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世紀50年代中期,中共為解決土地改革遺留問題并應對農業合作化的新任務,掀起了全國性的改造落后鄉運動。20世紀50年代末,以徹底革命為號召,意在鞏固人民公社制度并掃除生產躍進的障礙,中共對落后地區和落后鄉社單位開展了改造運動。如上兩個運動階段以革命補課為號召,卻意在解決現實落后問題。而農村改造落后的工作重點也由解決基層組織的歷史遺留問題基本轉向了社隊的現實日常管理上來。因此,20世紀50年代農村改造落后運動的實用性特點也影響著此后對落后標準的認定,落后不再表現為革命化而表現為現實化和日常化。
【關鍵詞】改造落后;革命補課;組織整頓;生產扶助
【中圖分類號】K27;D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6644(2024)05-0037-10
20世紀50年代,中共對于農村存在的民主革命遺留問題和基層組織問題以改造落后的名義,通過運動的形式于1954—1956年和1958年前后在廣大農村中推廣開來。以學者李飛龍為代表,相關研究認為改造落后鄉運動是解決農村革命遺留問題并為順利走向農業合作化的繼續動員過程。學者滿永新近關于改造落后鄉的研究則認為,中央所指的“落后”和地方認定的“落后”存在差異,各地改造落后已從一項政治化的運動變成一項日常化的工作機制。目前相關研究集中在1954—1956年的改造落后鄉運動,僅有少數研究涉及1958年開始的又一階段農村改造落后運動,也未對兩個階段的農村改造落后運動之間的必然聯系闡釋清楚。
通過分析并對比1954年和1958年中共中央關于農村改造落后運動的文件可以看出:1954年開始的“改造落后鄉”是以解決土改遺留問題為工作中心,其中整頓基層組織、進行民主革命補課是主要目標;1958年開始的“改造落后地區和落后鄉社單位”以解決人民公社內部組織成分問題和生產問題為核心,其中徹底解決革命遺留問題、正確處理人民公社內存在的兩類矛盾是工作目標。因此,1958年的“改造落后地區和落后鄉社單位”是1954年“改造落后鄉”運動的繼續和發展。本文在地方檔案及相關史志類文獻的支撐下,重點分析各階段改造落后運動的特點及相互間的聯系,并對20世紀50年48a926f774f3dad665fb47075b6bd17d代的農村改造落后運動做一貫通性和整體性的梳理與探討。
一、或改或建:改造落后鄉運動
全國性改造落后鄉運動以天津郊區農村的“土改補課”及山東省海陽縣的改造落后村為起點,兩地的工作引起中央重視,并為全國改造落后鄉工作提供了個案經驗。1954年8月1日,中共中央發布《關于改造落后鄉工作的指示》,該指示指出:在全國大部分農村轉入農業社會主義改造新階段的同時,仍有一部分鄉村的工作處于落后狀態。并言明這并非地區經濟和文化程度上的落后,而是在上一階段反封建的不平衡與不徹底造成的落后,對落后鄉工作無人過問是造成落后鄉改造工作結果不徹底、成效不顯著的主要原因。并明確要求:“鄉村反封建的歷史任務是絕不能跳躍的,過去遺留下來的任務必須進行補課,而且必須爭取在今后二三年內完成。”
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天津市委在已有改造工作的基礎上,于1954年12月起對郊區農村開展了新一輪的改造落后村工作,并先后發出一系列工作指示,指出今后天津郊區改造落后村工作總的要求是:“以發展互助合作、發展生產(災區是生產自救)為中心,在落后村中認真發動群眾,解決‘土改’及‘鎮反’所遺留的問題,徹底消滅封建殘余,嚴厲鎮壓反革命分子,并在此基礎上整頓和健全鄉村基層組織。”這與同年3月天津地委改造落后村工作的目標是“改造擴大了基層組織,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團結了農民,發展了生產互助合作運動”有所不同。新一輪天津郊區改造落后鄉運動是在已有工作基礎上響應中央指示再度開展的,以“土改補課”為起點,在貫徹相關政策和解決群眾需要的同時,達到推動互助合作的效果。
