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突還在時不時地涌現。2024年10月初,平靜沒多久的埃塞俄比亞阿姆哈拉州的西戈賈姆地區戰火又起,使這個“東非之角”再次成了多方關注的重點。
戰火的轟隆之下,一些和平和進步的微光在鐵幕中不斷閃爍:從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沿著高速向南行駛一個小時左右,有塊像東方日出一樣醒目的紅色大牌子,上面用中文寫著“東方工業園”。在園區內,一條條寬闊的柏油路縱橫交錯,絕大多數道路的名字都帶著濃濃的中國元素,如“東方大道”“江蘇路”“上海路”“北京路”“浙江路”和“廣州路”等。
工業園外戰火紛飛,工業園內70多家企業和數萬名工人在進行另一場戰爭。無數的汽車、鞋帽、果汁和紡織品等,從條條現代化的生產線上有條不紊地運下來,送到被戰火摧毀的埃塞俄比亞各地,保障了這里1億多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健康。
這里是由中國的盧氏三兄弟投資的埃塞東方工業園,也是該國境內首個由外資建成且已經正式運營的工業園區。像這樣的園區,在整個埃塞俄比亞已經復制了23家,如星星之火幾乎遍布整個埃塞俄比亞,為這個在戰火苦難中的非洲國家和人民,保留了和平的種子,進步的希望。
如果再回到2006年,盧其元還會不會選擇現在這條路,肯定是個大大的問號。
2006年來埃塞考察,盧其元當時想在埃塞生產自來水管,結果發現本地毫無工業基礎,做水泥的利潤更高。“一點水、一點沙就能做出水泥,那時候埃塞連這種工業都沒有。”談起2006年埃塞工業品的狀態,盧其元兩眼放光。
就在他回國著手準備做水泥的時候,恰逢中國商務部進行境外經貿合作區招標,符合條件的境外園區將獲得資金支持。于是,盧其元和老二、老三,兩位親兄弟商量了一下,要不賭個大的。趁著“一帶一路”的東風,弄點資金。當即決定,干脆就在埃塞做個工業園。
“說實在的,民營企業在境外建園區,也只有我們三個傻瓜會做這個事情。”三弟盧其忠說,“我們這個園區完全是從三個人口袋里掏錢,通過滾動式發展建起來的。”
埃塞整個國家對工業園沒有絲毫概念,盧氏三兄弟來之前,埃塞也試圖通過先建園再招商的方式,吸引投資。但是園區建好了,面對埃塞的經濟和配套環境,沒有一個外資愿意進入園區。而商務部給盧氏三兄弟的條件也是需要先看到他們的園區,審核是否符合要求后才能考慮資金扶持。
面對這個“悖論”,盧其元想到了滾動式發展這一模式。他們獨資成立了中舜水泥廠,與中非發展基金合資成立了東方水泥廠,還與其他企業合資成立了LQY制管有限公司、東方鋼鐵廠、三圣藥業和三圣特種建材。靠東方水泥廠、中舜水泥廠和東方鋼鐵廠的收入滾動式支撐園區建設。
東方工業園一期工程總共投入了2億美元,其中大部分都是他們自己的資金,最艱難的時刻甚至要變賣國內資產來支撐園區發展。在2015年拿到“國家級境外經貿合作區”的資格后,東方工業園獲得了1億元人民幣的基礎設施補助,但這對于總投入來說只是杯水車薪。“一開始真沒好好算過這筆賬。”盧其忠說。
“就跟孩子一樣,生容易,養不容易。”最開始的時候,3萬元/畝的價格東方工業園都招不來企業。“那時候,三通一平已經做好了,廠房也已經改好了,可就是沒有企業來。”東方工業園管委會常務主任焦永順說,“平整后的土地都長出草來了,清了一遍,還是沒人,又長一遍草。”
沒人來的主要原因是埃塞政府最初給的支持不到位。“這是埃塞的第一個工業園,在此之前,他們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工業園。”這就導致入園企業無法與工業園辦理土地分割。“2012年,埃塞前總理梅萊斯通過行政命令,給入園企業辦理了土地證。經過三年的不懈努力,到了2015年4月,埃塞政府才基于東方工業園的具體情況出臺了首部工業園法,徹底解決了這一問題。”
一家中國的民營企業竟然推動埃塞出臺了一部工業園法,這是什么樣的背景和實力?
