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樹觀月。細碎的槐樹葉子,篩下一地碎銀。時有風來,風搖槐葉,沙沙颯颯,灑落一地絮語。月亮隔著影影綽綽的樹梢,隱約露出皎潔的臉龐。羞澀的小月亮啊,好像在枝葉間的縫隙里探頭探腦,欲言又止。
想起“間”(閒)字,從造字的邏輯出發,以圖展示出來的是一幅鮮活的生活場景:兩扇門的門縫中有一彎月亮。其表達的景象是:夜晚,皎潔的月光從門縫中透入。每一個漢字、每一個詞語,都是一幅畫、一個故事。每個字和詞的構造與變化,都體現著古人認識世界的思維印記,承載著先民獨特的認知模式。
“閒”字傳達的含義是什么呢?在中國文字學的開山鼻祖、東漢學者許慎所著中國首部字典《說文解字》中,這個字的解釋是:“閒,隙也,從門,從月。”雖然具象含義是門縫,而奧妙在于畫面之間各種事物的關系,也就是抽象義,表達出的概括特征是縫隙(或形成縫隙)。
在后世的文字演變中,人們將活動的場所叫“空間”,活動的過程叫“時間”,擁有充足的時間是“閑暇”,讓人產生隔閡叫“離間”,用以挑撥是非的信叫“間書”,窺探敵對方內部事務的人叫“間諜”……這些詞義都是由“縫隙”這一特征義產生的。從空隙到空間再到時間,以及抽象的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不憑借這個“門中窺月”的生活場景呈現出的畫面,也許我們真不知該如何表達。
中間,間隙,間斷,間接,間歇,田間,人間,親密無間,黑白相間……那么多含“間”字的詞語,最初都是與“在門縫里望見月亮”有關的。上古沒有“間”字。后代寫作“間”的,之前都寫作“閒”。“間”與“閒”同源,后分化。由“閒”字還派生出來一個通假字“閑”(閑)——字源可能是“闌”的訛寫,造字本義可能指由白天轉入夜晚,入夜后人在屋內休閑、歇息。古代生活不像現在有熱鬧的夜生活,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在古代,“閒”和“間”可以任意互換,有時候也可以與“閑”互換。原來古代人寫“閑”字是寫作“閒”的,畫面感一下子出來了:有月亮的晚上,晚風清涼,秋蟲唧唧,月光如水水如天。一位綺年玉貌的女孩倚在門前,抬起頭望見當空皓月;朦朧的月光灑在大地上,透過大門空隙又散落在美麗姑娘的身上,讓她顯得格外明亮而又嫻靜。“閑”,原來和月亮有著扯不斷的情思。人有一顆閑逸之心,才有人生最美的畫境啊!
今夜,林間窺月的我,窺到的是和古人眼中一樣的、最詩意的月亮。這一輪高懸千年的月亮,越過每一個朝代的每個人,投下同樣寧靜而嫵媚的光芒。悠悠獨步中天的它,曾被詩人別在衣襟上,被畫家描繪在宣紙上,被女子纖纖玉手繡在素絹上……與白天光芒萬丈的陽光相比,如水的月光,毫不吝嗇它的溫柔,治愈每個人沉浸在夜色中的孤獨。月光綴在每個人心上,細細柔柔,安靜從容。
此時的月亮是這樣通透,不管是什么間隙,都能從中柔軟地穿過去。那么,今夜就且蘸月光寫一首詩吧!月淡淡,詩也淡淡;月朦朧,詩也朦朧;月如水,詩也如水。“人世漫長得轉瞬即逝,有人見塵埃,有人見星辰”,而我在忙碌生活中偷得一間隙,偷得浮生半日閑,抬頭見月,滿心歡喜。
黎 荔
北京大學文學博士,西安交通大學教授、人文學院高培中心主任、文化創意產業研究中心研究員。出版專著《藝術導論新編》《視覺素養導論》《〈紅樓夢〉與中國現代文學》《老子新學大全集》《易經的智慧》《道德經注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