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的開篇,盧梭在考察人的“自然狀態”時指出,必須從人這里剝離“所有他可能得到的超自然的饋贈,以及所有他只能通過漫長的演進而獲得的人為能力”。他批駁霍布斯將“社會”的因素帶到“自然狀態”的理解中,勾勒出新的“自然狀態”面貌。
“人自然是善?!痹诒R梭筆下,自然人一直過著田園牧歌式的生活,他們狩獵、采集與游牧,沒有任何理性算計,自愛且對于同類不乏憐憫,這種和平美好的狀態被盧梭稱為人類的黃金時代。然而私有制的出現使得這一美好時代一去不復返,人類逐漸變得自私自利且生活在恐懼中。為了應對這一現象,盧梭不得已創建出“ 公意” 與“ 國家” 等概念,試圖通過建立“社會契約”的方式來守護人的生活。
盧梭所描述的“ 自然狀態”更多被看作一種理論建構而非歷史事實,其在田園牧歌面貌下,刻畫了孤立、自足且沒有社會關系的人的實質。與之對應,被廣泛接納的“進步主義”視角下所闡述的線性歷史事實,則認為農業取代了狩獵、采集和游牧,而后者是一個野蠻的、原始的、無法無天的暴力世界。定居農耕要比此前所有的生存方式更優越,也更有吸引力。值得注意的是,盧梭從未嘗試,也無必要在史料中尋找證據去證實自己的理論猜想。
與盧梭不同,拒絕“契約論”的美國學者詹姆斯·斯科特一直以來都對“國家”抱有警惕甚至敵意。他從早期作品《馬來西亞的政治意識形態》( 一九六八)、《農民的道義經濟學》(一九七六)就開始關注國家如何侵犯農民生存的倫理道德和社會公正感,迫使農民鋌而走險并奮起反抗。他的著名作品《國家的視角》(一九九八)與《逃避統治的藝術》(二00九)則在講述近現代國家的標準化、強制化政策,是如何打擊社區生存和多元文化,以及民眾是如何反抗的。二0一七年,斯科特出版的《作繭自縛:人類早期國家的深層歷史》在延續他對“國家”一以貫之的態度的同時,也試圖用兩河流域的史料否定“進步主義”視角下的歷史敘述。
斯科特在書中以兩河流域的發展歷程為案例,從歷史事實的“反?!敝幦胧?,提出設問:大約公元前七000年前兩河流域就有了谷物農業,但為何直到公元前三一00年左右,才誕生了人類最早期的國家?若定居相比遷徙真的如此優越,為何人類文明的“進步”停滯了漫長的四千年?斯科特寫道:“人類首次馴化作物和定居生活之間存在數千年的嚴重滯后,這對于那些想要歸化國家形式的理論家來說是一個難題。我相信,常規敘事在最近的研究中所遭受的創傷是致命的。”
斯科特嘗試為人類按下重置按鈕,重新敘述人類的早期歷史。他首先指出,在人類漫長的歷史中,農耕的聚集形態始終是極少數情況, 甚至在十八世紀之前,地球上絕大部分人類都還在“國家”之外生活。其原因就是“國家”之外的遷徙生活對人類其實更具有吸引力。斯科特進而論證,在兩河流域的考古挖掘中可以看出,相比于農耕,傳統的狩獵能夠給人更多的蛋白質、更多的閑暇空間和更自由的生活方式。相比于肉,谷物會使人的身材矮??;相比于狩獵,農耕使人承擔了更加繁重的勞作;相較于遷徙,城市使得人逐漸聚集從而不斷出現傳染疾病。
在精神層面上,相比于農耕,狩獵具有對自然更豐富的體認以及儀式體驗。斯科特延續了《國家的視角》中“森林的寓言”:每一種樹,甚至同一種樹的不同部分和不同生長階段都原本有不同的屬性與用途,但在國家的“財政森林”中,這些多樣化的用途都被單一木材和燃料的體積所代表的抽象的樹取代了。國家的出現使得原本復雜豐富的“自然”,成為清晰簡單的“自然資源”,整個人類的生活也被國家與稅收變得單一而乏味。