2008年,東方工業園拿地僅需1比爾/平方米/年(1比爾約等于0.059 4元),并享有99年租期,而今年,在園區拉動效應下,周邊土地已漲到68比爾/平方米/年,且有價無市。
“東方工業園簡直是躺著數錢了,你不得不佩服人家的遠見。”正在東方工業園內租地建重卡組裝廠的胡頗出示了一份簽約合同。2015年10月簽約時,除了交給埃塞政府1比爾/平方米/年的租金外,他還一次性交給工業園5萬元/畝的開發費,租期92年。短短一年半后,開發費又漲到了12萬元/畝,與最初3萬元/畝的價格相比,漲了不止三倍。
經過十年的發展,東方工業園已被中埃政府稱為中埃產能合作的典范,兩國政府高層領導人頻頻前往這里參觀訪問。盧其忠幾乎每天都要在園區內接待一撥又一撥來考察的企業代表,他的座駕——一輛尾號“88888”的雷克薩斯LX570——在埃塞華人圈有極高的知名度。他還有一輛正在申請“99999”牌號的陸虎停在車庫里。
位于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三星鎮的林西村,是一座著名的華僑村。林西村3 000多名村民中,有600余人在海外經營創業,遍布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
當地時間早上7時,埃塞俄比亞奧羅米亞州比紹夫圖市,一家飲料廠的早班工人已經開始了一天的工作。這家工廠的經營者是來自林西村的僑商方磊。飲料廠附近,還有他經營的一家拖鞋廠。在園區華堅國際鞋城的院子內,幾十名埃塞人正在進行隊列訓練。在一名埃塞領隊的中文口令下,他們在練習稍息、立正、左轉右轉,還能用中文喊著“一二三四”齊步走。這一充滿中國特色的入職培訓將持續一周時間。
“我的兩家工廠占地面積約2.5萬平方米,共有員工700余人,效益都還不錯。”方磊介紹,拖鞋廠每日產量能達到5萬雙。飲料廠于2020年底開始籌辦,開辦第一年產量約3 000萬瓶,今年截至目前已接近8 000萬瓶,“2022年,我們推出了自己的飲料品牌MAX。”
方磊是無數到埃塞創業建廠的中國商人的縮影。
方磊說,東方工業園匯聚了建材、鞋帽、紡織服裝、汽車組裝等多個行業。園區附近交通便利,配套設施相對齊全,“在這里做生意很方便”。
東方工業園一共有70多家企業入駐。“一期已經全滿了!所有土地和廠房都租出去了!”東方工業園董事盧其忠十分驕傲地說,“我們二期一年就能銷售出去。”東方工業園總規劃面積5平方公里,一期2.33平方公里,二期1.67平方公里,三期1平方公里。
華堅鞋城是最早落戶東方工業園的企業之一。走進廠區,可以看到4 000名當地員工身著制服在六條生產線上忙碌,為一雙雙女鞋剪裁、縫紉、拉底、定型。四周墻壁高高掛著紅底白字的大橫幅,上書“堅持是效益”“遲到是耽誤”“準時是誠信”的中文口號,下面配有英語和阿姆哈拉語的翻譯。
華堅正是以“中國速度”實現了在埃塞的飛速發展。2012年1月,華堅在考察后決定在東方工業園建廠。三個月后,工廠正式投產,2013年,成為埃塞前十大公司和當地規模最大的民企。截至2016年底,華堅已累計出口額超過8 000萬美元,實際結匯超過4 000萬美元,為當地解決了6 000人就業。
作為勞動密集型企業,華堅之所以來到埃塞,是因為這里低廉的人工成本。華堅大部分國內員工的月工資為3 500-4 500元,而埃塞員工的平均月工資僅為400-500元。埃塞周工作日是六天八小時制,國假13天。平常加班工資按1.25倍計算,夜里加班按1.5倍計算,周日加班按2倍計算,國假加班按2.5倍計算。
2004年到2018年,埃塞舉國學習東亞發展模式,經濟增速全球第一,達到 10.4%。盡管2019年至今經歷政治動蕩、戰爭等,但還保持6%左右的年均GDP增長。2022年,埃塞農業、工業和服務業GDP占比分別是35.79%、24.48%和39.73%。1.09億埃塞人中,普通工、熟練工和高級管理人員月工資約為45美元、110美元和110-330美元。工業用電價格約為每千瓦時1美分,水價約為0.22美元每立方米(月用水量大于500立方米)。
“盡管物流耗時更多且費用要多一半左右,但綜合算下來,效益還是國內的6倍左右。”鞋城副總經理尹新軍說。
埃塞是“東南非共同市場”“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組織”等區域組織成員,享受美國《非洲增長與機遇》和歐盟“武器除外的全面優惠安排”等免關稅、免配額的政策,對出口周邊及歐美國家具有一定的便利條件。“我們在埃塞生產的女鞋全部出口歐美,在這里可以享受零關稅,而如果從國內出口則要交高達37%的關稅。”尹新軍說。
不過,投資埃塞依然面臨著政局不穩、沖突時有發生、外匯管制、金融約束、文化認同、人員素質等問題,這也是后發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的問題。正像柏拉圖的“洞喻”,有些東西一旦知道,就不可能再回到不知道的狀態,反倒想知道更多。戰火帶來的埃塞長夜終會結束,日出也終將降臨。
(風險提示:目前埃塞俄比亞政局尚不穩定,沖突時常發生,投資及旅游請謹慎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