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軍事戰術、技術與戰略的發展,智能化、無人化、信息化已成為未來戰爭最為顯著的三大特點。未來,在傳統自然空間(陸、海、空)、技術空間(電磁、網絡)、外層空間和深遠海空間等多域作戰維度,預期將形成傳統能戰—網電能控—外層能瞰—深海能隱的戰略布勢。同時,分布式的小規模戰場正在成為無人作戰的主要戰斗形式。應加強力量的靈活部署,以實現迅速、精準、高效的作戰效能,從而使無人戰爭的戰略布局更加貼近現代戰爭的實際需求和發展趨勢。
大維空間作戰體系突破了傳統陸、海、空三維空間的限制,將電磁空間、網絡空間、外層空間和深遠海空間等多個維度納入作戰范圍。2023年10月美國防部發布《2023年國防戰略》,明確了國防部的戰略方向和聯合部隊的重點任務,包括加強威懾、保衛國土、遏制戰略攻擊和建設有韌性的聯合部隊及防御生態系統,并強調了整體空間作戰的重要性。結合智能無人作戰,可從三個角度理解大維空間。
作戰空間上呈現破壁式戰爭空間整合。這一轉變意味著無人作戰不再局限于自然空間,而是能夠利用技術空間創造新的優勢,實現“由點及面”向“由面向體”的滾動式轉變。網電空間增強了對戰場的控制能力,外層空間提供了“高域”瞰打優勢,深遠海空間則實現了“全域”覆蓋,作戰環境高復雜化、作戰博弈高對抗化、作戰響應高動態化,各類空間與作戰力量實現有機(按類匹配、按需分配、按戰組配)整合。
力量運用上呈現分布式靈活部署形態。在大維空間作戰體系下,分布式的小規模戰場成為無人作戰的主要形式。高智能化平臺,如臨近空間無人作戰平臺、深遠海水下無人作戰平臺、空海協同無人作戰平臺等,能夠填補臨界域(瀕海、低空、臨太空)的空白,實現全球范圍內戰爭空間的無縫連接,使作戰行動更具連續性與聯合性,并強化平臺運用的廣度、深度和力度,使戰術部署更加高效迅速。
未來發展上呈現智能無人式建設趨勢。大維空間作戰體系的建立和發展,標志著信息化戰爭時代向智能化戰爭時代的邁進。鐵馬金戈的有人戰場還在,但多維聯動的無人力量卻成為主導體;炮火轟鳴的有聲戰場還在,但網電空間的無聲秘戰卻成為生死線;鐵翼轟鳴的戰機還在,但制智制腦的無形摧鋒卻成為攻心術。無人無聲無形的“三無”智能無人戰爭已經來臨,殺傷力、機動力、信息力、智能力全面提升,傳統自然空間再也不是攻防焦點。
美軍為保持時間與戰略主動,提出“敏捷作戰”概念,完善戒備等級制度,在高戒備等級下匹配建設快速部署聯合特遣部隊,有效提高空間快速響應能力。在智能無人作戰條件下,陸、海、空、天、網、電作戰環境構成了大維空間,時間超越各項要素,直接鏈接全域大維空間與指控系統狀態,“時間制權”與“網電制權”“信息制權”“空海制權”等傳統空間制權構成了新作戰制權合集。可從內涵演變、節奏變化、制權意義三個角度進行深度探討。

高質要求,深度拓展,制時間權內涵正在演變。一是作戰時間內涵要義增多。時間已被置于空間之上,發展為一個嶄新戰術指標,天文時間、戰術時間、計算機網絡時間及信息系統運行時間等共同構成復雜多變的戰場時間環境。二是作戰時間要求提高。需要從精確性和協調性考慮,基準統一規范制定,專項嵌入時間系統,行動實施精確控制,以確保敵我識別準確性、通信系統實時保障與網電行動精度,實現戰場信息聚焦和作戰行動同步,從而提高整體作戰效能。三是交戰時間特征凸顯。時間同步性加強,銜接過程縮短,“瞬間交戰”“敏捷作戰”的可能性大幅增加,橫向時間結構更加扁平化,縱向時間結構更加譜系化。需要提升體系靈敏度,從而奠定整體作戰行動協調聯動的保障基礎。
求同去異,聚能速放,交戰節奏按需跳變。時間異值性導致作戰能力差異,當一方在智能無人技術方面占據優勢時,能夠迅速洞察戰場動態,充分利用窗口時機、優勢場景、先機時間形成局部優勢,迫使對手面臨時間與空間的雙重挑戰。作戰節奏加快促推能量釋放集中,美軍“阿爾法”智能空戰系統、X-62A驗證機等新機理智能武器平臺的運用,短時高能,平快聚能,精準釋能,大幅壓縮了致使敵方武器裝備及人員的“失能”時間,基于快節奏的短線作戰與高機動的快速運動,以時間換空間的傳統戰略思維再難奏效。