落后鄉改造與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在二三年間交錯進行,既往研究不免會有改造落后鄉就是為了發展農業合作化這一認識。如李飛龍認為改造落后鄉后所分配的果實只能交給集體而不是貧雇農,“最初改造落后鄉村的‘土改補課’取向也就最終發生轉變,演變為合作化運動的實現途徑”。有關于此,中共中央明確指出:“改造落后鄉村,完成上一階段遺留下來的反封建的歷史任務,既須在性質上和新的歷史任務——社會主義革命劃開,又須在工作步驟上密切聯結進行,前者要為后者直接創造條件,開辟道路。”中央在批復河北省委有關改造寧河縣稻田區落后鄉工作中指出:“沒收來的大的生產工具分給貧雇農集體所有,這是對的,但一般規定利用這些工具去動員他們組織農業生產合作社,則是不妥當的,其缺點是把對地主的反封建補課和對農民的社會主義改造兩個不同性質的任務合并進行,結果一方面極易擴大反封建補課斗爭的打擊面,另一方面又極易促成強迫辦社。”
改造落后鄉確實是為日后農業合作化發展而鋪路,但該政策在文件傳達、工作指示和制度推行上均言明改造工作的漸進性和階段性,要求切不可以結果來代替過程。因地方政府在貫徹政策和具體實踐中的偏差,將“土改補課”與發展農業合作化工作混同起來的現象有很多,這也使改造落后村工作面臨新問題。如靜海縣部分鄉村,由于靠近天津市郊,在天津郊區改造落后村的影響下,有些中農特別是富裕中農懷疑政策,“受改造落后鄉運動影響以中農及富農為主導而建立的合作社,原本不愿辦社,但事后也不提退社或停辦,顧慮當時是自己積極要求入社和辦社,現在又提出退社或停辦,不好說,怕受區、鄉干部的批評歧視,就勉強堅持,有問題不但不主動解決,反而用各種方法向大處胡吹,等上級派人整頓時再垮散或退社”。又如蔡公莊區大邱莊鄉受天津市郊區改造落后村的影響,未經醞釀而自發入社的中農就有127戶,入社后假打架、鬧分家、不生產等情況已鬧到頂點,使6個社幾乎垮臺。為合作化發展鋪路的改造落后鄉運動,最終被中農和富農以加入農業合作社的方式進行應對和抵抗,反而給此后合作社的發展和鞏固制造了新的問題。
山東省的改造落后鄉工作是與發展農業合作社緊密聯系起來的。山東省有關農業生產合作社的發展規劃中指出,其中落后鄉村在解決土地遺留問題和鎮反問題的基礎上,根據可能條件分批建立合作社。具體做法為:“對落后鄉,目前有三種做法,有的先改后建,有的邊改邊建,有的未改先建。”山東省委在總結各地區前期改造落后鄉工作的經驗后,明確要求:“改造落后鄉的方針是‘先改后建’或‘邊改邊建’,而不應‘先建后改’,應當掃除障礙而前進,而不應當企圖繞過或跳過障礙而前進。”將“改”與“建”的工作結合起來是山東省改造落后鄉工作的特點。
改造落后鄉的斗爭結果也與發展合作社緊密相關。山東省指出:“對不法地主、富農分子,根據公安部關于逮捕反革命分子和各種犯罪分子的政策界限規定,罪該逮捕者,依法逮捕,罪惡重大者,依法懲辦,并沒收其全部財產,不分給他本人土地。對于罰款的處理,除一部分必須賠償農民損失之外,其余歸合作社。”部分改造落后鄉的斗爭果實亦規定歸合作社所有。其實,將落后鄉工作最后落實到農業合作化發展的做法,在中央文件之中是有依據的。中共中央號召全國進行改造落后鄉運動之初就指出:“在反封建補課斗爭中必須適時地向鄉村干部及廣大農民深入宣傳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總任務及各項具體政策,將群眾從反封建的政治覺悟提高到社會主義的政治覺悟水平上來……將改造落后鄉村工作中組成的政治隊伍,引導到以發展互助合作為中心的生產斗爭新戰線上來,進一步鞏固既得勝利。”至運動中期,中央對地方工作的具體指示是:“凡是落后鄉都應當改造,而且應當及時地著手發展農業生產合作社,從根本上改變政治、經濟面貌。”
