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雍乾時期內務府造辦處作為御制機構,其承擔的設計制作活動不僅具有“家”與“國”兼顧的政治效能,還具有“技”與“藝”集合的藝術效能。在政治層面,造辦處不僅為皇家日常生活服務,還承擔著國事軍需用品的制造任務。這些物品的制作和使用,既體現了清朝嚴格的等級制度和禮儀規范,又展示了清朝對多元宗教和外來文化的包容與融合。在藝術層面,造辦處的工藝品不僅在技術上呈現出多樣化和綜合性,還在審美追求上融合了民間藝術和西方藝術的元素,展現了清朝制造技術與藝術的輝煌成就。這種藝與技的結合,不僅提升了工藝品的藝術價值,還推動了工藝技術不斷進步和創新。
關鍵詞:雍乾時期;內務府造辦處;設計;效能
一、政治效能——“家”與“國”兼顧
(一)為皇家日常生活服務
1.皇家生活用品制作
皇家生活用品的制作與使用,是體現皇權至高無上和維護皇室尊嚴的重要手段。其中,皇帝的文玩雅器最能體現皇帝的個人品位和審美情趣。雍正時期,皇帝命造辦處設計制作了大量的眼鏡和寶冊,還對歷代古董進行了大規模修復和改造。乾隆帝在位期間,不僅熱衷于收藏奇珍異寶,還親自參與設計大量精美的百什件、多寶格(圖1)、寶貝格以及博古格。這些文玩雅器,不僅在技術上體現了造辦處高超的工藝水平,也在設計上體現了清代帝王的審美取向和文化素養。
2.皇室穿戴用品制作
皇室成員的穿戴用品,也是御用物品的重要組成部分。造辦處負責籌備皇家除食物之外的所有隨身物品,包括服飾、配飾、飲食器皿以及出行時使用的傘、車、座椅等。這些用品的制作和使用都必須遵循嚴格的禮制規定,體現著清朝森嚴的等級制度。例如皇帝的龍袍(圖2)、朝珠(圖3)、冠冕等,都是由造辦處精心制作,不僅在材質上選用最上等的絲綢、珍珠、寶石等,而且在工藝上也力求精細,以彰顯皇權的尊貴。
3.皇家園林修繕及陳設制作
皇家園林的修繕及陳設也是造辦處的重要職責之一。在清朝,皇家園林的建造與維護是一項重要的文化與政治活動,這些園林不僅是皇室成員休閑的場所,也是展示國力與文化的重要平臺。如雍正帝時期的圓明園成為清代園林藝術的典范;乾隆年間的長春園、清漪園、靜宜園以及靜明園等園林建筑更是達到了頂峰。這些園林不僅規模龐大,而且設計和裝飾也體現了極高的藝術價值和審美理念。造辦處在這些園林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其精心制作的陳設品使園林更加雅致。
4.皇室陵寢器用制作
皇室的陵寢器用既是對先祖的敬仰和紀念,又是皇家權威的象征和傳承。陵寢器用的制作,涉及供奉器具、碑文刻制以及陵墓建設所需的各種物品。這些物品的制作同樣由造辦處負責,皇室的陵寢器用不僅在材質和工藝上追求極致,而且在設計上也體現了對先祖的尊敬和對傳統的繼承。陵寢的建造不僅是對逝者的紀念,也是對生者的教化,陵寢的莊嚴肅穆傳達了清朝對孝道的重視。
(二)為國事軍事需求服務
1.禮器制作
在清朝,禮器的制作與使用禁僭嚴格,特別體現在王公大臣的帽頂制式、帝王的冊封慶典以及國家祭祀活動中所使用的器物方面。這些典章禮器的制作通常由禮部聯合工部等相關機構,在獲得清宮內務府的批準后,與宮內造辦處共同負責。其中的精細制作工序,各部門會交給造辦處負責。于是,禮部確定器物的樣式,造辦處提供精湛的工藝,工部負責基礎制作,共同完成清廷禮器的制作。
2.賞賜器物制作
賞賜是清朝重要的國事,帝王常以器物作為賞賜分發給宮廷內外。在宮廷內部,賞賜的數量相對較少,大量的賞賜用于邊疆地區、朝貢國家以及其他國家。雍正帝使用了大量造辦處的器物,來賞賜京城以外的各路將領。
3.武器裝備制作
自康熙朝起,造辦處便開始承接軍用兵器的制作。起初,武備院是兵器的主要制作機構,并時常與造辦處合作。到了清中期,武備院的制作重點轉向了冷兵器,造辦處開始承擔起更多熱兵器的制作,如鳥槍(圖4)和火炮等。從雍正時期開始,炮槍處歸屬于養心殿造辦處。
4.宗教法器制作
清朝的宗教信仰展現出極高的多元性,佛教、道教、薩滿教、基督教以及各種民間宗教在這個時代共存。其中,藏傳佛教在清朝得到了極大發展,統治者不僅在政策上給予支持,還在文化藝術上大力推廣。例如,乾隆九年(1744),清廷為了裝飾雍和宮以及制作宮廷內的藏式法器,特意聘請了西藏的工匠。這些工匠不僅帶來了精湛的技藝,也將藏傳佛教的文化精髓融入宮廷藝術之中。
5.西方科技設備制作
在清宮內務府造辦處中,西方科技設備是一個新興項目,這主要得益于康熙帝對西方科學和藝術的濃厚興趣。在當時,西方傳教士帶來的西方科技設備(圖5)成為造辦處的新任務,包括對其進行辨識、收藏、維修和仿制等。在雍正和乾隆時期,這一傳統得以延續。
《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中有如下記載:
雍正五年十月十四日“太監王太平交來樂鐘一件、大日晷一件,奉旨:著收拾,俟明年隨往圓明園陳設。欽此”。[1]
雍正六年正月初七日“郎中海望持出琺瑯西洋人物表一件、黑子兒皮套西洋人物表一件,奉旨:著對準收拾。欽此”。[2]
雍正九年六月初一日“員外郎滿毗傳做備用賞用五十、六十、七十歲玻璃眼鏡,每樣五副,記此”。[3]
二、藝術效能——“技”與“藝”的集合
(一)工藝薈萃與技術發展
