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劑C(CysC)、糖類抗原125(CA125)與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脈綜合征(NSTE-ACS)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的相關性,為臨床診斷該疾病及其病情嚴重程度提供依據。方法 回顧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梧州市人民醫院收治的105例NSTE-ACS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冠狀動脈造影(CAG)評估患者冠狀動脈病變支數,將其分為單支冠狀動脈病變組(34例)、雙支冠狀動脈病變組(50例)及三支冠狀動脈病變組(21例);根據Gensini評分系統評估患者冠狀動脈狹窄程度,將其分為輕度狹窄冠狀動脈病變組(31例)、中度狹窄冠狀動脈病變組(55例)及重度狹窄冠狀動脈病變組(19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進行血清CysC、CA125水平檢測,采用Pearson相關性分析法分析血清CysC、CA125水平與冠狀動脈病變支數的相關性,以及其與Gensini評分的相關性。結果 三支冠狀動脈病變組患者血清CysC、CA125水平均高于雙支、單支冠狀動脈病變組患者,且雙支冠狀動脈病變組患者均高于單支冠狀動脈病變組患者;Pearson相關性分析法分析結果顯示,冠狀動脈病變支數與血清CysC、CA125水平均呈正相關;重度狹窄患者血清CysC、CA125水平均高于中度狹窄組和輕度狹窄組患者,且中度狹窄組患者均高于輕度狹窄組患者;Pearson相關性分析法分析結果顯示,Gensini評分與血清CysC、CA125水平均呈正相關(均P<0.05)。結論 血清CysC、CA125與冠狀動脈病變支數、狹窄程度密切相關,可作為臨床評估NSTE-ACS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的參考指標。
【關鍵詞】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脈綜合征 ;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劑C ; 糖類抗原125 ; 病變支數 ; 狹窄程度 ; Pearson相關性分析法
【中圖分類號】R5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3718.2024.23.0108.04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23.034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脈綜合征(non-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NSTE-ACS)在心內科較為常見,其特點在于患者的心電圖上并未出現明顯的ST段抬高,而是以ST段的壓低或T波的異常改變為特點。臨床認為,NSTE-ACS在急性發病期會由于冠狀動脈血栓形成導致心肌缺血、缺氧,進而引發心肌細胞凋亡或壞死,導致心功能障礙,嚴重者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目前,冠狀動脈造影(CAG)是評估NSTE-ACS患者冠狀動脈病變程度的金標準[1],但由于該檢查方式屬于有創操作,且大多數基層醫院并不具備CAG條件,因此應用受限。血清學檢測具有無創、操作簡便等優勢,可通過檢測特定的生物標志物,反映心肌缺血、缺氧及心肌細胞損傷情況,為NSTE-ACS的診斷提供重要依據,有望成為輔助診斷該疾病的重要手段。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劑C(CysC)是分泌性蛋白質,可以預測和評估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進展,維護細胞外基質生成及降解間平衡,抑制基質金屬蛋白酶活性等。周凡凡等[2]研究指出,CysC與NSTE-ACS患者全球急性冠狀動脈事件注冊(GRACE)評分呈正相關性,對NSTE-ACS患者早期危險分層及預后評估有重要的指導價值。糖類抗原125(CA125)作為腫瘤標志物,是一種高分子量的糖蛋白,當患者機體受到局部病變或炎癥刺激時,體內CA125水平會升高。關茹琦等[3]研究結果顯示CA125與N末端B型利尿鈉肽原、超敏-C反應蛋白均呈正相關,這提示老年慢性冠心病心力衰竭與血清CA125具有相關性,監測其水平變化有助于早期診斷老年慢性冠心病心力衰竭。鑒于此,本研究旨在分析CysC、CA125與NSTE-ACS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的相關性,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梧州市人民醫院收治的105例NSTE-ACS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性61例,女性44例;年齡52~78歲,平均(65.09±4.76)歲。