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建設給區域交通發展帶來了新的歷史機遇,在客觀分析潼南現有交通條件的基礎上,結合“成渝腹地綜合交通樞紐之城”的定位,對接上位規劃、分析要素配置,提出“鐵公水空”綜合交通走廊布局建議,助推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輻射型交通走廊 鐵路通道 高等級公路 水運發展 航空
0 引言
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研究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七項重點任務之一,是唱好“雙城記”、建好“經濟圈”的重要支撐。為理清當前潼南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的現狀、存在問題,充分發揮潼南位于成渝腹地中心和重慶主城都市區橋頭堡城市的獨特區位優勢,打造輻射型交通走廊,努力構建成渝腹地綜合交通樞紐之城,支撐成渝地區“中部崛起”,助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協調發展。
1 發展現狀
潼南位于成渝經濟區中心地帶、成渝城市群核心板塊、成渝雙城經濟圈腹地中央,地處成渝地區雙核1小時經濟圈的交匯點,是重慶主城都市區橋頭堡城市和成渝腹地交通紐帶,具有溝通南北、承東啟西的獨特交通區位[1]。黨的十八大以來,潼南堅決貫徹新發展理念,緊緊圍繞打好“三大攻堅戰”,落實“八項行動計劃”,加速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綜合交通運輸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潼南交通實現了從“瓶頸制約”向“基本適應”的重大跨越,“四高三鐵一江一機場”綜合交通樞紐格局加速形成。
1.1 鐵路方面
現有渝遂快速鐵路全長155公里,東連重慶,向西通過達成鐵路連接成都,設計時速200公里/時,潼南境內(含復線)57.3公里,每天經停潼南火車站列車共53趟,可直達上海、廣州、福州、杭州、南寧、武漢等10余個大中城市。蘭渝高鐵、漢南大瀘鐵路已納入《重慶市中長期鐵路網規劃(2021—2035年)》,為潼南下一步鐵路大發展打下規劃基礎。
1.2 高速公路方面
渝遂高速公路全長148公里,2007年建成投用,起于重慶沙坪壩區,經璧山、銅梁、潼南,與遂寧相接,潼南境內里程29公里[2]。潼榮高速公路全長139公里,于2019年年底建成投用,南北走向,連接潼南、大足、榮昌,延伸至四川瀘州、南充,潼南境內75公里。合潼安高速全長95公里,2021年建成投用,連接合川、潼南、安岳,是連接成都天府新區和重慶兩江新區、天府國際機場和江北國際機場最便捷快速的直達通道,潼南境內47公里。
1.3 水運方面
涪江通航里程729公里,流域面積3.64萬平方千米,流經江油、綿陽、遂寧、潼南、銅梁,在合川匯入嘉陵江,是嘉陵江右岸最大的一級支流、長江的二級支流;潼南位于涪江中下游,境內涪江66.6公里,為Ⅴ級航道,目前依托潼南航電樞紐、雙江航電樞紐建設,積極推動Ⅳ級航道復航,實現500噸級船舶通江達海。潼南航電樞紐于2017年6月蓄水發電,涪江雙江航電樞紐于2019年9月開工建設[3]。
1.4 航空方面
成渝雙城經濟圈腹地已投用民用機場4個,分別是遂寧南壩機場、南充南坪機場、廣安通用機場、永川大安通用機場;正在規劃建設的機場6個,分別是潼南通用機場、安居機場、閬中機場、大足軍民合用機場、榮昌貨運樞紐機場、合川通用機場[4]。潼南一類通用航空機場可行性研究報告于2019年8月獲得市發改委批復,計劃“十四五”適時開工建設,項目建成后將融入成渝雙城經濟圈腹地空運網絡,輻射帶動應急救援、航空器試飛、觀光旅游及其他航空業務發展。
2 存在的問題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大國家戰略的提出,對成渝地區發展帶來重大戰略機遇,同時也提出更高要求。對照交通戰略支撐和先行引領作用,成渝地區特別是腹地區域對外大通道還存在以下短板。
2.1 高鐵通道單一
高速鐵路對于推動區域間經濟協調快速發展意義重大。目前,成渝地區高鐵發展遠遠滯后于沿海地區,僅依靠2015年底建成的成渝客專一條高速鐵路連接,且客運能力趨于飽和,無法適應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新要求。
2.2 高等級公路布局不完善
高等級公路處于先行戰略地位,是交通運輸的“主骨架”“主戰場”。目前,成渝地區特別是腹地區域高速公路路網密度遠遠低于沿海地區,且存在“斷頭路”,城際間快速通道建設還處于起步階段,高等級公路布局需加快完善。
2.3 涪江水運不暢
水運具有運能大、占地少、能耗低等優勢,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目前,成渝地區有長江、嘉陵江、渠江、涪江四條航道連接,其中,長江宜賓至重慶段為Ⅲ級航道,嘉陵江廣元至重慶段為Ⅳ級航道,渠江廣安至重慶段為Ⅲ級航道,但涪江綿陽至重慶段因沿線梯級樞紐尚未布局完成,全線多為不連續Ⅴ級航道。