在《作繭自縛》中,他進一步認為,人類在“馴化”火、谷物與牧畜的過程中,實際上也將人類自身“馴化”了?!皬倪w徙到定居,是否我們也被馴化了,從我們聚集的農莊,到我們受限的活動范圍,生活環境的密集,以及我們不同以往的身體活動與社會組織模式, 都在馴化我們自己?”斯科特還進一步指出,農業密集型社會在文化領域的很多方面是“匱乏的”,馴化讓人思想呆滯,文化匱乏就是人被一種新的安排“馴化”的結果,而現代化的工廠則是更進一步的馴化。
在對比定居與遷徙的優劣后,斯科特詳細闡述了早期人類國家的脆弱性與強制性。斯科特認為,農業集約化并沒有讓“管理型”國家實現增長,反而時常處于解體的危險中。一方面,斯科特反復將早期農業國家定位為“根本上的脆弱和不安全”,甚至為其他所有人都“增加了脆弱性和不安全性”。在他看來,“國家”意味著聚集,會產生大量的病菌與傳染類疾病,并因為囤積糧食而更容易遭到掠奪,并且會因環境的變化而承擔更大的糧食風險。另一方面,斯科特仍然堅信,早期國家是強有力的監管者,在蘇格蘭語中有這樣的表述,它們的臣民和土地“清晰可辨”。他認為,早期國家具備這樣的能力是因為谷類作物為它們提供了這種獨有的機會:谷物有形、容易測量且可以定期收獲,所有這些都為戶籍名錄、田地測量、收獲預測等技術控制奠定了基礎,這些技術又遞歸性地控制著人類。
斯科特還用蠻族與“ 國家”之間的孿生關系對比,來贊揚蠻族生活方式的優越性。蠻族的地域就是農業生態的反面,他們保持著游牧的生活方式,偶爾來掠奪國家所囤積的糧食,從而避開了納稅與農耕的繁文縟節,同時還享有著更有營養、更豐富多樣的飲食,過著瀟灑自由的“流金歲月”。通過這種對比,更顯現出了“國家”這一形態的愚蠢,在所謂的“文明地區”,人們通過繁重的勞作換取微薄的谷物,還要上繳國家去贍養那些不曾從事生產的“上流社會”,還要遵從各種規則與禮節的壓迫,甚至還有可能成為奴隸。
這正是這本書名的隱喻,斯科特嘲笑了建立了國家的人類:如同《舊約·創世記》中這段令人熟知的故事,上帝早已將“伊甸園(自然)”恩賜給了人類,可人類卻在享受自然時,偶然間創立出“ 國家” 來試圖馴服谷物、牧畜等世間百物。在脆弱的早期國家無數次崩潰后,人類終于建立了堅韌的“國家”,但實際上卻是“事與愿違”,人類也馴服了自己。如同偷吃禁果的亞當夏娃一般, 人類失去了幸福的伊甸園, 在暴力血腥的國家統治中不斷掙扎。斯科特筆下的世界仿佛是一場游戲, 上帝在饒有興致地觀察著愚蠢的人類如何“作繭自縛”。
綜上所述,斯科特嘗試重構對人類早期國家的認識,意在表明“國家”不僅是人類歷史上的偶然現象,還是人類“作繭自縛”的結果。定居后的人類付出了更多的艱辛,獲得了更少的物質收獲與精神體驗,并用自己勞動的部分成果去贍養那些不從事生產的統治者們?!拔淖帧鄙踔烈彩菄医y治人類的工具,不需要文字的“野蠻”生活遠勝于農耕。他得出結論,這些脆弱與強制并存的“國家”解體,是值得慶賀的事。
在《作繭自縛》中,斯科特實際上討論的并非國家和谷物,而是“國家”之外的其他替代選擇。本書副書名“人類早期國家的深層歷史”表明作者的用意,并非是對已然成熟理論的續寫,而是對土地農業生態進行了另一番敏銳而有力的想象,特別是耕種土地和非谷物土地之間的差異。斯科特這一想象的基礎仍離不開他對國家的理解,因為遷徙生活正如他所說“沒有文字、沒有記錄”,甚至沒有時間概念。他只能通過“國家”來想象“國家”的背面,他對“國家”內部的理解決定著對外部的理解,如定居的強制對應著遷徙的自由,城市的脆弱對應著狩獵的堅韌。