山東省在改造落后鄉運動的過程中,出現工作過急、要求過嚴等現象,而農業合作化運動和肅反運動的推進更加劇了其中的錯誤和偏差。1956年9月4日中央批轉《關于貫徹中央“關于檢查鎮反工作,糾正缺點錯誤的指示”的請示報告》,要求各地黨委依照執行。山東省委于1956年下半年組織全省公檢法部門對1955年以來的鎮反案件進行檢查,對檢查出來的冤案、錯案進行糾正和平反。1956年底,中央監察部、內務部發現山東部分地區在改造落后鄉工作中,存在著錯劃成分、錯斗和錯誤沒收一部分人財產等問題。1957年2月10日,中央批轉兩部黨組的報告,責成山東省委嚴肅重視并及時處理改造落后鄉工作中的錯誤,對錯劃階級的農民進行平反。山東省委發出了《關于迅速妥善處理改造落后鄉遺留問題的指示》,對全省的改造落后鄉工作進行復查和處理。這一工作到1958年1月底基本結束。
改造落后鄉工作是在過渡時期的大背景下進行和完成的,它勢必受政治風向引導也必然要向中央既定的農村發展路線靠攏,除了天津市和山東省,在全國其他地區亦有類似的情況。改造落后鄉運動具有政治動員和現實任務導向的雙重屬性,而“落后”也被賦予了廣泛的意義。
二、接續革命補課:改造落后地區和落后鄉社
1954年開始的改造落后鄉運動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而基本結束,部分地區對尚未改造完成的落后村轉入常態化的復查與幫扶工作。1956年9月中共八大指出在新形勢下,敵我矛盾已經解決,人民內部矛盾不斷凸顯出來。此后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提出,在農村“合作社正在經歷一個逐步鞏固的過程。它還存在著一些需要解決的矛盾”。這集中表現為農民鬧退社、鬧缺糧、與干部之間的矛盾不斷升級等。
地富抬頭、壞分子破壞被認為是影響農村合作社制度鞏固的主要原因。河北省委指出,在農村“一些反社會主義分子與資產階級右派分子互相呼應配合,突出地在糧食統購統銷、合作化與工農關系等問題上向社會主義展開進攻”。1957年8月,中共中央發出關于向全體農村人口進行一次大規模的社會主義教育的指示,并圍繞合作社優越性問題、糧食統購統銷問題、工農關系問題等開展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條道路的辯論,旨在進一步揭穿那些繼續從事破壞活動的地主、富農、反革命分子和其他壞分子,并給以有力的反擊。河北省委進一步指出,農村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主要是在經濟戰線上,在政治思想戰線上還未取得徹底的勝利。但對于地富和壞分子的處理上,中央認為:“在有些地區和三類社,為了搞好當前生產和糧食工作,是可以先給那些有現行破壞活動的反革命分子一個打擊的。”在《十三個省農村整風簡況》中,山東省提出首先展開辯論,對地主、富農、反革命分子,除個別現行犯外,一般放在運動后期去處理。
這一時期,對于三類社等落后社的關注愈益增多。例如山東在農村整風運動中就有“三類社看不見優越性”的言論,甘肅在農村整風中提出一類社從辯論入手,三類社從反擊三類壞分子入手的工作辦法。對此,《人民日報》社論指出:“目前的落后社之所以落后,主要是因為在這些社里資本主義思想占著優勢地位,甚至封建殘余勢力也還沒有肅清。”因此“應該把整頓落后社作為整社工作的重點”。作為農村整風典型的四川省內江縣愛國鄉,13個農業社中有7個落后社。以往歷次運動搞得都不徹底,土改中有漏網地主,鎮反中有漏網反革命。雖經上級領導機關幾次整頓,許多問題依舊沒有徹底解決。雖然社會主義教育運動是以解決人民內部矛盾為主,但這一情況表明,在落后鄉人民內部矛盾和敵我矛盾同時存在,且后者相當突出。在運動發展的每個階段,注意區別對待而又堅持同時解決這兩個矛盾,是愛國鄉開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的主要經驗。因此,繼農業合作化時期改造落后鄉運動之后,落后鄉社問題在農村整風及社會主義教育的背景下被再次提出。