2.4 支線機場密度不夠
支線機場作為我國交通運輸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樞紐機場和干線機場的重要補充。目前,成渝腹地市區在“十三五”期間國家層面積極政策支持下,大部分均已開展通用航空布局,但腹地支線機場僅有瀘州、南充兩處,密度不夠,輻射效應和補充能力明顯不足。
3 對策建議
為充分發揮潼南位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腹地中心和重慶主城都市區橋頭堡的區位優勢,需牢固樹立一體化發展理念,按照統一謀劃、相互協作、共同實施原則,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交通強國試點城市、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等國家層面戰略機遇,依托重慶主城都市區擴容,加速縫合毗鄰區域交通網絡,著力構建以潼南為中心的多向輻射型交通走廊,努力打造成渝腹地綜合交通樞紐之城。
3.1 加快建設“兩高鐵三普鐵”鐵路走廊
推動區域高速鐵路、城際鐵路、市域(郊)鐵路、城市軌道交通“四網融合”,加快潼南構建以軌道交通為骨干的鐵路走廊。一是蘭渝高鐵。該項目已納入《重慶市中長期鐵路網規劃(2016―2030年)》,是我市“米”字形高鐵網中的高速客運通道之一,項目建設可有效串聯成渝兩極以及璧山、銅梁、潼南、遂寧等腹地區域,同時西接蘭州,對于加強長江經濟帶與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戰略互動,助推“一帶一路”倡議深入實施具有重要意義。二是漢南瀘鐵路。項目貫穿成渝雙城經濟圈腹地,可填補區域南北向鐵路空白,同時北接關中城市群,南接滇中城市群,對于助推腹地區域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打通出海大通道,連接海上絲綢之路具有重要意義。三是市郊鐵路S1、軌道交通S2線。S1起于磨心坡,途徑合川,終點引入潼南站,遠期連接大足區,形成環線;S2線起于璧山,途徑銅梁區、潼南區,終點引入遂寧站,項目通過做長射線實現節點城市快速聯接,對于打造腹地區域軌道交通一體化具有重要意義。
3.2 加快建設“六高速七快速”公路走廊
以增強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腹地節點城市公路走廊連接性、貫通性為重點,加快構建高速公路、快速通道等多層次公路網絡,優化方式、暢通機制,持續完善“七高速六快速”陸運體系。一是高速公路方面。充分利用高速公路通行速度快、產業帶動性強等優勢,加速完善潼南高速公路網絡。南瀘高速。項目起于南充市,途經潼南、大足、榮昌,止于四川省瀘州市,是成渝雙城經濟圈腹地唯一一條南北走向的高速公路,其建設對于提升區域交通運輸水平和輻射能力具有重要意義,目前瀘州段、重慶段已建成通車,南充段處于在建狀態。渝遂擴能。該項目已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及《重慶市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戰略行動計劃(交通行動計劃)工作方案》,其中北碚至銅梁段已啟動建設,潼南至遂寧段正開展前期設計。項目建設對于緩解潼南、遂寧、銅梁地區現有通道交通壓力,提升貨物運轉速度具有重要意義。渝銅安高速。項目跨越四川和重慶的幾個重要城市,有效連接銅梁、潼南、資陽、樂山,其建設可完善區域高速路網,成為成渝雙城經濟圈腹地的東西橫向大通道,對于加強區域交流合作與互動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武勝至潼南至安居高速。該項目已納入重慶市高速路網規劃(2018—2030),計劃“十四五”期間啟動,其建設將織密安居、潼南、合川、武勝間高速路網,有效銜接沿線鎮街,促進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增強人口經濟流動能力,帶動區域農業、工業、服務業發展。璧山(第二機場)至潼南至安居高速。項目途徑璧山、銅梁、潼南、安居,遠期可在安居延伸至成都第二繞城高速,形成成渝兩地在成渝、渝蓉、成渝環線、成資渝、渝銅安高速后的第6條高速大通道,促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交通一體化發展。二是快速通道方面。充分利用城市主干道輻射范圍廣,物流成本低,地方利用效率高等優勢,加快完善潼南輻射周邊快速通道布局,按雙向四車道標準實施。潼南至銅梁至科學城快速通道,依托G246、G319升級改造,建設潼南東進快捷通道,積極對接重慶科學城發展。潼南至大足快速通道,依托G246升級改造,建設潼南南向大足快捷通道。潼南至資陽至天府新區快速通道,依托G351、G319升級改造,打造潼南西出成都快捷通道。潼南至遂寧快速通道,依托G246升級改造,建設潼南西北向遂寧快捷通道。潼南至蓬溪快速通道,依托S107升級改造,建設潼南北向蓬溪快捷通道。潼南至南充、武勝快速通道,依托S538、G350、G212升級改造,建設潼南東北向南充、武勝快捷通道。潼南至合川快速通道,依托G351升級改造,建設潼南東向合川快捷通道。