時間支配,高維壓制,時間管理核心驅動。只有在時間管理上做到嚴謹、穩重、理性,才能確保在戰場上取得勝利。一是時間支配地位凸顯。以美軍NGAD第六代飛行系統(忠誠僚機)為例,為確保作戰行動順利,必須有機整合時間、空間與力量三要素以期維持緊密同步協調,通過精確授時有效提升時空規劃效能、精確制導效能、敵我識別效能,構成高效、有序、精準的時間共序有機體。二是奪取制時間權至關重要。傳統戰爭中對于制時間權的把握重點體現于抓時機,司馬懿新城急擊孟達,曹劌的長勺之戰,分別為先捕時機與適捕時機的典型戰例。在智能無人條件下,基于時機的先捕與適捕,將作戰空間放大到整體全局,把將帥運籌改變為系統規劃,將作戰效能提升至“泄洪式”沖擊,一旦喪失時間制權,也就意味著受制于人,全面喪失戰場主動權。

智能無人時代下的新時空條件對作戰資源管理提出了創新要求,傳統的層級架構與部門間界限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指揮控制的空白與資源配置僵化,進而限制了響應效率與響應范圍。2014年,美軍將“作戰云”概念解釋為“類似于云計算的方式”。資源云池本質上則是對“作戰云”的再次運用,使其實現跨部門和跨層級的云池化資源整合,構建超越傳統規范的“資源大云池”。
資源管理意義可從“三個一”探尋。資源管理創新可基于一類問題,精析一個方向,確定一條路徑。一是基于現實局限性解構傳統模式。以俄軍新面貌軍改實施前的軍隊架構為例,其資源管理所存在的局限性主要體現在:層級架構顯得過于僵化,決策鏈條冗長,信息傳遞效率低下,難以適應瞬息萬變的戰場環境;部門間的界限分明,導致了資源的分割和信息孤島現象,從而妨礙了資源的有效配置和協同作戰的實現;資源分配方式缺乏靈活性,缺乏動態調整機制,難以應對突發情況和作戰需求的變化。二是以云池整合為方向進行精析。云池資源整合展現出了顯著的優勢,能夠優化資源配置,打破部門壁壘,實現資源的共享和協同配置,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資源效益。云池化資源整合還能夠提升指揮靈活性,通過跨層級的指揮體系縮短決策鏈條,提高指揮決策效率和應變能力,增強協同作戰能力,通過跨部門協作打破信息孤島,促進信息共享和作戰協同,從而提升整體作戰效能。三是提出云池化實現路徑。在實現云池化資源的過程中,可采取以下措施:實施扁平化組織結構,精簡層級,建立扁平化的指揮體系,以縮短決策鏈條,提高指揮效率;構建網絡化指揮平臺,利用信息技術實現信息共享、協同指揮和資源的動態配置;建立聯合指揮機制,打破部門壁壘,實現跨部門的協同作戰;引入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通過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能實現資源需求的預測、智能調度和優化配置。
資源管理能力可從“云池化”理解。資源云池是實現作戰資源跨部門、跨層級整合的重要手段。資源云池核心能力的構建可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動態需求適應與自適應重構。與“馬賽克戰”所提出的分散—組合—異構思維類似,云池目標在于運用大數據分析、機器學習、深度學習、預測算法等尖端科技,對戰場態勢進行實時、精準監測,對作戰數據進行深度剖析。將通過對資源需求的科學預測,實施動態調整,實現資源池的自適應重構,從而優化資源配置,確保戰斗力的最大化。二是自適應資源分配與優化部署。云池預期能根據特定區域的火力需求,綜合應用戰場態勢感知、火力支援規劃、電子戰以及情報偵察等技術手段,實時分析該區域的火力需求,自動調配火力支援資源,確保實現精確打擊。同時還能優化電子干擾和偵察探測資產的部署,以提升戰場感知能力,確保作戰行動的高效、準確和安全。