納入標準:⑴符合《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診斷和治療指南(2016)》[4]中NSTE-ACS的診斷標準;⑵經CAG確診;⑶具有完整的病歷記錄和實驗室檢查資料。排除標準:⑴合并肝、腎功能障礙;⑵既往接受過心臟手術治療;⑶合并血液系統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⑷合并先天性心臟病、主動脈夾層等其他心臟相關疾病;⑸合并惡性腫瘤。本研究經梧州市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分組與檢測方法
1.2.1 分組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經橈動脈型冠脈造影檢查,采用心血管成像系統[通用電氣醫療系統貿易發展(上海)有限公司,型號:Innova 3100-IQ],按操作規程開展檢查。檢查結果提示左主干、回旋支、左前降支、右冠動脈中的單支或多支血管內徑狹窄程度超過50%,即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根據病變支數分為單支病變、雙支病變、三支病變,其中左主干病變納入為雙支病變,根據檢查結果將其分為單支冠狀動脈病變組(34例)、雙支冠狀動脈病變組(50例)及三支冠狀動脈病變組(21例)。另外,根據CAG檢查結果和Gensini評分系統[5]評估冠狀動脈狹窄程度,當Gensini評分<20分判定為輕度狹窄,當Gensini評分20~50分判定為中度狹窄,當Gensini評分>50分判定為重度狹窄,根據冠狀動脈狹窄程度將其分為輕度狹窄冠狀動脈病變組(31例)、中度狹窄冠狀動脈病變組(55例)及重度狹窄冠狀動脈病變組(19例)。
1.2.2 檢測方法 血清CysC、CA125。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以3 000 r/min的轉速離心10 min后,取上層血清,采用免疫比濁法檢測CysC水平,采用化學發光法檢測CA125水平。
1.3 觀察指標 ⑴血清CysC、CA125水平。比較單支冠狀動脈病變組、雙支冠狀動脈病變組及三支冠狀動脈病變組患者血清CysC、CA125水平;比較輕度狹窄冠狀動脈病變組、中度狹窄冠狀動脈病變組及重度狹窄冠狀動脈病變組患者血清CysC、CA125水平。⑵相關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關性分析法分析血清CysC、CA125水平與冠狀動脈病變支數的相關性,以及其與Gensini評分的相關性。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經S-W法檢驗證實符合正態分布且方差齊,以( x ±s)表示,3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組間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采用Pearson相關性分析法分析血清CysC、CA125水平與冠狀動脈病變支數的相關性,以及其與Gensini評分的相關性。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不同冠狀動脈病變支數患者血清CysC、CA125水平比較 三支冠狀動脈病變組患者血清CysC、CA125水平均高于雙支、單支冠狀動脈病變組,且雙支冠狀動脈病變組均高于單支冠狀動脈病變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2 血清CysC、CA125水平與冠狀動脈病變支數的相關性 Pearson相關性分析法分析結果顯示,冠狀動脈病變支數與血清CysC、CA125水平均呈正相關,相關性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圖1。
2.3 不同狹窄程度患者血清CysC、CA125水平比較 重度狹窄冠狀動脈病變組患者血清CysC、CA125水平均高于中度狹窄、輕度狹窄冠狀動脈病變組,且中度狹窄冠狀動脈病變組均高于輕度狹窄冠狀動脈病變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2.4 血清CysC、CA125水平與Gensini評分的相關性 Pearson相關性分析法分析結果顯示,Gensini評分與血清CysC、CA125水平均呈正相關,相關性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圖2。
3 討論
