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上旬,地處華北平原的河北雄安新區被大霧籠罩。
和往常一樣,雄安新區氣象臺預報員劉姝結束了一輪常規業務值守后,忙著查看實時傳回的溫度、濕度等氣象要素數值,繼續進行有關霧的研究。
“我對霧的機理研究越來越有信心。”說起科研項目,劉姝十分自信,“雄安新區的智慧氣象建設服務體系理念新、技術強、設備全、數據準,支撐相關研究項目不成問題。”
劉姝的自信和底氣,源于雄安新區氣象工作的全面布局和高質量發展。
設立雄安新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7年來,中國氣象局黨組以更高起點、更高標準、更高質量、更前沿視角謀劃實施、協同推進雄安新區氣象建設,錨定“全國智慧氣象示范區、綠色生態氣象保障先行區、氣象科技創新引領區”目標,堅持融入式發展路徑,為雄安新區的氣象保障服務提供了頂層設計和強力支持。中國氣象局與河北省政府緊密合作,共同簽署了一系列重要協議,將新區氣象服務保障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河北省委、省政府將雄安新區氣象建設納入全省統籌部署,河北省氣象局高站位推進、高效率落實。《河北省氣象事業發展“十四五”規劃》印發,為雄安新區氣象事業的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帶著服務國家發展大局的使命責任,國、省、市、縣四級氣象部門形成合力,邊建設、邊運行、邊服務,確保各項氣象保障措施精準落地,繪就了一幅氣象服務保障與新區發展同頻共振的壯美畫卷。

在雄安新區起步區外圍東面,一座建筑如鯤鵬振翅欲飛,又像智慧之眼觀天下萬象—這就是承載各種氣象觀測功能的雄安國家氣候觀象臺主站。
為了高質量服務雄安新區建設,2023年1月,雄安國家氣候觀象臺正式獲批設立,由地面氣象觀測網、邊界層觀測網、生態氣象觀測網、大氣成分觀測網、衛星遙感觀測網等組成,主站空間布局打破之前的傳統模式,按照不同觀測要素進行分區。
“目前,雄安新區布設有10個國家級氣象觀測臺站,觀測范圍覆蓋新區全域1770平方公里,氣象觀測臺站密度為全國最高。雄安國家氣候觀象臺基本建成,包含1個主站和8個輔站,可初步形成高水平綜合觀測能力,實現地空天一體化、全天候、高時空分辨率、高精度的立體連續觀測。”雄安新區氣象局業務科技科科長王雷介紹。
除了“一主八輔”的氣象臺站布局,各類智能觀測儀器設備也是品類齊全:雷達、微波輻射計、各類測量儀等各顯神通,追云逐風、觀雨聽雷、知冷知熱,十八般武藝無所不能。
爬上容東片區一座五層樓的樓頂,一組占地僅一平方米左右的微型智能氣象站坐落在中央,一塊太陽能電池板為它提供著能量。別看微型智能氣象站小,但基本氣象要素都能觀測,還能實時傳輸數據。
這是雄安新區氣象局安裝的泛在感知智能氣象觀測設備,僅容東片區就有14套。智慧燈桿上還安置了40套微型智能氣象觀測設備,共同織密氣象“泛在感知網絡”。
“泛在感知”,即感知、獲取信息的手段無所不在、無處不在。這些密布的微型智能氣象觀測設備如同人體細胞,相互聯結,形成一張“泛在感知氣象皮膚”,大幅提升了綜合觀測能力和天氣實況分析水平分辨率,為監測預報預警等提供支撐。
“現在鄉鎮基本是5公里至10公里有一個區域氣象站,而在城市里,5公里內體感溫度可能差5℃,風力差別可能也很大。如果氣象觀測設備布設足夠密集,收集的氣象數據就能更準確地反映真實的城市天氣情況。”雄安新區氣象臺預報員王振超說。
“目前,3部最先進的X波段雙偏振相控陣天氣雷達探測范圍覆蓋新區全域,50個國網雄安新區供電公司重點場所布設氣象感知設備,120多個在建工地項目定制1公里精度的服務產品,28座生態水文氣象站守護白洋淀碧波……”劉姝如數家珍。
劉姝說,正是因為雄安新區的基礎設施投入做到了科學、密集、綜合,才能保證天氣預報預警的精準度,為災害防御提供支撐。
新區建設,氣象服務和保障必不可少。
按照要求,雄安新區氣象局堅持建設全國智慧氣象試點,氣象大腦早已融入城市大腦。
劉姝在電腦上為記者展示了一個可視化平臺,界面上區域、尺度、時間、溫度、雨量一目了然。
這是“睿思—雄安”精細化預報系統,2022年劉姝作為技術骨干參與引進了睿思“百米級、分鐘級”預報關鍵技術,通過本地化研發,建設了雄安新區睿思精細預報系統,能實現100米分辨率逐10分鐘更新的精細化分析和預報。

“這套系統依托雄安新區氣象大腦運行,為新區防汛避險、城市生命線和重大活動保障提供了精細化的氣象服務。”劉姝說。
簡單地說,氣象大腦是一套氣象信息智能化處理系統,通過搭建新區與中國氣象局、河北省氣象局高速通信網絡,同時接入雄安城市大腦,拓展算力資源,以“算力”賦能“腦力”。海量觀測設備數據統一實時上傳到系統,并對氣象信息的實時處理、多維重構和智能分析,從而為城市提供精細化服務。