在“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因“各省市都暴露出少數落后地區和落后的鄉社單位,這些地方生產冷冷清清,沒有躍進形勢,增產很少甚至減產”。中共中央組織部于1958年11月發出《關于改造落后地區和落后鄉社單位的意見》,指出雖然這些社在大勢所趨之下也公社化了,但是本質沒變,問題依然嚴重。究其原因:“一種是民主革命不徹底,還有部分地、富、反、壞分子隱藏下來,頑強地抵抗社會主義革命;一種是社會主義革命不徹底,私有制尾巴很大,富裕中農當道,發展資本主義;一種是領導干部蛻化變質,違法亂紀,和地、富、反、壞分子或者資本主義勢力合流;一種是領導干部右傾保守,在政治上麻木不仁,在生產上甘居下游。”總的來看,在落后地區和落后鄉社兩個革命、兩類矛盾和兩條道路的斗爭,同時并存、相互交錯,并且在各省市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中共中央要求各省、市在徹底揭露矛盾的基礎上,對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分別不同性質的矛盾,采取不同的處理方法。并且要堅決放手發動群眾,進行一次徹底革命,把遺留下來的問題一舉加以解決。以重新整頓黨的隊伍和階級隊伍,為加速建設社會主義作好積極準備。
遼寧是最早提出要徹底改造農村落后地區的省份之一,并將之簡稱為“落改”。1959年7月,遼寧省委對“落改”進行討論并著手部署。10月,遼寧省“落改”工作全面展開。并確定沈陽、旅大及鞍山等地區為重點地區。在鞍山市,“落改”工作是由征糧受阻開始的,并在問題調查中發現相關社隊班底不純,是被封建和反革命殘余勢力把控的“落后隊”。由此鞍山市委組織工作組,在全市農村展開普遍摸底調查,進行分類排隊。鞍山市委確定了“落改”的工作步驟和目的,即首先解決敵我矛盾,徹底摧毀和肅清封建和反革命殘余勢力,然后解決人民內部矛盾,開展干部整風,并對社員進行社會主義教育。鞍山市委指出:“在落后生產隊中,一般都是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相互交錯,同時并存。因此,這兩類矛盾都應加以解決,特別是民主革命不徹底所遺留下來的歷史任務,必須充分發動群眾補上這一課。否則廣大貧雇農不能從政治上、經濟上得到徹底翻身,黨的總路線得不到貫徹,人民公社不能鞏固,大躍進也不可能實現。”
1960年4月21日,中共中央批轉了鞍山市改造農村落后生產隊的報告。指出在一些民主革命不徹底的地方,地富反壞分子可能還把持著農村黨政領導權,他們制造與群眾的不團結,破壞農村生產,妨礙人民公社制度的鞏固,“對這類民主改革不徹底的地區,不論時間過了多久,都必須下定決心,發動群眾,做好民主革命的補課工作”。由此,全國各地亦陸續開展對落后社隊和單位的調查工作。中央指示:“要對所屬地區和單位作一個全面排隊,是必要的,借以分析落后原因,做到心中有數,作出改造落后的計劃和部署。”如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這一時期對所轄十幾個公社委員會進行落后單位調查工作,調查內容包括社隊基本情況、組織成員構成、干部個人詳細履歷、糧食分配情況、社員生活安排情況,最后總結分析該社隊落后的原因和問題性質。
中共中央要求“從當前的革命任務和建設任務出發,進行改造落后的工作”,在此基礎上“把建立和鞏固人民公社、發動組織生產躍進與解決落后、掃除障礙密切地結合起來”。因此,地方的“落改”工作與同時期其他農村社會運動相互配合進行。中央在批轉鞍山市改造農村落后生產隊的報告中指出,各地結合農村“三反”工作,對所有政治上落后的社隊,按照鞍山市的辦法進行徹底改造。1960年7月15日中央在批轉監察委關于解決縣社領導機關組織不純和改造落后隊問題的報告中要求:“在農村‘三反’運動中應該把改造落后隊的工作作為重點。”與此同時,改造落后社隊也要求與農村整風整社工作相結合。中央于1960年底發出要在農村進行整風整社的指示中規定:“通過整風整社運動改造落后地方和落后社隊,純潔公社各級領導機構,純潔農村黨的組織,進一步發揮農村黨組織的堡壘作用和黨員的核心作用。”隨著運動的逐步深入,“落改”工作在農村“三反”和整風整社運動的推動下迅速發展。