雍乾兩朝的內務府造辦處,在技術發展上呈現出顯著的多樣化和綜合性特點。這一時期,造辦處聚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能工巧匠,包括漢族、少數民族以及西方的技藝能手,他們的技術與知識在造辦處相互交融,形成了獨特的御制工藝體系。這種技術的融合不僅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多元文化,還反映了統治者對工藝技術的高度重視和開放態度。
首先,造辦處的技術來源多樣化為其工藝創新提供了豐富的土壤。各地工匠帶來的傳統技藝,如江南的織造技術、廣東的瓷器制作、西藏的金屬工藝等,都在造辦處得到了傳承和發展。同時,西方技藝的引入,如鐘表制作、玻璃工藝等,為造辦處的工藝技術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次,造辦處在技術層面的創新還體現在作坊的規模和數量上。在全盛時期,造辦處擁有超過四十個作坊,這在中國歷史上是極為罕見的。這些作坊不僅涵蓋了各種傳統工藝,如織造、瓷器、漆器、金銀器皿等,還包括西方技藝的制作,如鐘表、玻璃等。這種規模的工藝制造體系,不僅體現了清朝皇室對工藝品的極高要求,還展現了清朝強大的綜合國力。
再次,造辦處的技術發展還體現在其對技藝人員的培養和管理上。造辦處不僅吸引了眾多技藝高超的工匠,還經過嚴格的選拔和培訓,培養了一批批優秀的工藝人才。這些人才不僅保證了造辦處工藝技術的傳承和發展,還為清朝的工藝技術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
最后,造辦處的技術發展還與其嚴格的質量控制體系密切相關。清朝歷代君主對造辦處的工藝品要求極為嚴格,造辦處的工藝品,從設計到制作,每一個環節都要經過嚴格的審查和監督,確保每一件工藝品都達到皇室的標準。這種對質量的極致追求,不僅提升了造辦處工藝品的藝術價值,還推動了工藝技術不斷進步和創新。
(二)審美追求與文化融合
在藝術審美方面,清宮內務府造辦處不僅遵循著宮廷的審美標準,還積極吸收并融合民間及西方的藝術風格。這種審美追求和文化融合,使得造辦處的工藝品具有獨特的“御制”身份,成為清朝文化的重要標志。
首先,造辦處的審美追求體現在對工藝品的精細制作和藝術表現上。雍正和乾隆對造辦處的工藝品有著極高的要求,這種要求不僅體現在工藝品的實用性上,還體現在其藝術價值上。造辦處的工藝品,無論是金銀器皿、瓷器、漆器,還是織物、繪畫、雕刻等,都力求在造型、紋飾、色彩各方面達到極致的美感。這種對美的極致追求,使得造辦處的工藝品兼具實用價值和極高的審美價值。
其次,造辦處的藝術審美還體現在對民間藝術和西方藝術的吸收和融合上。清朝統治者在尚武的同時,也高度重視文化治國。因此,造辦處在遵循宮廷審美要求的同時,也積極吸收民間藝術的精華,如民間的剪紙、年畫、刺繡等,以及西方藝術的元素,如透視法、寫實主義等。這種文化的融合,讓造辦處的工藝品具有更加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藝術表現力。
再次,造辦處的審美追求還與其政治任務密切相關。造辦處的制器活動是藝術創作,也是國家政治任務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工藝品的制作和展示,雍正、乾隆兩位統治者展現了自己的文化品位和審美趣味,也借此傳達了統治階級的政治理念和文化政策。
最后,造辦處的藝術審美還體現在對技藝創新的鼓勵和支持上。雍乾二帝熱衷于親自參與制器活動,也為技藝的創新提供了條件。帝王的意志推動了傳統技藝的融合,這一過程雖然復雜且充滿變化,但無疑豐富了宮廷文化,也促進了技藝的創新與發展。這種對創新的鼓勵和支持,使得造辦處的工藝品在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上不斷突破和創新,成為清朝藝術寶庫中的璀璨明珠。
(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南京林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
參考文獻
[1]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第二冊(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552.
[2]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第三冊(上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344.
[3]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清宮內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匯:第四冊(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