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博物館不僅是人類文明保護與傳承的重要陣地,也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關鍵平臺。本研究選取204家北京的博物館作為分析對象,綜合應用最近鄰分析、核密度分析、標準差橢圓、隨機森林模型等多種方法,對北京市博物館的空間分布特征進行了系統探討,著眼于未來博物館之間的協同發展,旨在促進“博物館之城”的構建,希望為北京市博物館協同發展提供理論基礎,并為博物館的科學布局、合理發展以及“博物館之城”建設提出有力的決策建議。
關鍵詞:博物館;空間分布;協同發展
博物館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賞為目的,收藏、保護并向公眾展示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的見證物,依法登記的非營利組織。黨中央高度重視博物館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加強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這為建設“博物館之城”奠定了理論基礎。2020年4月頒布的《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中長期規劃(2019年—2035年)》明確提出,北京將努力構建布局科學、展示豐富、特色鮮明的博物館之城。2021年5月,國家文物局與北京市人民政府簽訂共建北京博物館之城戰略合作協議,進一步明確了這一目標;同年11月,《北京市“十四五”時期文物博物館事業發展規劃》就博物館的質量、數量及布局做出全面規劃,為北京博物館的新一輪發展提供了寶貴機遇。
博物館是地方物質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載體,要積極發揮博物館的社會功能和價值。[1]博物館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能有效提升城市軟實力,培育地方身份認同和公民意識等,為社會和公眾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務和文化產品。筆者整理研究資料發現,博物館與城市、社區、旅游的融合是社會發展的趨勢,國內外學者們認為博物館是城市旅游的文化和物質載體,是文化與旅游充分融合發展的“排頭兵”,提高了城市的經濟競爭力。學者們還證實了游客滿意度與博物館的旅游吸引力因素密切相關,旅游服務成為決定博物館文化旅游質量提升的關鍵,可以從游前信息宣傳、游中體驗化設計、游后文化傳播去提升博物館文化旅游質量;北京城區市級以上博物館在空間分布上具有向心集聚、沿環線分布的顯著特征;未來博物館高質量發展注重差異化的個性化發展,以及適應公眾需求的服務內容和服務空間的建設。博物館的空間分布還影響了博物館學家、從業人員和決策者,今后仍需統籌不同地區博物館發展,實現博物館資源整合與協同創新。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們的研究內容側重于分析博物館的空間分布特征及其影響因素,較少關注各博物館間的協同發展;研究尺度側重于宏觀尺度,而微觀尺度(城轄區、城鄉)研究甚少;研究方法以定性定量相結合為主。鑒于此,筆者選取北京市博物館為實證研究對象,綜合運用ArcGIS 10.7軟件深度分析北京市博物館的空間分布特征,以期為北京市博物館的科學布局、城鄉博物館的協同發展、“博物館之城”建設等提供決策依據。
一、研究數據與研究方法
(一)數據來源及處理
1.研究區域
研究區域為北京市16個市轄區,即東城區、西城區、朝陽區、豐臺區、石景山區、海淀區、順義區、通州區、大興區、房山區、門頭溝區、昌平區、平谷區、密云區、懷柔區和延慶區。
2.數據來源
數據收集和整理是本研究的基礎和關鍵,數據主要來源于四個方面。首先,從國家文物局、北京市統計局(包含區域統計年鑒)、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市文物局以及北京市博物館大數據平臺等多個渠道搜集博物館相關數據。截至2023年7月6日,本研究共整理了204家北京博物館信息,涵蓋了博物館的級別、類別、歸屬關系及所處區域等詳細數據。在北京市的204家備案博物館中,東城區有38家、西城區33家、朝陽區38家、海淀區31家,其余各區博物館數量較少,從昌平區的9家到密云區的1家不等。其次,本研究參照《博物館運行評估指標》(WW/T0092-2018)的分類標準,對北京市的博物館進行了類型劃分,包括紀念類26家、民俗類6家、遺址類7家、藝術類26家、專題類111家、自然與科技類10家和綜合類18家。再次,搜集了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提供的數據,包括243個A級旅游景區以及123項國家級、266項省市級文化遺產的信息。最后,利用高德地圖和百度地圖的坐標系統獲取了各博物館的精確地理位置(經緯度),為后續的空間分析提供了數據支持。豐富的數據來源確保了研究的全面性和準確性,為深入探討北京市博物館的空間分布特征及其對“博物館之城”建設的影響奠定了堅實的數據基礎。
(二)研究方法
1.最近鄰分析
最近鄰分析(Nearest Neighbor Analysis)是用于比較點數據聚集程度的指數,將實際的點分布平均距離與理論最近鄰距離進行比較。其計算公式為:
R為最近鄰指數,r1為最近鄰距離,rE為理論最近鄰距離,n為不同類型博物館數量,A為北京市區域面積。若最近鄰指數小于1則表示該博物館呈現集聚的空間分布模式;大于1則呈現分散的空間分布模式,接近1則呈現出隨機型分布。
2.核密度分析
