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每天的早點極其簡單,幾乎幾十年一成不變:燕麥、牛奶、雞蛋。這三種食物既營養又經濟,水煮雞蛋為固體,水沖燕麥為糊狀,原味牛奶為液體,吃起來非常可口,看上去十分美觀。它們構成了我早餐穩定的鐵三角,多年來百吃不厭。相較而言,稀飯費時,油條太膩,下面麻煩,不管從哪個角度看,自己早餐的搭配近乎完美。我曾對太太賭咒發誓:此生一不換老婆,二不換早點。
不過最近有點煩,看來要違背誓言。
上周有篇談食品安全的短文說,很多殘留雌激素孕激素的雞蛋流向市面。激素蛋容易導致性早熟、肥胖癥、月經失調、前列腺癌、乳腺癌。怎樣避免踩坑呢?請看這位“專家”支的招兒——一不選“個頭大的雞蛋”,這很簡單,能分清大官小官,就能分辨大蛋小蛋。二不選“蛋殼相對薄”的雞蛋,這個方法有點滑稽:要打破雞蛋才知道蛋殼的厚薄,要有比較才知道哪個“相對薄”,打破的薄殼雞蛋誰來賠償?打破的厚殼雞蛋誰愿意買單?三是“了解雞蛋產地和養殖方式”,這涉嫌地域歧視,哪里都有好人壞人,首都北京也可能產激素蛋,至于了解“養殖方式”,得先上養雞學習班,后才能去超市買蛋。四是“聞氣味和嘗口感”,這個方法極具觀賞性,它需要商家邊炒蛋邊賣蛋,買家才能先嘗蛋后買蛋。五是“借助專業檢測機構”,這不是買蛋而是“扯蛋”:買到雞蛋馬上去檢測機構,走完排隊、交費、檢測流程,最快第二天可拿到檢測報告,要是激素蛋還得找商家退款,重買雞蛋后又送去檢測,如此來回折騰,不是累死,就是煩死。
另一篇談識別“黑心奶”的文章,比上文更為可笑,好像腦殘也會傳染。
看了二文以后,早餐一吃蛋喝奶,我都會想到激素,甚至看到蛋奶就陣陣惡心,幸好身為男性,不然還以為自己懷孕。
如今,“食品專家”雖魚目混珠,但在這一點上卻不約而同:只教消費者如何不買有毒食品,而不去教監管人員避免生產有毒食品。是他們太懶不想教,還是太笨不屑教,抑或太兇不敢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