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是國民經濟的血脈,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金融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去年10月召開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金融強國。
近年來,中國氣象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金融工作的重要論述和關于氣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統籌布局金融氣象科技攻關任務和創新體系建設,不斷深化氣象與金融協同發展,為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極端天氣是影響全球能源、糧食等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和市場穩定的重要因素。服務實體經濟、實現“雙碳”目標、促進綠色轉型、強化風險防控,既是氣象與金融工作的共同使命,也是展現作為的共同舞臺。
國務院《關于推進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和《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要求,探索發展收入保險、氣象指數保險等新型險種,積極發展金融、保險和農產品期貨氣象服務。
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謀劃,在大局下行動。中國氣象局以更高站位、更強使命、更寬視野采取系列舉措,繪好“氣象×金融”頂層設計藍圖并加快實施。
今年5月,中國氣象局印發《“氣象數據要素×”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24—2026年)》,圍繞包括金融服務等6個方面18類數據融合應用場景,安全有效、最大程度地釋放氣象數據資源要素價值,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今年8月5日,中國氣象局印發《金融氣象科技創新工作方案(2024—2030年)》,明確以金融領域包括保險、期貨、銀行、證券行業以及其他相關行業的氣象服務需求為導向,圍繞金融氣象理論研究、氣象為行業風險減量服務技術及氣候變化對金融行業影響壓力評估和預測等主要方向推進研究,并提出加強團隊和平臺建設等。
同時,中國氣象局持續加強“氣象×金融”實踐探索與政策機制研究,推動與國家金融管理部門聯合制定金融氣象政策舉措,系統部署巨災風險、農業保險、氣象指數、投融資服務、風險減量等重點任務,構建業務協同、保障有力的氣象與金融協作機制。
舟行萬里,操之在舵。在中國氣象局的系統謀劃下,“氣象×金融”發展的動力與活力正不斷迸發,已有28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氣象部門和5個國家級業務單位與20家保險企業開展了200多項服務合作;各級氣象部門還通過氣象服務、科技研發、工程建設等多種方式,為金融機構提供天氣實況監測、預報預警、氣候預測、災害風險評估、數據資料共享、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等多種場景服務。
近年來,中國氣象局與中國人民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中國再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國農業再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加強戰略合作,推動構建“保險+氣象”防災減災救災新模式;與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中國工商銀行合力推動建立氣候災害風險預警管理體系,以降低氣候災害風險對金融機構資產安全的威脅。
今年4月3日,中國氣象局組織召開金融氣象服務工作座談會,邀請金融有關部門、企業負責人,以及來自科研院所、高校的專家、學者,圍繞氣象服務金融高質量發展,系統謀劃和推進金融氣象工作,賦能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各級氣象部門也紛紛與保險、銀行、證券期貨等金融機構加強行業合作交流,推動供需匹配、協同發展。例如,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與證券期貨公司深化合作,聯合研發面向期貨市場的氣象指數產品,加快金融氣象產學研用結合。上海市氣象局與市委金融委員會辦公室聯合印發工作方案探索“氣象×金融”協同聯動,推進天氣指數期貨等天氣衍生品的研究和發展,開展氣溫、降雨、風力、日照等天氣指數衍生品設計,提供氣象資訊服務,增強氣象趨利避害能力。
在這一過程中,新技術、新產品不斷涌現。
2021年5月,國家氣象中心(中央氣象臺)就與大連商品交易所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開發“中央氣象臺—大商所溫度指數”,后續在水產養殖、電力銷售、果樹種植等領域試點推動“天氣指數保險+衍生品”模式落地。同年6月,國家氣象信息中心與鄭州商品交易所開展戰略合作,共同研究氣候衍生工具如天氣指數期貨的可行性分析、產品研發、市場調研等內容。
2022年,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聯合中國再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創辦氣象風險與保險聯合開放實驗室,并以此為平臺,有效推進了氣候風險分析、天氣指數保險、災害風險模型和相關保險技術的研究開發與實踐落地。
今年9月,“氣象×金融”科技創新再出新成果—中國金融氣象指數與服務平臺1.0版本正式發布。這一平臺針對能源、農業、交通運輸、電力行業的應用場景,創新構建出與實體產業在生產、經營及管理等氣象風險敞口相匹配的、具有經濟指示意義的金融氣象服務產品。
“我的100畝油茶園都投保了油茶低溫氣象指數保險,每畝自費60元,就可以最高享受每畝2000元的保額。”浙江省仙居縣三效經濟林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丁志前說。
仙居油茶低溫氣象指數保險于2023年年底首次試點推出,規定在不同時間段內,氣溫低于閾值即觸發理賠,2月28日,又一筆理賠金發放到投保農戶手上。
“以前發生凍害,只能自己承擔,有了低溫氣象指數保險,達到-2℃就能獲得理賠,而且速度很快。”4月3日,浙江省玉環市清港鎮垟根村農戶張克龍領到了9825元賠償金。
低溫氣象指數保險由玉環市農業農村、氣象、保險等部門聯合推出。2023年,玉環市共有730名農戶投保,面積達10325畝。
這正是氣象與金融保險部門共同探索“氣象×金融”服務模式,研發相關產品并有效應用的具體實踐。在金融氣象服務的體量和規模不斷擴大、內容和產品持續豐富的同時,其質量和效益也明顯提升。
對風險“做減法”—積極推進氣象監測預報預警在保險領域的服務應用,推動氣象服務保險從“災后”補償向“災前”預防和“災中”處置轉變,減少災害損失和保險賠付。
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推動國家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平臺與中國人民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智能風控平臺、大災應急指揮調度平臺對接,及時為投保用戶提供災害風險提示。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湖南監管局、湖南省氣象局、湖南省應急管理廳聯合印發《關于加強湖南財產保險業氣象災害風險減量服務的通知》,研發保險智慧氣象災害風控服務平臺,實現保險氣象風險“一張圖”監控和分級應急調度“一鍵式”處置,2020年至2022年承保標的物減損金額超11.5億元。
山東省日照市氣象局與地方財政、海洋、保險部門聯合推出海洋牧場巨災保險,將海上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等級作為觸發海洋牧場經濟損失賠付的依據,為養殖牧場提供風險保障2600萬元。
對服務“做加法”—研發多種農業氣象指數保險,臺風、暴雨等巨災指數保險和“天氣指數保險+衍生品”產品,切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
福建氣象部門研發茶葉、枇杷等特色農產品低溫氣象指數保險產品,實現了“觸發即賠”,有效提升了農業生產抗風險能力,保額達6.7億元。
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氣象部門持續深耕肉羊天氣指數保險服務,在2023年旱情發生后為大批牧民“兜底”,帶動2024年肉羊投保規模增加近50%。
廣東氣象部門建立“閾值觸發、指數定級、精準快速”巨災保險服務機制,2022年出具臺風、強降雨巨災指數計算報告62份,保險公司據此賠付17個地市政府共約4.6億元。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寧波監管局和浙江省寧波市氣象局聯合出臺工作方案,探索推動氣候貸業務落地,加強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融資支持。6月28日,全國首筆光伏氣候貸于浙江省興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寧波分行落地,幫助客戶減少支出貸款利息約6.2萬元。
中國氣象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未來氣象部門將建立系統完備的金融氣象業務服務體系,加快拓展金融氣象服務領域,強化分險種、分災種、分影響的氣象災害監測預警預報產品研發,不斷豐富服務產品的類別、提升精細化程度,進一步發揮氣象服務對金融避災減損、賦能增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