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一早,卓化勇和往常一樣,吃完早飯就趕緊出門了。作為湖南省張家界市慈利縣金慈街道長潭河村群測群防員,卓化勇負責附近3個村民組的巡查,這個季節的工作重點是防火災,“天干物燥,不能有半點松懈”。
談起發生在今年3月31日的那場泥(渣)石流災害,卓化勇記憶猶新。
那天半夜零點左右,卓化勇收到氣象和自然資源部門聯合發布的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黃色預警,他立即冒著大雨挨家挨戶敲門,組織人員撤離,“快往村部跑,有山體滑坡危險!必須緊急轉移!”30分鐘后,長潭河村發生山體滑坡。由于卓化勇和同事們迅速示警,確保10戶、130人提前避險轉移,沒有出現人員傷亡。
湖南省地形復雜,暴雨、強對流等災害性天氣頻發、重發,強降雨的突發性、局地性強,夜雨特征明顯。怎樣提前精準預測天氣變化,把握防汛工作主動權,這對氣象等部門是一個嚴峻考驗。
新時代以來,湖南省氣象部門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防災減災重要論述和氣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在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上狠下功夫。
湖南省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鄭宏翔表示,湖南省氣象部門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強化支撐、優化機制、細化流程,以“631”(6小時預報、3小時預警、1小時“叫應”)遞進式氣象預警“叫應”為抓手,強化遞進式氣象服務創新,有力、有效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在張家界市氣象局黨組書記、局長陳瓊看來,今年3月31日慈利縣遭遇的那場泥(渣)石流災害最終“有驚無險”,沒有造成人員傷亡,省、市、縣氣象部門密切聯動,開展遞進式氣象服務,落實落細“631”遞進式氣象預警“叫應”機制,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今年3月29日,湖南省氣象局發布《氣象信息專報》指出,“未來10天我省暴雨強對流天氣多發”,提醒各地加強防范。
3月30日20時至23時,慈利縣出現雷暴大風、短時強降水等強對流天氣,最大小時雨強達56.3毫米,在3月份較為罕見。
湖南省氣象臺針對慈利縣強對流天氣,于30日19時22分發布雷雨大風黃色指導預警信號,于17時17分發布冰雹橙色指導預警信號,于19時30分發布暴雨黃色指導預警信號。

張家界市氣象局、慈利縣氣象局同步針對本級黨政防災調度需求,發布了決策氣象服務產品,并加強監測預警值班值守和電話“叫應”。
3月29日8時至31日8時,省、市、縣三級氣象部門通過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向預警責任人發送預警信息281批次,累計覆蓋68.22萬人次。
卓化勇等群測群防員一旦ikW4ifigIyTITw+fcryjoFDcHHopZS4/SNJE0TkxTh8=收到地質、氣象災害風險預警,就立即進行現場巡查。如果是夜間出現暴雨,群測群防員往往通宵巡邏、監測,一旦發現發生地質災害險情的苗頭,就會第一時間通知村民迅速轉移。
“遞進式氣象服務和‘631’遞進式氣象預警‘叫應’機制,有效地發揮了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湖南省氣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肖秧琳介紹,“近年來,湖南省氣象局推進遞進式氣象服務和‘631’預報預警‘叫應’機制實施,深度融入地方防災減災救災體系,取得了顯著成效。”
遞進式氣象服務,是圍繞高影響天氣和氣象災害發生演進的不同階段,從氣象預報預測科學性、準確性的實際出發,針對各級黨委、政府防災減災不同需求,按照“時效逐步縮短、空間不斷精準、內容更具針對性”的原則,基于無縫隙預報產品、精細化預警產品以及高密度實況產品開展的氣象決策服務供給模式,為黨委、政府領導及相關部門高位推動、部署動員、指揮調度提供保障服務。
“631”遞進式氣象預警“叫應”機制,是湖南省氣象局結合湖南防災減災需求,2022年在遞進式預警服務基礎上提出的一項氣象災害防御重要創新工作機制,即“6小時預報、3小時預警、1小時‘叫應’”,為高效支撐政府“點對點”調度、鄉村精準組織群眾轉移避險,提供氣象支撐和保障服務。
今年7月5日,張家界市慈利縣二坊坪鎮鎮長吳東的一條朋友圈引來廣泛關注,配圖中一個智能設備引人注目—這是湖南省氣象局自主研發、在全省推廣應用的“天氣盒”。
這個巴掌大小的盒子連接顯示屏后,就能同步呈現氣象實況監測、重要信息、天氣預報、雷達回波、雷達拼圖、衛星云圖等多種氣象資料,還有雨量監測報警功能,可謂是“微型氣象臺”。
慈利縣地處武陵山脈東段邊沿、澧水中游,澧水干流及其一級支流溇水縱貫全境,山勢陡峭,溝壑縱橫,屬自然災害中高風險區。