此外,對于這一時期的改造落后地區和落后鄉社工作,除遼寧省稱為“落改”外,在一些地方也稱為改造三類社隊或革命補課工作。1958年河南省在農村整風中,“據六十三個縣統計,已有二千三百多個三類社(約占原有三類社數65%)改變了落后面貌,分別躍進到一類或二類社的水平”。信陽地委有關整風整社和生產救災的報告中指出:“這次整風運動,實際上是民主革命補課。同時,還要徹底反‘五風’,又是社會主義革命的繼續。”中央指示全國三類社隊整風整社都應照信陽地委的做法執行。對三類社隊的整頓政策集中反映在1961年1月中央有關農村整風整社等政策問題的討論紀要當中。中央指示要集中力量首先去整頓三類社隊。三類社隊的領導權有三種情況:一種是被官僚主義分子掌握;再一種是領導干部無能力、無作為;最為重要的一種是被地富反壞和蛻化分子篡奪了領導權。針對這種情況,“首要的一著是把領導權奪取回來。這是一場尖銳的階級斗爭,實際是再來一次革命,不僅是社會主義革命的補課,還有肅清封建殘余的民主革命的補課”。
無論是整三類社隊還是落后鄉社,“進行一次徹底革命,把兩個革命遺留下來的問題,一舉加以解決”,是中共在此次改造落后地區和落后鄉社單位的要求。它與1954—1956年期間的改造落后鄉運動相承接,并在這一運動階段實現徹底肅清革命遺留問題、鞏固人民公社、發動組織生產躍進的任務。
三、窮社窮隊是重點:改造落后趨于日常化
在“大躍進”之后,鞏固公社體制、發展生產成為當務之急。公社建立初期以點帶面,抓先進帶落后的發展時期已然過去,當下的重點是抓落后、趕先進,以求農村生產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這一時期,對落后地區和落后鄉社除了要徹底完成革命補課之外,根本目的是在整頓基層組織的基礎上推進社隊生產能力和社員生活水平的發展。中共中央早在1954年以“土改補課”為目的進行改造落后鄉運動的指示中便提出:“各級黨委除集中力量改造前述的落后鄉村外,還須注意屬于另一性質的(如山地、邊地、地瘠民貧)經濟上落后的鄉村。這類鄉村的改造主要是靠長期的有系統的經濟建設工作,責成有關的地方組織另定方案,從發展經濟中求得逐漸解決。”
1958年中央組織部在“大躍進”中發現部分地方生產冷冷清清,沒有躍進形勢,增產很少,甚至減產的情況下,提出改造落后鄉社單位的意見。并指出對于落后鄉社單位的改造工作,“凡是做得好的地方,局勢大為改觀,生產勁頭迅速高漲起來;凡是做得差的或者沒有做的地方,落后局面就很少或沒有改變,生產仍然沒有起色”。把生產搞上去是搞好落后鄉社的主要目標和根本任務,一切的政治補課和組織建設都服務于此。在1959年2月的鄭州會議上,毛澤東提出:“建議國家在十年內向公社投資幾十億到百多億元人民幣,幫助公社發展工業幫助窮隊發展生產。”并認為:“窮社、窮隊,不要很久,就可以向富社、富隊看齊,大大發展起來。”1959年4月的上海會議明確指出,要把目前工作的重點放在窮社和窮隊和工作較差的社、隊上面,并提出了“抓中間,帶兩頭”的工作方法。對落后社隊的關注從政治的革命遺留問題,轉變為經濟生產的“窮”“差”和“困難”問題。具體來講,領導組織能力、生產經營狀況、工作安排情況成為衡量社隊先進或落后的重要標準,而領導工作是最重要的。落后社隊之所以落后就在于工作長期滯后,各項政策得不到貫徹,或執行得不深不透,導致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因此中央指示對于窮隊的問題,經濟援助是輔助,關鍵在于加強基層領導,正確貫徹黨的政策。《人民日報》亦發文指出,沒有落后的地區和落后的群眾,只有落后的領導。而領導者的重大責任之一,就是不斷地推動和幫助落后的,趕上先進的。
