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全球經濟和社會的持續進步,公眾對食品安全、環境保護以及可持續發展的期望不斷上升。生態養殖業,作為一種能夠平衡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養殖方式,正逐步吸引著人們的目光。本文的目的是分析和探討適合吳江區生態養殖業發展的道路。通過借鑒一些成功案例,并結合吳江區的具體條件,提出一系列切實可行的策略和建議,為推動吳江區生態養殖業的持續發展提供方向。
關鍵詞:生態養殖業;道路;方向
生態養殖業遵循生態學的基本原則,并結合現代科學技術,致力于提升養殖過程的資源高效利用、環境友好性以及可持續發展性。注重生產過程中生態的平衡、物種多樣性以及環境的承載能力。通過科學的規劃,合理的布局以及精細化、科學化的管理,達成養殖效益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和諧統一。
1 研究背景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和飲食結構的改變,人們對肉類、蛋類和奶制品等動物源性食品的需求持續增長。然而,傳統的養殖業常常伴隨著高資源消耗、嚴重環境污染以及疾病防控難題,這使得它難以適應現代社會對綠色、健康、安全食品的追求。因此,尋找與本地環境相適應的生態養殖業發展路徑,已經成為農業領域當前面臨的一個關鍵課題。
2 研究目的與意義
本文研究目的是通過借鑒一些成功案例,并結合吳江區的具體條件,深入剖析本地的生態養殖現狀、面臨的問題、生態資源等關鍵因素,提出與本地生態養殖業發展相適應的發展方向。研究的重要性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方面,為本地生態養殖業的合理規劃和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持;另一方面,提高本地農副產品的品質和市場競爭力,進而推動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和農民收入的增長。
3 吳江區生態養殖業的發展現狀分析
吳江區位于太湖之濱,自古以來便是著名的“魚米之鄉”。這里河道密布,水資源豐沛,漁業養殖業尤為興盛。在城郊地帶,大片的農業用地為這片土地的農業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2023年,吳江區的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65.60億元,其中,養殖業(涵蓋畜牧業與漁業)貢獻了36.57%的份額,產值呈現出穩定的上升趨勢。
吳江區正致力于將養殖業從傳統的粗放型、高能耗模式轉變為綠色、生態、可持續的發展路徑。這一轉型過程中,涌現出了若干令人矚目的示范項目:吳江牧原農牧有限公司采用“全自養、全鏈條、智能化”的樓房養豬模式,建立了集科研、飼料加工、生豬育種等于一體的可控、可追溯的生豬產業體系。這種模式不僅提高了養殖效率,還改善了養殖環境,提升了生豬肉品品質。
蘇太企業有限公司堅持以“標準化、機械化、智慧化”為導向,引入環境自動控制、精準供料、空氣除臭等五大智能化系統。新建成的蘇太豬桃源育種保種基地先后被認定為“省級生態健康養殖示范場”“省級特色優勢種苗基地”“蘇州市智慧牧場”等,2022年該基地入選江蘇省智能農業百佳案例。
吳江東之田木農業生態園采用現代化養殖工藝,把養殖與水果、水稻、蔬菜種植有機結合起來,通過管網、噴滴灌系統等將經無害化處理后的糞污用于種植施肥,既解決了畜禽廢棄物處理利用問題,又解決了糧油作物有機肥來源,還解決了生豬養殖飼料原料(原糧、青飼料、粗纖維飼料等),實現了“豬—糧”“豬—果”生態循環綠色發展。從根本上解決了農業生產與面源污染的矛盾問題,拓展了農業發展空間,開創了生態農業發展新方向。
蘇州市種羊場有限公司采用“果—草—羊”的生態健康飼養模式,牧草+果園的圍繞式的設計,起到物理屏障作用,保證生產區的相對獨立,在美化環境的同時,也給湖羊提供優質飼草,養殖過程中產生的羊糞無害化處理后制成有機肥還田,用于牧草、果園、綠植等的基肥,實現以牧促農、以農養牧的良性循環。
從2017年開始,印發《吳江區養殖池塘生態化改造實施方案》等文件,通過科學設置“三池兩壩”凈化區等措施,對連片養殖池塘開展生態化改造,累計完成改造池塘5133.33 hm2,實現全區高標準池塘建設動態全覆蓋。浦江源太湖蟹生態養殖示范園先后建成了“兩平臺”——智慧管理平臺和電商銷售平臺,“兩中心”——檢測檢疫中心和電商物流中心,以及“五系統”——視頻監控系統、智能監測系統、物聯網控制系統、養殖尾水處理系統和產品質量追溯系統。利用在線氣象監測和水質監測、智能增氧和自動投餌等高科技設施,科學養殖大閘蟹,提高了生產質量和效率;園區內設有占地面積達24.13 hm2的3個養殖尾水凈化區,由生態溝渠、生態塘、垂直流人工濕地、表面流人工濕地構成,為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設計,采用“復合人工濕地尾水處理工藝”對養殖尾水進行消納凈化,通過三級凈化池,尾水水體固體懸浮物去除率達到95%以上,總氮和總磷指標可有效降低80%以上,達到沿太湖一級A排放標準。
