社會的共同任務。氣象部門積極推動全民參與防災減災工作,通過科普宣傳、教育培訓等方式提高公眾的氣象災害防范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鼓勵公眾關注天氣預報和預警信息,了解氣象災害的風險和防范措施。同時,持續加強與社區、學校、企業等單位的合作,共同開展防災減災演練和宣傳教育活動,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防災減災格局。
應對氣候變化是全球性挑戰,需要各國攜手并進、共同努力。氣象部門將秉持開放合作、科技創新、公眾參與、服務支撐的理念,與全球同仁一道,共同譜寫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防災減災新篇章。
相信在全球各國的共同努力下,人類定能克服氣候變化的挑戰,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為子孫后代留下一個更加安全、美好、可持續的地球家園。這既是對未來的期許,也是當代人的責任與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