斯科特曾在《國家的視角》中用對“無政府主義”的指責為自己辯護,“國家……一方面保護我們的自由,一方面限制我們的自由……在一般情況下,國家并非如此殘酷,但是我們需要權衡國家干預帶來的利益和付出的代價”。他當時關心的僅是國家的一個面向,并承認了國家的正面作用。但在《作繭自縛》這本試圖全面分析早期國家“內與外”的書中,斯科特以稅收與掠奪作為基點, 通篇批評了“ 早期國家”的“缺點”,從未提到國家“保護我們自由” 的一面。在他筆下,“國家”就是“利維坦”式的怪獸,毫不留情地奴役著人類。
這個曾經被他稱為“無政府主義傾向”的立意使得這一論述難以自圓其說。早期國家如此脆弱,壓迫性又如此強,遷徙的生活如此幸福,那為什么人類會選擇農耕?斯科特認為農耕只不過是洪水退去后一個偶然的選擇。每當兩河流域洪水退去,都恰好有大量肥沃的土地可供臨時耕種。這似乎表明混合的生存策略與集約化的谷物生產是長期共存關系。那為什么要從混合策略轉向單一策略?他先引用柏塞拉普的“走投無路”說,即先民之所以轉而全身心投身農耕,并不是把栽培農業視為一個機會,而是在別無選擇或出路時的救命稻草。這可能是自然環境的變化,使得可供狩獵的野生蛋白質變少所致。有趣的是,斯科特卻又否定了這一解釋,他指出美索不達米亞以及新月沃土地區出現農業的區域都普遍物資豐饒,這與柏塞拉普的解釋恰恰相反。斯科特只能感嘆,雖然“ 走投無路” 說支離破碎,但卻找不到另一種解釋取而代之。
在論述“國家”起源時的自相矛盾,使得斯科特沒有明確的、貫穿論述始終的國家概念,導致“國家”實際上是為了滿足他不同角度的批判而存在,并呈現出不同的面貌。人類于“國家”之外是盧梭的“自然狀態”,在“國家”之內則是霍布斯的“利維坦”。
最明顯的證據在關于早期國家同時兼具“脆弱性”和“強制性”兩個特性的問題上。斯科特將國家描述為不安全的、脆弱的,同時他又認為這些國家可以動用強大的權力在人類主體性、商品財富和領土控制方面“締造統一”。于是, 當國家需要“ 發揮作用”時, 它彰顯了“ 強制性”;當國家必須“無能為力”時,它暴露了“ 脆弱性”;只要不在國家機構的統治下運轉, 這些“ 國家”之外的野蠻人就一定會去抵制與國家協同。這個矛盾在他論述氣候變化/ 波動等問題時亦有體現,在“野蠻人”的世界里,環境的豐富性、多樣性和持久性令人難以置信;而“國家”存在后,世界忽然變得危機四伏,人類企圖在自然環境中發展就是異想天開。除此之外,斯科特對早期國家興衰的描述過于機械化,流于表面。他忽略了不同早期國家的差異性問題,缺乏將這些事件的歷史意識生動化,也沒有談到隨著時間的推移對國家實力的記憶和情感的變化。
縱觀斯科特思想脈絡的變化,可發現他對“國家”的抵觸是一個強化的過程,并在這本《作繭自縛》中顯示出極端化傾向。韋伯、諾斯、奧爾森從暴力壟斷和領土角度界定國家,盧梭、霍布斯等社會契約論思想家從權利角度思考國家起源。他們都形成了邏輯自洽且完整的理論體系。斯科特雜糅了上述學者有關掠奪剝削、暴力壟斷、強制稅收的理論思想,在運用時根據自身需要將某一理論與相應史料拎出來,作為闡述自身“無政府主義”傾向思想的工具。他無法在文中界定自己批判的“國家”到底是什么,“谷物-稅收”體系與兩河流域的奴隸問題、神廟制度之間存在明顯的不兼容,這種脫節導致了他對“國家”批判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