進一步完善“631”遞進式氣象預警“叫應”機制,預警信息和電話“叫應”直達基層責任人,讓氣象預警跑出“生命至上”加速度;完善“縣鄉村”三級應急響應聯動機制、氣象信息員和社區網格員“多員合一”工作機制……近年來,慈利縣通過科技賦能、創新驅動,在“智慧減災”方面狠下功夫。
慈利縣委書記侯鐵夫在接受《民生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慈利縣著力推進“智慧減災”,強力整合氣象、應急、水利、林業、自然資源等部門的資源和數據,開展防災減災基層信息化技術升級,充分運用地理信息和衛星定位、數據融合分析、視頻智能判識等技術,持續完善慈利縣“智慧減災”自然災害防御綜合指揮平臺。
充分整合各防災減災救災相關部門的資源和數據,是這個平臺的突出亮點,也是最難啃的“硬骨頭”。侯鐵夫等縣領導多次召開協調會,攻堅克難強力推進,實現了多部門信息共享和密切聯動“一盤棋”。
侯鐵夫介紹,慈利縣通過建設“智慧減災”自然災害防御綜合指揮平臺等改革創新舉措,推動實現“三個改變”,提升了防災減災成效。
—推動防災減災從“人工判斷”向“智能指揮”改變。“智慧減災”信息化平臺的應用真正實現了數據融合,充分挖掘各類涉災數據價值,提高精準風險預警、科學指揮調度和轉移避險效能。
—推動防災減災從“部門應對”向“政府主導”改變。面對較大自然災害風險,慈利縣會派出縣領導到一線指揮,及時了解現場情況,同時主要縣領導會在設在慈利縣氣象局的“智慧減災”自然災害防御綜合指揮平臺調度指揮,通過政府主導、前后方協同指揮,高位推動防災減災資源整合,對指揮場所、值班隊伍、指令發布等方面實現高度統一,解決了以往存在的部門力量薄弱、信息不暢、政令不一、運轉低效的問題。
—推動防災減災責任落實從“被動應對”向“主動積極”改變。通過“智慧減災”信息化平臺,能夠實時掌握巡查責任人工作動態,及時了解現場情況,為指揮中心開展提前預警、轉移避險等工作評估提供參考依據,實現“預警監測、轉移避險、信息反饋、效益評估”等閉環管理。
隨著“智慧減災”信息化平臺建立完善,慈利縣防災減災能力大幅提升,已取得連續6年無人因氣象災害死亡的明顯成效,涌現出今年“3·31”泥(渣)石流災害防御等一大批防災減災典型案例,得到應急管理部、自然資源部通報表揚,被中國氣象局納入“早期預警中國實踐”典型案例向世界推廣。
2024年6月,經中國氣象局批復同意,慈利縣成為全國第3個“智慧減災”氣象高質量發展試點縣。
氣象監測網絡是氣象預報的“千里眼”“順風耳”。這個網絡完善、精密,才會避免“大網撈不著小魚”、漏過局地災害性天氣的情形。
近幾年,慈利縣科學規劃、共建共享災害監測網,構建起了“天地空”立體覆蓋更全、監測間距更密、融合要素更多、監測災種更廣的綜合災害監測網,努力實現精密監測。
依托氣象監測站網建設基礎,慈利縣聚焦城鎮低洼地段、災害隱患區域、糧食主產區、特色農作物基地、主要景區景點、惡劣天氣高影響路段等,統籌增設地面監測站,實現四要素以上自動站平均間距縮短為城區5公里、鄉鎮7公里。
慈利縣還加強張家界多普勒雷達及周邊X波段雙偏振天氣雷達資料應用,增強對暴雨、強對流天氣的垂直立體和連續監測,尤其針對極端強降雨和夜間強降雨,實現“監測到鄉村”。
在湖南全省,一張大型“天地空”立體氣象災害監測網日益嚴密。
“十四五”以來,中國氣象局、湖南省政府構建“天地空”立體氣象災害監測網,建成地面自動氣象站3514個,站點平均間距7公里。完善雷達監測體系,1公里高度雷達探測覆蓋率達82%。
在張家界市天門山碧瑤臺景區西南角的山頂,就有一座被游客稱為“雪人”的天氣雷達。為發揮氣象雷達“千里眼”的作用,覆蓋更廣闊的監測范圍,這部雷達選址在天門山景區的重重山峰之巔,海拔高度近1500米。
在絕壁山頂上建雷達站難度極大,許多建筑材料和雷達設備,都是通過直升機吊裝運上來。這一工程從2016年開工建設到2018年6月交付完工,整整用了兩年時間。
這座雷達站的建成使用,極大地提升了張家界等地災害性天氣監測能力和水平。
“大風、雷電、冰雪天氣對索道運行影響很大,氣象雷達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湖南張家界天門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子龍說,“近年來,如果遇到天氣不好的情況,我們就會第一時間研究雷達監測結果,參照氣象預報預警信息對索道運行進行調整,保證游客和運行設備的安全。”
錨定“監測精密”的目標,湖南省氣象部門不僅努力讓氣象監測網的“網眼”越來越小,同時也努力使這個監測網的數據越來越準,成為氣象預報可靠的“千里眼”“順風耳”。
湖南省長沙市岳麓區西南部的蓮花鎮,全國唯一的氣象雷達高精度標校中心—中國氣象局雷達氣象中心長沙氣象雷達標校中心坐落于此。
在山腳下遠望,遠處蓮花山山頭雷達塔樓上的一部部氣象雷達,如同鑲嵌在山間的明珠。2023年5月17日,這個氣象雷達標校中心揭牌,9月19日正式開始業務化試運行。
為進一步提升中國氣象雷達數據質量和業務水平,中國氣象局2021年啟動新一輪雷達業務改革,其中一項重點任務,就是在湖南長沙依托國家綜合觀測試驗基地,成立全國唯一的氣象雷達標校中心。
“氣象雷達是氣象防災減災的‘大國重器’,確保氣象雷達探測數據準確,測量精度十分重要。”長沙氣象雷達標校中心主任李仁鵬說,“標校中心對送檢的每一部雷達進行標定校準,標校結果作為能否頒發設備入網許可或業務準入的重要依據,標校后的雷達為氣象監測和預報提供了更可靠的數據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