3.3 加快建設“一航道兩樞紐兩港口”水運走廊
水運具有運能大、占地少、能耗低等優勢,加快發展區域內河水運,實現水運與公路、鐵路、航空等運輸方式的有機銜接,發展多式聯運,發揮各種運輸方式的比較優勢和組合效益,有利于優化交通運輸結構,降低社會綜合物流成本。為充分發揮潼南涪江水運功能,需大力建設以“一航道兩樞紐三港口”為重點的水運走廊。一是涪江航道復航。涪江貫穿四川綿陽、遂寧及重慶潼南、銅梁、合川等地區,是連接渝西北與川東的重要水運通道。隨著涪江全流域21個梯級相繼建成投用,以及全國內河高等級航道布局方案調整,在下一步水運規劃中,將協調市級層面加強與四川交流合作,同步推動涪江四川段、重慶段航道按Ⅲ級航道標準進行灘險整治和航道建設、管理工作。涪江航道提標升級后,將成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要水上大通道,1000噸級船舶可從朝天門直達四川綿陽,沿江川渝兩地貨物可通過果園港實現通江達海,這對進一步吸引優勢產業集聚,加速形成渝西川東涪江沿岸經濟帶具有重要意義。二是航電樞紐建設。潼南航電樞紐于2014年11月開工建設,2017年6月蓄水發電,年發電量約1.4億度,實現航道渠化15公里;雙江航電樞紐于2019年9月開工建設,設計年發電量約1.7億度,總投資約20億元,可實現航道渠化25公里,計劃于2025年建成投用。三是港口建設。潼南港,項目定位是一個集鐵公水空多式聯運的示范性綜合性港口,位于涪江鷺鷥溪作業區,碼頭長約1000米,規劃布置1000噸泊位4個,年通過能力200萬噸,目前,該項目已納入市級水運規劃。為充分發揮涪江水運優勢,實現“前港后園”布局,建議加強區域物流用地預留與管控,提前作好潼南港前期論證準備,待涪江Ⅲ級復航項目確定后同步建設、同步使用,以綜合性港建設吸附周邊物流資源,助推我區打造成渝腹地綜合物流中心;大佛寺旅游港,為助推潼南旅游水體打造,在位于涪江航道大佛寺段設置旅游專用港口,規劃岸線300米,配置3個旅游客運泊位,年客運能力20萬人次。
3.4 加快建設“一支線一共建”航空走廊
航空運輸具有全球通達性強、運輸效率高等比較優勢,在帶動產業高端化、促進中高端消費等方面具有突出作用,為充分發揮潼南位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腹地中心的區位優勢,搶抓成渝機場群建設成為國際樞紐機場群的巨大歷史機遇,需逐步探索開拓航空走廊,建設“一支線一共建”航空體系。一是潼南支線機場。在潼南A1級通用機場建設基礎上,立足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交通一體化發展,依托我區交通基礎設施齊備、空域條件良好等優勢條件,將我區通用機場升級為支線機場,完善我區航空客運通道,助推成渝國際樞紐機場群建設。二是共建安居貨運機場。按照《推動遂寧潼南一體化發展合作協議》要求,在扎實推進地方公路互聯互通的同時,進一步提升合作層級,共建安居貨運機場,完善潼南航空貨運通道,提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腹地航空走廊輻射效能。
4 結語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提出,為川渝兩地下一步高質量發展帶來了重大機遇,加之《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定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為全國交通4極之一,重慶為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為潼南在內的眾多地區交通建設帶來了新的希望和需求。隨著雙圈建設的深入推進,有機遇、有需求、有規劃,但更多的是需要上位的實質性政策支持,包括用地政策、創新融資方式、經濟區與行政區的適度分離等,重大戰略伴隨重大改革,需社會各界人士參與思考、謀劃建設,共同助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
參考文獻:
[1]賈飛凡.長江經濟帶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鐵路貨運發展對策研究[J].鐵道經濟研究,2024(1):21-27.
[2]于歡.“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高質量發展綜述[J].中國管理信息化,2024(2):190-192.
[3]劉靜,馬超,李文新,等.襄陽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思考與對策建議[J].湖北文理學院學報,2023,44(11):63-66.
[4]歐陽喜軍.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綜合交通模型建設構思[J].廣東公路交通,2023,49(5):5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