“13—17日新區有降雪寒潮天氣,造成地面積雪結冰,氣溫大幅下降,請注意保暖,減少外出,確保安全。”
2023年12月13日,河北省迎來一場強降雪。當天,雄安新區1.7萬名70歲以上老人收到了一條暖心短信,提醒他們注意保暖,減少外出,確保安全。因惡劣天氣引發的老年人疾病、受傷情況大幅減少。
這是雄安新區氣象部門首次向公眾靶向發布降雪寒潮天氣短信建議,通過整合運營商的人物畫像和基站發布等能力,遇到高影響天氣時,實現了針對特定人群的高精準靶向提醒,預報預警效率更高。
今年以來,14萬人次收到了雄安新區氣象局靶向發布的18次暴雨和強風預警提醒,當地群眾的安全感大大提升。
靶向發布信息,是雄安新區氣象局充分將氣象服務數字化建設成果運用的一個縮影。7年來,雄安新區加速蝶變、拔節生長,建設過程中處處凝聚著氣象智慧。
雄安新區氣象局副局長花家嘉介紹,雄安新區依托氣象大腦全面開展氣象服務數字化試點工作。2022年7月以來,雄安新區氣象局從需求出發,將氣象數據融入雄安城市運營巡檢平臺、容東城市運營中心綜合管理平臺等信息化系統,將各部門和在建工地應急聯系人納入短信清單,開展有針對性的氣象數據服務,支撐城市高質量建設和高水平管理,守護千年大計安瀾。
雄安新區氣象部門探索出了一條氣象高質量發展之路,為“未來之城”賦予氣象“智慧”,與雄安新區孿生共長。
2022年12月,雄安新區管委會印發關于加快推進氣象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這是新區出臺的首個關于氣象事業發展的指導性文件,把增強氣象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列為第一個發展重點。
雄安新區緊鑼密鼓開啟氣象高質量發展試點建設。
2023年8月,重大氣象災害監測預警中心正式建設;今年1月,雄安氣象人工智能創新研究院籌備成立;5月,雄安大氣邊界層重點開放實驗室獲批成立,正式納入中國氣象局重點開放實驗室序列。
“千里馬”競相馳騁在雄安這片熱土上。2022年11月以來,共有40余名國、省、市三級氣象專家在實驗室培育期間分批輔助開展科研工作。2023年,雄安新區氣象局9人入選中國氣象局首批青年創新團隊,1人入選中國氣象局高層次科技創新計劃,由29位國內知名專家組成的智庫和雄安智慧氣象發展創新團隊組建完成。
借力引智,在中國氣象局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創新研究力量正向雄安新區匯集,在資源集聚、創新能力、轉化應用等方面實現了一系列突破:率先搭建氣象5G物聯網,為海量接入的感知泛在設備、視頻和新型觀測設備的傳輸提供基礎保障;深度研究雄安新區高速城市化過程對大氣邊界層結構和演變的影響;啟動雄安新區風熱環境與建筑能耗研究,開展三大邊界層觀測試驗……
集聚“天時地利人和”,氣象科技實現新突破,打造氣象科技創新引領區的目標正逐步從構想走向現實。
“我們加大力度、加快進度,集聚創新要素,全力搭建氣象科技創新平臺,高水平開展全國智慧氣象試點建設。”雄安新區氣象局局長董占強說。
“我是2021年來到雄安新區氣象局工作的,當時給我最大的印象就是,這里和我一樣‘新’。”劉姝已經是雄安新區氣象局的“老人”,她的成長速度和新區氣象事業發展一樣快。
2019年11月,雄安新區氣象局掛牌成立,短短5年,從組織架構到技術設備,再到人才配備,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如今33人的團隊平均年齡34歲,全日制碩士、博士研究生有14人,是河北省人員最少、年齡最小、學歷最高的市級氣象部門。
在技術設備、科研平臺、智庫專家等優厚資源加持下,近兩年局里又招了兩名博士生,這里科研氛圍濃厚,青年業務人員熱情高漲,全員承擔科研項目。
“新鮮血液”不止新入職的年輕人,目前,累計已有100余人赴新區階段性協助開展科研等工作。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軍明就是在完成2023年第一批服務鍛煉任務后,主動申請延長在雄安新區氣象局服務一年,帶領團隊開展科研攻關。
劉姝告訴記者,局里給年輕人搭臺子、鋪路子,上千萬元的項目也敢起用新人負責。大家在實踐歷練中不斷成長進步,良性反哺了新區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
“未來之城”雄安新區正以日新月異的速度拔節生長,向著建設綠色智慧新城的目標穩步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