NSTE-ACS是臨床常見的一種心血管疾病表現形式,分為不穩定型心絞痛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ACS的發病機制主要涉及冠狀動脈內不穩定的粥樣斑塊繼發的病理改變,進而使不穩定斑塊發生破裂、糜爛等情況,導致斑塊內出血、纖維帽破裂等,血小板在受損的內皮細胞上聚集,啟動凝血過程;同時激活外源凝血通路,導致血栓形成,進一步阻塞冠狀動脈,增加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發生風險,引發一系列的病理反應[6-7]。臨床認為,早期診斷NSTE-ACS能夠使患者在疾病初期就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避免病情進一步惡化,減少因心肌缺血、缺氧加重導致的心肌細胞大量凋亡或壞死,從而降低不良預后風險[8]。心電圖、CAG、心臟超聲等是診斷NSTE-ACS的主要方式,但心電圖的診斷敏感性和特異性較低,CAG屬于有創操作,而心臟超聲對于早期患者診斷價值有限,這類患者心臟結構和功能可能尚未發生明顯改變,容易造成漏診。目前,臨床上多采用血清學指標檢測來輔助早期診斷,不僅能反映心肌缺血、缺氧及細胞損傷情況,還能評估病情嚴重程度。
CysC是一種廣泛存在于各種組織的有核細胞和體液中的低分子量蛋白質,屬于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劑。臨床認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和半胱氨酸蛋白酶表達過度有關,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過程中,半胱氨酸蛋白酶參與降解動脈壁中的蛋白質成分,如膠原蛋白、彈性蛋白,從而促進斑塊的不穩定性,導致其破裂,CysC對半胱氨酸蛋白酶有抑制作用,可以與半胱氨酸蛋白酶結合形成復合物,從而抑制其催化活性,有助于保護動脈壁中的蛋白質成分,維護斑塊的穩定性,當半胱氨酸蛋白酶過度表達時,CysC水平也相應升高,因此病情越嚴重,患者血清CysC水平越高[9];此外,范少華[10]研究結果顯示,NSTE-ACS患者血清CysC水平呈異常高表達,與NSTE-ACS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具有相關性。
CA125是一種高分子量的糖蛋白,在惡性腫瘤的診斷、預后評估中的應用價值已得到證實。近年來在心血管疾病方面的臨床應用也逐漸引起了重視,CA125主要存在于心內膜下間皮細胞和心肌細胞的基底膜側,血管內皮細胞的損傷和功能障礙會導致CA125水平升高,該指標的升高與血管壁內的炎癥反應程度相關,其可通過激活補體系統、促進白細胞的黏附和遷移等方式,參與炎癥反應的調節,CA125水平與心肌肌鈣蛋白Ⅰ(cTnⅠ)、C-反應蛋白(CRP)水平呈正相關,提示CA125可能反映了心肌缺血和損傷的程度[11]。張國勇等[12]研究中選取9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為研究對象,分析結果顯示,CA125水平變化和患者心功能有關,心功能分級越高,CA125水平越高。
冠狀動脈病變支數與病情嚴重程度緊密相關,與單支病變相比較,雙支病變患者心肌缺血癥狀更嚴重,心絞痛發作頻率和程度增加,發生嚴重并發癥風險明顯升高,而三支病變患者會出現嚴重心肌缺血癥狀,還可能出現心梗、心衰等并發癥,預后較差。王穎穎[13]研究中選取120例冠心病患者為觀察組,100例健康志愿者為對照組進行研究,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血清CysC、CA125水平均高于對照組,血清CysC、CA125水平在不同心功能分級和病變支數患者之間均有統計學意義,這提示血清CysC、CA125可用于冠心病的早期診斷和病變程度的評估。本研究結果與上述報道相似,結果顯示,三支冠狀動脈病變患者血清CysC、CA125水平均高于雙支、單支冠狀動脈病變患者,且雙支冠狀動脈病變患者均高于單支冠狀動脈病變患者;Pearson相關性分析法分析結果顯示,冠狀動脈病變支數與血清CysC、CA125水平均呈正相關,這提示血清CysC、CA125可作為臨床評估NSTE-ACS患者不同冠狀動脈病變支數的生物標志物。
臨床上針對NSTE-ACS患者可以在治療過程中動態監測血清CysC和CA125的水平變化,評估治療效果和病情進展,同時可以與心肌肌鈣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等標志物聯合檢測,提高對NSTE-ACS患者冠狀動脈病變嚴重程度評估的準確性。冠狀動脈狹窄程度是反應NSTE-ACS患者病情的重要參考指標,當狹窄程度加重時,心肌細胞更容易因缺血缺氧而受損壞死[14]。Gensini評分是一種基于冠狀動脈造影結果的量化評分體系,通過綜合病變的狹窄程度和病變部位來評估冠狀動脈病變嚴重程度[15]。本研究結果顯示,重度狹窄患者血清CysC、CA125水平均高于中度狹窄和輕度狹窄患者,且中度狹窄患者均高于輕度狹窄患者;Pearson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Gensini評分與血清CysC、CA125水平均呈正相關,這提示血清CysC、CA125可作為臨床評估NSTE-ACS患者不同狹窄程度的生物標志物。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隨著冠狀動脈狹窄程度的加重,心肌缺血、缺氧的程度也相應增加,導致心肌細胞損傷和壞死,從而釋放出更多的生物標志物,CysC和CA125作為反映心肌缺血和損傷的指標,其水平的升高可能與心肌細胞的受損程度密切相關;重度狹窄患者往往伴隨著更為嚴重的全身炎癥反應,而CysC和CA125都參與了炎癥反應的調節,炎癥反應的加劇可能導致兩者水平升高。
