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熱點
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社交媒體已然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們的交流方式經歷了革命性的改變,從面對面的對話轉變為屏幕之間的互動。社交媒體的興起不僅極大地增強了人們溝通的便捷性,也對人際關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熱點1】
“預制朋友圈”
最近,繼“毛坯的人生VS精裝朋友圈”火了之后,“預制朋友圈”成了新的熱搜話題。很多人事先精心準備好素材,在某一時刻或情境中發布,而不僅限于“記錄此刻的美好”。平時再一地雞毛,也不妨礙朋友圈里歲月靜好、光鮮亮麗。對此,有人質疑是本末倒置,為了塑造“理想自我”,把分享變成了表演,人為增加了社交負擔。而有的人認為這只是把朋友圈當“記事本”,并不在乎有多少點贊。從這個角度看,與其說是“預制”,不如說是“復盤”,是熱愛生活、積極建構意義的體現。
曾有一項研究表明,相較于刷朋友圈,發朋友圈更容易帶來幸福感。“預制朋友圈”提供了更主動和靈活的方式,去取悅自己、對抗庸常。而朋友圈或多或少存在印象管理,某種程度上,能讓社交更“絲滑”,降低溝通成本。本質上,“預制”只是一種形式而已。
◆解讀
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提出“脫域”機制:人們的社會關系可以從特定場所中解放出來,從而對時空進行重組。“預制朋友圈”正變成“脫域”的縮影:不一定要“實時在場”,也能制造出“在場感”。有些體驗只屬于此刻,但時間線一旦拉長,其情境可能發生變化。朋友圈作為現實生活的投射,每個人的打開方式并不一致,期待值也不盡相同。但對積極分享的期許,對真誠交往的呼喚,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殊途同歸。
【熱點2】
社交媒體“兔子洞效應”
為了保護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許多國家出臺了限制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體的規定。澳大利亞、美國等規定了社交媒體的最低使用年齡,荷蘭也對兒童在課堂上使用電子產品的現象明令禁止。為什么多個國家不約而同地要限制未成年人使用社交媒體?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24年4月發布的報告所指出的,數字技術帶來了侵犯隱私、分散學習注意力、網絡霸凌等風險。
研究表明,孩子3歲前每天觀看電子屏幕時間超過1小時,到6歲時,孩子智商可能會降低7~8分;兒童每天“盯”屏幕超1小時,心理健康風險會大增。歐委會更是以“兔子洞效應”為警示,來表達對未成年人網絡成癮的擔心。那怎樣避免入“洞”呢?關鍵是家長要和孩子站在一起。如果家長不亦樂乎地刷手機,讓孩子遠離手機自然缺乏說服力。家庭是陪伴孩子成長的“微系統”。一旦“微系統”受破壞,孩子的基本心理需求被損害,就更有可能掉進社交媒體的“洞”中。
◆解讀
孩子長期處于“屏幕暴露”的環境會誘發“四無”表現——學習無動力、對真實世界無興趣、社交無能力、對生命價值無感受,索性沉溺其中。在互聯網時代,兒童和青少年如何合理使用社交媒體,是大家都要思考的問題。
【熱點3】
社交媒體倦怠癥
《中國社交媒體影響報告》顯示,認為社交媒體給生活帶來積極影響的人從65%下降到61%,特別是“90后”群體中,31%的人認為“社交媒體讓我空虛浮躁”;34%的人認為“不能集中注意力”;39%的人聲稱已經關閉了社交媒體的推送提醒。不過,盡管身邊一些朋友確實關閉了朋友圈,一些人痛斥社交媒體的弊病,但不得不承認,社交媒體與我們生活的聯系,恐怕比任何時候都更加緊密。
社交媒體本質上是為滿足社交需求而產生的。它的最大優點就在于高效率: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數字化、虛擬化、信息化,并建立廣泛且觸手可及的連接,從而大大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然而它的最大缺點可能也是高效率:由于可以隨時隨地獲取信息,反而把我們的時間切成了碎片;由于可以線上聯系,反而讓我們忘卻了面對面交流的那份真誠與親切。因此,當有些朋友拋棄了功能強大、內容豐富的社交媒體,我們會發現:追求效率可能只是人與人社交的一個面向,交往中伴隨的眼神交流、語氣變化、感情宣泄乃至當時當地的空氣和氛圍,才是人類在交流當中最真實、最原始的渴望。
◆解讀
社交媒體倦怠癥真正的問題在于:那些技術無法解決的社交問題,我們該如何應對?技術的優勢與情感的缺陷并存,我們該如何取舍?從這個角度講,社交媒體留下的“線下感情空白”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