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源,清代啟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的首批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九歲時,魏源赴縣城應童子試,考官指著畫有“太極圖”的茶杯,以“杯中含太極”為上聯讓他當場對下聯。只見魏源不慌不忙地撫摸著懷中的兩塊麥餅,朗聲對曰:“腹內孕乾坤。”考官大為驚異,在當地一時傳為美談。自此,魏源一生留下了大量文辭優美、思想深邃、風格遒勁的楹聯,尤以其中三副聯語凸顯湖湘文化之魂、清廉報國之志。
少年魏源在學堂灣故居讀家塾“下帷發憤”時撰寫過一副楹聯:“功名待寄凌煙閣,憂樂常存報國心。”如今懸掛在故居門口的廳柱上。魏源祖輩扶危濟困、樂善好施,持家期間建起了一座“望煙閣”。每天清晨做早飯的時候,魏家人總要先去煙閣往外望上一望。如果發現四鄰哪家屋頂不冒青煙,他們就會馬上送糧食過去接濟。因而,周圍的鄉親們又叫魏家“望煙閣”為“觀音閣”。魏源從小耳濡目染,對鄉親們的疾苦倍加關注,撰貼此聯以時刻提醒自己賡續家風,矢志不渝,回報桑梓。
魏源仕途不順,屢屢遭貶,仍不改清廉報國之志。年過半百赴任興化縣令,他便在衙署廳柱上寫下明志楹聯:“民不可欺,常憂獲戾于百姓;官非易做,唯愿推恩到萬家?!?/p>
魏源借此聯鄭重勸告官衙同僚:老百姓是不可以隨便欺侮、愚弄的,應當經常反省自己會不會讓老百姓感到不滿;官不是那么容易做的,為官者應當盡心盡力將國家的每一條惠民政策送達到每一個老百姓家中。
道光二十八年(1848)夏,暴雨如注,連綿不斷,使得高郵湖、洪澤湖湖水陡漲。河道總督楊以增不惜犧牲下游興化等縣黃澄澄的水稻,準備連開五個壩口泄洪。時任興化知縣的魏源,通過實地考察,提出科學抗洪的建議,堅決反對盲目開壩放水。但楊以增拒不接受。魏源只好趕赴兩江總督衙門擊鼓撞鐘,懇請總督陸建瀛坐鎮救災,然后不顧安危,冒雨指揮民工挑土護堤。隨著風雨加劇,楊以增為保烏紗帽執意要啟壩,眼看CKi1aUzgmemo0ROeluRZI0cx0p6YoBb9zMH47ciN1oo=萬畝稻田將成澤國,魏源撲倒在河壩上疾呼:“我要以身為民請命,要啟壩就先讓大水把我沖走!”十萬民工群情激憤,嚴防死守,一直堅持到風停雨住。陸建瀛扶著五十六歲的魏源感慨道:“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豈不信然。”當地士紳放著鞭炮,給魏源送來上書“淮揚保障”四個大字的巨匾,懸掛在縣署大梁之上。秋收之時,興化、東臺等七縣喜獲特大豐收,人們無不稱此稻為“魏公稻”,此堤為“魏公堤”。
魏源同時還在興化縣署庭柱上撰聯:“上有青天,一片冰心盟上帝;民皆赤子,滿腔熱血注民瘼?!?/p>
這其實也是他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注解。去興化之前,魏源曾在東臺當了將近一年的知縣。時間雖短,可他勵精圖治,創下了不俗政績??吹綎|臺水患嚴重,他晝夜勘察河道,廣泛發動民工興修水利。翌年夏突發大水,上游洪水得以直泄入海,水患免除,東臺百姓無不拍手慶幸。就在此時,魏源母親病逝。誰能想到,一身正氣的魏源兩袖清風,連裝運母親棺柩回鄉的路費都不夠。
魏源在致友人胡林翼的信中說:“……弟半載東臺,只因漕運受前任之累,賠墊四千金,……其尤急者,舉家數十幾口指日懸磬,而先櫬至今滯留東臺,未能奉移,其窘為生平所未嘗……”幸得親友相幫,他這才將母親安葬于句容縣譚蓮山。原來,前任官員為追求個人政績寅吃卯糧,預征漕銀四千兩。待到上級追征,魏源為了不將債務轉嫁給老百姓,四處籌款予以賠墊。那筆爛賬,一直轉到他孫子魏恒手中還沒還清。這與他年少時赴周敦頤種蓮之地邵陽城區的愛蓮書院求學,深情吟就的《答友人書院讀書之邀》中那句“池蓮應入夢,門柳正扶春”一脈相承,也一并傳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