綜上,血清CysC、CA125水平與冠狀動脈病變支數、冠狀動脈狹窄程度密切相關,可作為評估NSTE-ACS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的臨床參考指標,可以在臨床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肖亞楠, 肖文濤, 葉發民, 等. 定量血流分數對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冠狀動脈臨界病變功能性狹窄的診斷價值[J]. 中國循環雜志, 2024, 39(1): 48-53.
周凡凡, 夏勇. NSTE-ACS患者平均血小板體積、血小板分布寬度及胱抑素C與GRACE評分的相關性[J]. 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 2021, 30(2): 136-140.
關茹琦, 黃剛, 柳達, 等. 老年慢性冠心病心力衰竭與血清CA125的相關性研究[J]. 吉林醫學, 2018, 39(9): 1624-1626.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診斷和治療指南(2016)[J]. 中華心血管病雜志, 2017, 45(5): 359-376.
李妍,肖婷,李琳, 等. 老年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血清胱抑素C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冠狀動脈Gensini評分的相關性[J].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6, (4): 813-814.
胡馨月, 張冬梅, 周小燕. SII、Lp-PLA2、hs-cTnI評估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脈綜合征病人病情程度和預后的臨床價值[J]. 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 2023, 21(21): 3980-3983.
楊麗, 丁水印, 李新春, 等. 外周血CD54、GDF-15水平與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脈綜合征PCI術后患者預后的關系[J]. 中國循證心血管醫學雜志, 2023, 15(1): 85-88, 105.
付永波, 朱冬梅, 萬翔, 等.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行PCI后應用替格瑞洛雙聯抗血小板治療的遠期療效觀察[J]. 中國循證心血管醫學雜志, 2020, 12(9): 1125-1128.
蔡云峰. 老年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蛋白A-1、胱抑素C、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的相關性分析[J]. 中國衛生檢驗雜志, 2023, 33(4): 479-481, 486.
范少華. 血清hs-CRP、CysC、ApoA、Lp(a)水平檢測在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病情評估中的應用[J]. 數理醫藥學雜志, 2022, 35(6): 799-802.
吳曼, 郭俊玲, 潘超, 等. 血清BNP、CA125表達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預后評估中的應用[J]. 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 2019, 26(3): 486-490.
張國勇, 馬錚, 張琳, 等.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CA125 GDF15 sTREM-1水平及其與心功能的相關性分析[J]. 河北醫學, 2024, 30(2): 239-244.
王穎穎. 冠心病患者血清CA125、CysC、OPG中的水平變化及意義[J]. 中國衛生工程學, 2021, 20(5): 839-840.
凌莉萍, 黃曉昳. 三種血清指標聯合檢測對冠心病患者冠狀動脈狹窄程度診斷的應用價值分析[J].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23, 25(7): 712-715.
張晶晶, 祝小霞, 姚春雷, 等. 控制營養狀態評分與老年冠心病病人合并心力衰竭的相關性研究[J]. 實用老年醫學, 2024, 38(7): 697-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