這一要求的踐行體現在各地整頓落后社隊的具體領導工作中。1959年7月,山東省委在批轉昌濰地委改造落后社隊的情況報告中指出:“在經常的生產和各項工作中加強對窮社、窮隊和落后社、落后隊的領導,并且要在可能的條件下,從人力、物力、財力上予以大力扶持。”反對“有的同志把改造落后社隊的希望寄托在找一個適當時機,抽出一段時間,集中力量去搞一個改造落后社隊的運動”。這表明改造落后社隊在工作性質和具體開展方式方面,與之前以政治動員為主的運動式治理不同。這在其他地方也有體現。如北京市委農委在1962年下半年對郊區農村的落后生產隊進行整頓,指出這一年的落后隊排隊主要是根據干部條件、生產及工作面貌排列出來的。這與1960年的三類隊評價標準有本質區別。這一時期的落后隊主要表現為集體生產搞得不好,隊的經營管理比較混亂,群眾對辦好集體經濟缺乏信心。河北省欒城、趙縣、元氏三縣窮隊總的情況是:“數目在減少,情況在逐漸好轉,絕大部分社員有了過日子的心情,強烈要求改變目前的狀況。”因此,工作重點就具體到落后隊的生產安排中,并給以必要的支援。如山東省委轉發文登縣宋村公社幫助落后隊種好小麥的報告中指出:“幫助落后隊種足種好小麥是目前秋種運動中的一個重點所在,各級黨委必須對此予以足夠的注意。”并且指出幫助落后隊搞好生產的重要意義在于“使他們在明年小麥生產上趕上來,就給今后進一步地做好改造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甘肅省天水市的玉泉生產隊原來是個落后隊,但1960年的大秋作物比任何一年都種得快,種得好,種得多。這個變化的原因是該隊組織干部、老農、技術員和廣大社員群眾深入實際,分片包干,具體安排和指導各小隊的生產,使落后生產小隊趕上先進小隊的播種速度,解決了生產中的問題。總之,相比此前政治化意味濃厚的改造落后運動,此時對于落后的認定已經趨向于以日常工作為評判標準。
窮社及窮隊,主要指社隊的經濟發展程度不高和生產組織水平較差。造成社隊窮困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地區自然條件限制,生產長期落后;另一方面是由于組織領導不力,妨礙生產活動的正常運行。如山西省晉北地區以貧困著稱,1959年4月間,山西晉北地委提出了“全面發展,農牧為先”的方針,并作出了窮趕富的決定,提出了窮而有志、自力更生、窮富相幫、共同躍進的具體指示。晉北地區在改變生產面貌過程中,全區廣泛開展了窮隊立志趕富隊,富隊更加富裕,有先進就趕、見困難就幫的競賽。通過勞動競賽,社隊的勞動效率提高20%~30%,并造成了一種新的社會風尚。
有部分比較富裕的地區,窮隊問題依然嚴重。如河北省石家莊專區發現欒城、趙縣、元氏三縣現有窮隊在1958年以前大部分是比較富的隊,有的還是先進隊。造成富裕社隊降為窮困隊的主要原因在于過去幾年間征購任務較重,“五風”嚴重和社隊干部頻繁變動。加之自然災害和生產資料的短缺,群眾在生產和生活上有很大困難。三縣支援窮隊的具體經驗是政治經濟并抓,加強領導,做好政治工作,輔以必要的經濟支援。1963年,國家為支援窮隊發展,撥專款2億元及長期無息農業貸款4億元,計劃在“三五”計劃期內,基本解決窮隊的問題。在地方,1963年2月,山東省在農村整社中加強了幫扶困難社隊的工作,指出幫助困難隊及早扭轉困難局面,將之作為領導農業生產的重點來抓,是為了整頓鞏固人民公社并促進整個農村生產的平衡發展。如淄川區農村工作部對1962年農村工作的總結中即有“六二年開始,全區共有困難落后大隊91個,經過一年來的工作,現在已有41個大隊已經和基本上改變了面貌,其余單位面貌也均有不同程度的改觀”。可見對于落后社隊的改造工作已經轉變為加強和扶助困難社隊的組織領導,并將之作為常態化的工作內容。
以“抓中間,帶兩頭”為指導方針的幫扶窮隊和窮社工作,在時間上與改造落后地區和落后鄉社相互交叉,在工作內容上也有重合。之所以將之劃為兩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原因在于:改造落后地區和落后鄉社注重從政治方面解決革命遺留問題,其中整頓基層組織是關鍵;幫扶窮社與窮隊在工作性質及方法上側重對落后社隊經濟生活和生產經營的領導、支援和改造。而人民公社時期的改造落后工作從政治整頓向改善生產轉變,這是革命遺留問題得到解決、公社制度趨于穩定、生產和生活步入常態發展之后的必然趨勢。
四、結語