資源管理內涵可從“三特性”拓展。資源云池內涵豐富,可從能力支撐、功能基礎的角度解析持久性、彈性、自愈性。持久性是指作戰資源管理系統在面對各種干擾和破壞時,仍然能夠持續運行并提供所需的功能。彈性是指作戰資源管理系統能夠適應環境變化和作戰需求,進行動態調整和快速恢復。自愈性是指作戰資源管理系統能夠自動檢測和修復故障,無需人工干預,從而保障系統的穩定運行。從能力支撐角度看,為提升資源管理系統的持久性、彈性和自愈性,需采取冗余設計、分布式部署、預測性維護、自適應修復和網絡安全防護等策略。這些策略共同支撐系統穩定運行和高效作戰。冗余和分布式部署確保部分故障不影響整體運行,預防單點故障導致的全局性癱瘓。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實現預測性維護,精準預測故障趨勢,提前采取預防措施,降低故障率。自適應修復機制使系統能自動診斷和修復故障,確保快速恢復和高效運行。加強網絡安全防護提升系統對網絡攻擊的抵御能力,保障數據安全,確保系統穩定。從功能基礎的角度看,為確保在部分資源受損的情況下,仍能維持作戰能力并順利完成任務,應持續優化作戰流程,提升作戰效率,減少設備故障對作戰造成的中斷。同時,采用預測性維護和自適應修復技術,有效減少設備維護成本,實現作戰效益的最大化。
馬克思指出,新式武器推動軍隊組織變革。現今,無人作戰系統正深刻改變軍事領域。從偵察到突擊,從巡邏到射擊,無人作戰系統已成為現代戰爭的關鍵力量。這引發了軍隊組織結構的深度調整,要求重新思考人力與機器的搭配,優化作戰力量配置。
無人作戰力量改變軍隊編制體制。智能無人力量不再是傳統有人力量的輔助與增益,而是逐漸成為軍隊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在某些領域扮演著主角。這種趨勢對軍隊編制體制產生了重大影響。一是兵種結構變化。無人作戰力量作為新型兵種出現,改變了傳統以有人平臺為主的兵種結構,推動陸、海、空、天、網、電等多維戰場空間的融合。二是編制規模調整。無人作戰力量的加入,一方面可能導致傳統兵種規模的縮減,另一方面也可能帶來軍隊整體規模的擴張,以適應無人作戰力量的需求。三是組織結構創新。無人作戰力量的指揮控制、作戰運用等問題,需要建立新的組織結構和管理模式,例如成立專門的無人作戰指揮機構,或將無人作戰力量融入傳統部隊進行混合編組。美軍已組建多個無人機中隊和無人機作戰旅,并將無人作戰力量融入陸軍作戰旅的編制中。

無人作戰力量作戰編成重塑。作戰編成將更加靈活多樣,包括有人與無人作戰力量的聯合編組、無人作戰力量與有限有人指揮控制的融合性編組,以及不同類型無人作戰力量的獨立編組。一是人機協同作戰編組模式。未來戰場上,無人作戰力量將與有人作戰力量協同作戰,形成人機優勢互補的“伙伴”關系。無人作戰力量可承擔偵察、打擊、干擾等任務,為有人作戰力量提供支援和掩護。二是無人作戰力量為主體的編組模式。在某些特定任務中,無人作戰力量可能成為作戰主體,獨立遂行作戰任務,例如對敵方防空體系進行壓制、進行斬首行動等。三是混合編組模式。不同類型無人作戰力量之間,以及無人作戰力量與有人作戰力量之間,可以根據任務需求進行靈活編組,形成多樣化的作戰單元,以應對復雜多變的戰場環境。
未來無人作戰形態基于智能發展。聯合作戰正逐步向智能化、網絡化和無人化方向邁進。展望未來,聯合作戰將呈現三大趨勢。一是人機協同作戰將成為主導模式。通過有效整合有人與無人作戰能力,實現雙方能力的互補與提升,從而大幅增強聯合作戰的整體效能。二是作戰體系將趨向更加緊密地融合。無人作戰力量將與有人作戰平臺、指揮控制系統以及情報偵察系統等實現深度整合,構建一體化的作戰體系。這一體系將促進信息共享、協同作戰和精準打擊能力的提升。三是作戰樣式將趨于多樣化。無人作戰力量的引入將為聯合作戰帶來新的樣式,如無人機蜂群作戰、無人機與有人機協同突防等,從而豐富作戰手段,提升作戰效能,并對戰爭形態產生深遠影響。
責任編輯:王宇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