汾湖高新區(黎里鎮)元蕩村的醴饗田“魚菜共生”有機農場通過回收利用養殖廢水,把水產養殖和水耕栽培兩種完全不同的農業技術進行了整合,實現了養殖廢水的零排放。
這些案例生動地展示了吳江區在生態化養殖道路上的堅定決心和取得的豐碩成果。然而,從個別成功案例到大規模量產,仍存在諸多挑戰。因此,結合本地實際情況,探索進一步發展的有效道路,是吳江區未來發展的關鍵。
要探尋適合吳江區生態養殖業發展的道路,需要結合已有條件從頭開始,從養殖環節的方方面面去尋找可行的方向,下面主要針對畜禽養殖展開分析。
4 轉變生產經營模式
目前吳江區除了四個規模化養殖場(3個生豬養殖場,1個種羊養殖場),剩余養殖量均為散養狀態,規模場的一些科學養殖技術、生態養殖方式,散戶無法適用。經過生態環境整頓,本地生豬養殖從散養加規模養殖轉變為純規模化養殖,但其他畜禽仍以散養為主。
針對當前情況,一種策略是可建立以規模場為中心,向外輻射的模型。新建的規模養殖場可以借鑒北方成功的“四位一體”生態農業模式,吸引周邊村民加入為工作人員或承包農戶。已有規模場也可與周邊養殖戶、農戶達成合作,規模場可為周邊散養戶提供養殖技術培訓,宣傳生態養殖理念。規模場也可采購一批ECS箱,這是由青島中海環境工程有限公司研發實驗室自主研發的適用于散戶或中小型養殖場的糞污處理技術,也稱為ECS箱式堆肥技術,可以免費出租給周邊散養戶和種植戶使用,畜禽糞便和農作物秸稈轉化后的產物由規模場回收,做成有機肥料或墊料自用或出售,也可以適合的價格出租給周邊散養戶和種植戶,產物由他們自行處理。
另一策略是以村為單位,構建綜合生態養殖合作社。在生態農業建設過程中,出現了很多生態農業工程模式,其中以沼氣工程為紐帶,結合農牧生產的資源綜合利用和能源建設工程模式應用最為廣泛。如杭州市浮山綜合生態場,于1988年先后建成了日產氣量700 m3的沼氣工程,以4座沼氣發酵罐為基礎,結合畜禽、水產養殖,稻、蔬、茶種植,形成可循環的立體生態種養模式。雞糞發酵后的沼液和沼渣作為生豬和魚的飼料,豬糞發酵后的沼液可作為有機肥料,沼渣則可加工成再生飼料和顆粒有機肥,沼氣用作村民的日常生活燃料及生態場內苗禽孵化、雞舍增溫、茶葉炒制和農產品加工等主要能源[1]。具體而言,各村可以成立合作社,有條件者可參照浮山綜合生態場建設沼氣工程,形成循環發展的生產模式;條件不足者則可通過合作社將種養散戶聯合起來,整合分散資源,探索如鴨—稻共生、魚—稻共生、魚—稻—鴨共生、雞—林共生、豬—林—果蔬共生等模式。采用“出租”方式,“租用”鴨除稻田蟲害,“租用”稻田養殖禾花魚,“租用”畜禽為自家果林、菜田施有機肥,可減少化肥、農藥的使用量,也可將畜禽糞便利用起來,減少糞污污染。合作社可實現養殖動物的統一化管理、統一化免疫接種和統一飼喂,有助于降低養殖成本、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增強市場競爭力。同時,合作社可以購入ECS箱出租給該成員,還可以為養殖戶提供技術指導和市場信息,促進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十四五”全國畜牧獸醫行業發展規劃》中也提到:“大力培育龍頭企業、養殖專業合作社、家庭牧場、6pJa3zS1dZr0h0KvO2/Ing==社會化服務組織等新型經營主體,鼓勵龍頭企業發揮引領帶動作用,通過統一生產、統一服務、統一營銷、技術共享、品牌共創等方式,形成穩定的產業聯合體。支持中小養殖戶融入現代生產體系,加強對中小養殖戶的指導幫扶,支持龍頭企業與中小養殖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帶動中小養殖戶專業化生產,提升市場競爭力。”
5 科技創新驅動
現代化農業技術正朝著智慧農業的方向邁進,養殖業的發展也不能忽視其重要性。在生態養殖的實踐中,節能減排被視為至關重要的一環。為探索如何將雞舍與熱環境耦合調控技術有效融合,以打造出既具備卓越保溫隔熱性能又擁有良好氣密性的雞舍,王陽博士基于灰色預測理論與雞舍微環境模型,創新性地提出了雞舍熱環境調控的新策略。他成功構建了密閉式雞舍內的熱環境灰色預測模型及調控規律,這些模型能夠針對不同的環境參數指標,實現規模雞舍的溫度精準調控[2]。
在畜禽養殖過程中,消毒工作的頻繁與不規范往往導致消毒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引發細菌耐藥性增強等問題。為解決這一難題,微酸性電解水機應運而生,并被廣泛應用于環境凈化、飲水系統消毒及物品消毒等多個環節[3]。相較于傳統消毒藥物,微酸性電解水以其綠色環保、安全高效的特點脫穎而出。其穩定性卓越,以氯化鈉溶液與稀鹽酸為原材料,不僅生產過程簡便,而且成本相較于傳統化學消毒劑更為低廉,為畜禽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6 增加附加值