20世紀50年代的農村改造落后運動兼具組織整頓和現實工作動員雙重性質,其工作重點逐漸由解決基層組織的歷史遺留問題轉到社隊日常管理上來;對于落后的認定則從此前政治化意味濃厚的身份特征,逐漸轉向日常組織生產中的具體工作上來。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背景下,20世紀50年代中期的改造落后鄉運動以“土改補課”為工作內核,以解決革命遺留問題和基層組織問題為目標,注意落后鄉在問題性質上的變化和發展,并將農業合作化作為改造落后鄉運動的中心和具體發展方向。20世紀50年代末以進行一次徹底革命為口號,重在改造落后地區和落后鄉社。它與改造落后鄉運動相承接,把建立和鞏固人民公社、發動組織生產躍進與解決落后、掃除障礙等的革命和建設任務密切結合起來,并以基層組織完成工作的情況作為落后認定的標準。新形勢之下,發展生產、扶助窮困、實現共同富裕是搞好落后鄉社的新任務,一切的革命補課和組織建設都服務于此。
[陳霞,歷史學博士,安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責任編輯:楊宇斌)
Re-discussion on the Campaign for Transforming Rural Backwardness in the 1950s
Chen Xia
Abstract: In the mid-1950s, in order to solve the remaining problems of land reform and cope with the new task of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the CPC launched a nationwide campaign to reform backward towns.In the end of the 1950s, calling for a complete revolution, but intended to consolidate the commune system and remove obstacles to the leap forward of production, the CPC has launched a campaign to reform backward areas and rural community units. In the above two stages, which called for making up revolution lessons but intended to solve the backward reality, the focus of the work of backward rural reform has basically shifted from solving the historical problems left over by the grass-roots organizations to the realistic daily management of the community and teams. Therefore, the prac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ansform backward campaign of rural reconstruction in the 1950s also influenced the identification of backward standards thereafter. Backwardness was no longer revolutionary, but realistic and everyday.
Key words: transform backwardness; make up revolution lessons; rectify the organization; production assist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