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過兩個關于拯救主題的故事。故事有些玄妙,情節上有出人意料的反轉,是因為把兩件不相干的事通過某種方式巧妙聯系到了一起。
第一個故事是“我”酒醉后撿到了一只流浪的老狗,帶回合租房養了一陣后,擔心打擾合租室友,加上狗糧不便宜,某天咨詢了寵物醫院,決定送走它。送走的前一天,室友給它買了好吃的,“我”為它準備了……
故事發展到這里,感覺似乎有點不妙,讓人生出隱隱的擔心——狗的命運又會怎樣呢?“我”在帶狗去醫院的路上,看到了小區公告欄的尋狗啟事,要找的正是“我”撿的那只狗。聯系到狗的主人后,“我”聽到了平行空間的另一個故事。
狗的主人是一對老年夫婦,雙雙癌癥晚期,在他們生存意志淡薄的時候撿到了一只被遺棄的病狗,人和狗竟都奇跡般活過了好幾年。他們就此產生一個念頭:狗好好活著,他們就能好好活。若不是狗找回來了,很難說老兩口會怎樣,是否會喪失生活的斗志呢?
這只狗就像歐·亨利小說《最后一片葉子》里的葉子一樣,被某個人一廂情愿選中,具有了象征意義,成為一種精神寄托。往往都是這樣,人在面對疾病的時候,主觀意志非常重要。“我”偶然收留一只流浪狗,偶然看公告欄,竟間接救了兩個人的生命。看過很多關于狗的故事,或溫情,或殘酷,對這個故事印象尤為深刻,因為它用“拯救”的主題串聯了兩戶人,從而產生了強烈的情感沖擊——原來不經意的一個舉動可以這樣深刻地影響他人。
另一個故事是微博上一位博主講述的中國大媽在異國他鄉拯救抑郁癥患者的故事。看似不相干的他們在哪里、為什么、又如何產生聯系的呢?

英國小鎮一個男生因為不堪忍受抑郁癥的痛苦而想要放棄,并對父親表達了這個想法。父親無奈,祈求他去一個常去的島上……父子兩人有過約定:如果那輛常年空蕩蕩的環島大巴車上每多一個乘客乘坐,兒子就答應再多活一年。之前,每一年男生去那里,大巴車上都只有他一個乘客。
那天,男生來到了島上的公交站,等待和以前一樣空蕩蕩的環島巴士。他沒想到的是,這天的大巴上竟擠了四十多個人,有吃香蕉的大媽,有大聲聊天的朋友,有自拍的情侶……這些東方面孔洋溢著笑容——這是一個旅行團。原來,一輛載滿中國游客的大客車拋錨,在跟團導游報警后,當地警方讓他們改乘島上大巴。于是這四十多人高高興興地坐上了這輛常年空蕩蕩的大巴。并不知道實情的抑郁癥男孩,覺得遇到了奇跡。
一個普通的旅行團,一次車輛拋錨事故,居然拯救了一個人,讓他有了活下去的精神力量。有時候人的心思和意志力就是這樣玄妙。兩件事的碰撞,讓人震撼。
在寫作的時候,我們可以試著找到兩個不同的事物或是兩件不同的事情的共同點,打通它們之間的壁壘,創作新的故事。
《西游記》這個IP有強大的生命力,有許多作品都是與它鏈接產生新意的,比如在網絡上很火的短劇《萬萬沒想到》《大王別慌張》,以及馬伯庸的小說《太白金星有點煩》,都是將西游故事變成職場視角的故事。小妖怪們是不是可以做主角?它們會有怎樣的“妖生”?唐僧師徒經歷的八十一難是否需要天庭的工作人員人為設計規劃?孫悟空在看到其他妖怪和山大王時,會不會想起自己在花果山做美猴王的日子?想想這些新的可能,注意細節的合理性,那么一個故事就誕生了。
閆 晗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碩士,《青年文摘·彩版》副主編,專欄作家,副編審,央視《謝謝了,我的家》節目文學顧問,《中國青年報》“書單”評委,在北京重點中學開設閱讀與寫作課程;發表作品百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