提升農副產品的附加值,有助于顯著增強農業的整體效益與綜合競爭力。巧妙運用“三刀模式”,全面延伸產業鏈條,深度挖掘農產品深加工領域的潛力,實現農產品的多元化、系列化開發,密切關注市場動態和消費者需求變化,及時調整產品結構和生產策略,力求最大程度地契合市場需求。加強與科研機構、高校等單位的合作與交流,不斷引進新技術、新工藝和新品種,為農產品的深加工提供有力支持。
積極拓展生態農產品的市場銷售渠道,建立多元化的銷售渠道,擴大生態農產品的市場覆蓋面和影響力,同時也要加強品牌建設和宣傳推廣,提升生態農產品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
2017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指出,要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游產業。充分發揮鄉村各種物質和非物質資源豐富的獨特優勢,通過“旅游+”“生態+”等模式,推進農業、林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的深度融合。具體而言,可以打造畜牧產業園區、建設畜牧養殖特色小鎮,推出一批獨具特色的美麗牧場、家庭農場觀光體驗項目,從而構建起完善的農文旅體系,創造更多的經濟與社會效益。
7 研發減抗替抗產品
我國生態養殖業發展的道路,減抗替抗的總體趨勢越發顯著,目前較為普遍的方式是使用以發酵飼料和酵母培養物為代表的減抗替抗產品,面對同行競爭,市場需求增加,并有更新更高的要求提出,多家企業紛紛尋找新思路,開發新產品。
廣東雅琪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利用酵母菌與其他益生菌的協同組合研發而成微生態動保制劑產品,用酵母研發的水產動保目前已經在市場上銷售過百萬元,將來還會向畜禽、反芻動保發展。廣州德沅生物飼料有限公司生產的中草藥發酵料能提升豬的免疫力、抗病力及飼料轉化率,可將每頭豬的飼養成本降低100元。
安邁康農業科技集團(以下簡稱“安邁康”)董事長方曙光博士在吳江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立了微康益生菌(蘇州)股份有限公司,在此期間方博士帶領公司研發團隊,承擔了蘇州市科技發展計劃(農業科技創新)項目,成功試驗出菌株分離自禽類糞便的自然菌株,并在微生態飼料添加劑中首次使用了微膠囊技術,這一試驗成果,可實現禽類“無抗”養殖,對食品安全和生態環境的安全具有重大意義。安邁康集團推出了一款功能性益生菌——凝結芽孢桿菌BC66。當前飼料行業中,乳酸菌、酵母菌以及光合細菌已經被企業普遍應用,具有與乳酸菌類似的功效,耐常溫存放、兼性厭氧生長、發酵產乳酸產酶、產抑菌素特性的凝結芽孢桿菌BC66脫穎而出,凝結芽孢桿菌因其特性也被稱為是“益生菌之王”。在其實際應用過程中,也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凝結芽孢桿菌BC66可促進雛雞體重增長,改善沙門氏菌對腸黏膜的損傷;可降低斷奶仔豬腹瀉率;日增重較對照組也有提升;對黃顙魚具有良好的護肝效果;應用于發酵飼料,可彌補常規乳酸菌的穩定性短板,整體改善固態發酵飼料品質均勻度。
本地養殖業在養殖過程中也可通過使用益生菌、動保產品、中草藥發酵料來實現減抗替抗的目標,與微生態企業、國內外高校和科研機構開展合作,共同探尋運用微生態達到減抗替抗目的的新技術。
8 結論與展望
適合本地生態養殖業的發展路徑,需全面考量本地生態資源稟賦、市場需求動態及政策環境導向。通過經營模式的轉型、科技創新的強力驅動、產品附加值的顯著提升、減抗替抗等多維度的有機結合與相互促進,將有力推動本地生態養殖業的穩健前行與蓬勃發展。展望未來,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與政策體系的持續優化完善,本地生態養殖業必將迎來更加壯闊的發展機遇與更加璀璨的未來圖景。
參考文獻
[1] 葉旭君,王兆騫,李全勝.以沼氣工程為紐帶的生態農業工程模式及其效益分析[J].農業工程學報,2000,16(2):93-96.
[2] 王陽.健康高效養雞穩溫機理及熱環境調控規律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20.
[3] 李保明,王陽,鄭煒超,等.畜禽養殖智能裝備與信息化技術研究進展[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2021,42(6):1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