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章國森)
人民氣象事業在黨的堅強領導和親切關懷下拔節生長,始終根植于黨和國家發展大局,同心同向、同頻共振,向高質量發展邁進。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氣象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氣象工作關系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戰略定位,發出開啟氣象強國建設的號令,為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2年,國務院印發《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突出氣象事業科技型、基礎性、先導性社會公益事業屬性,部署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氣象高質量發展的總體目標和重點任務,努力構建科技領先、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人民滿意的現代氣象體系成為新征程氣象事業前進目標。
知所從來,思所將往。中國氣象局黨組始終堅持和加強黨對氣象工作的全面領導,將全面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氣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作為首要政治任務抓緊抓實,把氣象高質量發展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通過廣泛調研、深入思考、系統謀劃,提出加快推進氣象科技能力現代化和社會服務現代化,充分發揮垂直管理體制優勢,團結帶領全國氣象部門干部職工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氣象篇章。
堅持科技創新引領,氣象工作者對“精”的追求更加迫切,聚力錘煉真功夫、硬本領。
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落實國家關于加快建設科技強國的戰略安排,整合科研力量攻克“卡脖子”難題,氣象關鍵核心技術基本實現自主可控。建成自主研發的全球區域一體化數值天氣預報業務完整技術體系,“百米級、分鐘級”預報技術有力支撐北京冬奧會等重大活動圓滿舉辦,強對流天氣快速監測技術支撐龍卷風預報業務從無到有,北斗探空系統技術和裝備實現芯片級自主可控,發布“風雷”“風清”“風順”人工智能氣象大模型,我國氣象科技能力實現從弱到強、從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領跑的跨越。聚焦“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以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為龍頭的“1+8+N”國家級氣象科研院所體系實現重塑,基本建成覆蓋科研業務主要研究領域的創新平臺體系,氣象創新驅動力進一步增強。
聚焦高水平人才隊伍建設,不斷優化氣象人才發展環境,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初步建立以創新價值、質量、實效、貢獻為核心的氣象人才評價體系,聚力打造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氣象人才高地。持續推動氣象類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41所高校和科研院所開設氣象類專業。構建以氣象戰略科技人才、氣象領軍人才、氣象青年人才為主體的高層次人才梯隊,組建23支中國氣象局重點創新團隊和34支中國氣象局青年創新團隊。不斷優化專業結構、學歷結構、職稱結構,在職職工7.1萬余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占79%,本科以上占91.9%,碩士以上占28.3%,中級職稱以上比例超70%,氣象人才隊伍整體素質持續提高。
聚焦高水平基礎業務能力,一張覆蓋陸??仗斓臍庀笥^測“網”越織越精密,9顆風云氣象衛星在軌組網運行,546部雷達組成世界最大的天氣雷達監測網,地面氣象觀測站數超7.6萬個,實現鄉鎮全覆蓋,建設27個國家氣候觀象臺、13個大氣本底站,綜合觀測實力達國際先進水平。精準預報能力穩步增強,地球系統數值預報模式性能持續提升,12.5公里分辨率全球同化預報系統業務運行,北半球可用預報天數突破8天,中尺度天氣預報系統時空分辨率達到區域1公里、1小時?!盁o縫隙、全覆蓋”智能數字預報業務體系加速發展,基本建成“全球—區域—局地”一體化多圈層多要素實況業務,空間分辨率提高至1公里。強對流天氣預警時間提前量達43分鐘,暴雨預警準確率提高到93%。向全社會共享12類100余種氣象數據,惠及全國21個行業領域。
國家發展的民生溫度,繪就人民幸福的厚重底色。七十五載春華秋實,氣象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宗旨始終如一。
高質效保安全,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主動融入國家大安全大應急框架,建立以氣象預警為先導的應急聯動機制,開展遞進式氣象服務,分級分區預警縮小災害防御“包圍圈”,建立高級別預警“叫應”機制,加強氣象預警與災害預報聯動,全面融入各級黨委、政府防災減災指揮調度工作體系。全面完成氣象災害風險普查,發展氣象災害風險預估業務,氣象預報從傳統的天氣氣候預報預測向氣象災害風險預警和影響預估拓展。建成新一代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預警信息1分鐘內送達政府決策部門、高敏感行業和應急責任人,公眾覆蓋率達98.8%。成功預報近年來歷次超強臺風、特大暴雨洪水、低溫雨雪冰凍、極端高溫干旱等災害性天氣,有效防范減輕極端天氣對經濟建設和人民生命安全的影響。

高質效助發展,踐行氣象“大服務觀”,“氣象+”覆蓋國民經濟70余個行業,以“一部一策”“一企一策”深度服務糧食保豐、交通保暢、能源保供等經濟社會各行業領域,充分發揮氣象賦能增效作用。面向百姓衣食住行游購娛,發展基于位置的個性化定制式氣象服務,融入旅游、康養產業發展和安全保障體系,公眾氣象服務滿意度連續6年超過90分。建立氣候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開展風光資源精細化評估與預測,助力綠色經濟發展。拓展“數據要素×氣象服務”場景,釋放氣象數據要素價值。加快探索“氣象×金融”服務模式,面向醫療健康、低空經濟等新興領域培育和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深度融入現代化經濟體系。
高質效促治理,強化氣象法治建設,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為主體,由3部行政法規、19部部門規章、309部地方性法規和地方政府規章共同組成的氣象法律法規體系日趨健全,氣象標準化建設成效明顯,氣象依法行政全面推進。統籌行業協調發展,推動實現氣象探測設施共謀共建和信息共享共用,建設全國防雷減災綜合管理服務平臺。深入參與全球氣象治理,落實聯合國全民早期預警倡議,中國云端早期預警支持系統落地巴基斯坦,并在非洲、南太平洋各國推廣應用,推進城市多災種預警工具箱等旗艦項目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落地,中國方案獲多方認可,氣象國際合作“朋友圈”不斷擴大。全球監測、全球預報、全球服務能力持續增強,風云氣象衛星為全球132個國家和地區提供服務,已為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超過100次應急保障服務。舉辦國際培訓班近80期,累計超過1.4萬人次參訓。
砥礪奮進新時代。氣象高質量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根植于黨對氣象工作的全面領導,根植于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初心宗旨。當前,以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辟中國式現代化廣闊前景的時代號角已經吹響,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氣象工作者將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推進氣象科技能力現代化和社會服務現代化,為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氣象篇章貢獻更大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