核密度分析(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能夠清晰地反映出北京市博物館點的分散和集聚特征,核密度值f(x)越大,表示博物館點越密集。其公式為:
為核函數,hgt;0為搜索半徑,x-xi表
示x到xi的距離。根據北京市博物館點數據,疊加北京市行政分區圖,識別各行政區內的博物館空間分布情況,最后根據核密度分析法得到北京市各博物館點的集聚特征。[2]
3.標準差橢圓
標準差橢圓(Standard Deviational Ellipse)是分析點數據空間分布特征的常見方法,常用公式如下:
SDEx和SDEy為橢圓方差,xi和yi為要素所在的空間位置坐標,和為算數平均中心,和表示所有坐標點與平均中心的差,為旋轉方向角,tan為標準橢圓指向,和分別表示橢圓的長軸和短軸的長度。橢圓中心表示地理要素空間分布的相對位置,其中方位角反映它的主趨勢方向,長軸表示它的離散程度,短軸則表示它的最小擴散方向。長短半軸的值差距越大,方向性越明顯;長短半軸的值差距越小,方向性就越不明顯。[3]
4.隨機森林模型
隨機森林是以決策樹為基本學習器的集成學習算法,被譽為“代表集成學習技術水平的方法”,可以評估影響因素的重要性。第一步,我們計算每棵樹上每個特征的直接貢獻平均值。第二步,對這些評分排序并進行歸一化處理。計算貢獻可以使用基尼指數(Gini Index),樹節點q的基尼指數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c表示類別,pqc表示節點q中類別c所占的比例。
特征Xj在第i棵樹節點q的重要性變化量(VIM)表示為:
特征Xj在決策樹i中出現的節點如果為集合Q,那么Xj在第i棵樹的重要性為:
第三步,將評分進行歸一化處理:
二、北京市博物館空間分布特征分析
近年來,北京市博物館發展迅速,數量逐年增加(圖1)。這些博物館基本形成了以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為龍頭,國有博物館為主體,專題類博物館為特色,民辦博物館為補充的多樣化、多元化的博物館發展體系。
圖1 2010-2021年北京市博物館數量變化
(一)北京市博物館空間分布呈“城多郊少,南多北少”的特征
對2022年北京市博物館數據的空間分布和集聚模式進行分析,可以看出,北京市的博物館主要集中在城區內,其中南部的博物館數量明顯多于北部,呈現出“城多郊少,南多北少”的特點。不同類型的博物館在空間分布上也存在差異,例如紀念類博物館主要分布在主城區外和延慶區;專題類博物館數量最多,分布在主城區的南北兩側;綜合類博物館由于性質的不同,分布相對分散;遺址類博物館主要分布在北京市的南部,與遺址地理位置有關;藝術類博物館主要集中在主城區內,而平谷區的上宅文化陳列館是基于考古建立的;民俗類博物館與藝術類博物館的空間分布相似,但在懷柔區北部有一個喇叭溝門滿族民俗博物館;自然與科技類博物館主要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奧運場所等建立。
北京市博物館整體的核密度空間分布格局以主城區為中心,周邊郊區呈現較低的核密度值。隨著與主城區距離的增加,博物館空間分布核密度逐漸降低,博物館數量呈現出“城多郊少,南多北少”的趨勢。
(二)北京市各類博物館空間分布的集聚與分散程度并存
基于最近鄰分析方法比較各個點之間的平均觀測距離與預期平均距離,來探討博物館空間分布的集聚與分散程度(表1)。表1顯示,總體博物館、紀念類和專題類博物館呈現集聚型空間分布模式,藝術類博物館呈現隨機型分布模式,其他類型的博物館則表現為分散型。各類博物館盡管從整體上看分布在主城區周圍,但紀念類和專題類博物館數量較多,因此相對其他類型的博物館,這些博物館在空間上更為集聚。藝術類博物館雖然數量也較多,但平谷區的藝術類博物館集聚程度不明顯。
(三)北京市博物館空間分布影響因素的重要性分析
北京市博物館的空間分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綜合影響,筆者參考其他學者的研究成果,確定了“經濟-社會-政策-旅游”理論框架。[4]筆者以北京市各區博物館數量為被解釋變量,并選取4大類9項指標為解釋變量,分別為經濟因素(人均國民生產總值X1、人均消費支出水平X2和經濟密度X3)、政策因素(政府公共財政預算支出X4)、社會因素(人口密度X5和高等學校數量X6)、旅游發展水平[旅游收入X7、文化遺產(國家級、省級、市級)數量X8和A級景區數量X9],運用隨機森林模型對北京市博物館空間分布影響因素的重要性進行評估(表2)。
根據表2,政策因素和社會因素是影響北京市博物館空間分布的主要因素,經濟因素和旅游發展水平也對博物館分布產生一定影響。綜合考慮政策紅利、社會條件、經濟發展狀況和旅游發展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北京市博物館的空間分布呈現出“城多郊少,南多北少”的特點,并沿著西北至東南的方向呈現集聚態勢。
政策因素是未來“博物館之城”建設的主要推動力。政策因素對城區的影響程度為0.6125,對郊區為0.5413,這表明城區博物館的數量更受政策影響,對政府的宏觀調控更為敏感?!安┪镳^之城”的利好政策出臺,包括設立扶持資金、人才培養、創新機制等措施,將推動不同區域聯合打造世界一流的博物館旅游線路和博物館文化休閑體驗產品,共享博物館資源和客源,促進博物館旅游市場的培育,加快城鄉博物館的協調合作、優勢互補、協同發展,最終實現均衡發展。
社會因素也是北京市博物館分布的主要影響因素,其中高等學校數量對博物館點的空間分布有顯著影響。城區人口密度明顯高于郊區,有利于博物館的集聚。大學城的快速建設,使高等學校數量增加且分布更為廣泛,人們文化水平的提高將推動中國文化產業消費需求持續升級,進一步推動“博物館之城”的建設。
在經濟因素方面,人均消費支出是主要差異。對城區而言,人均收入高,有更多的消費空間,因此城區博物館數量受人均消費支出的影響較低。對郊區而言,人均收入稍低,消費選擇較少,影響了博物館數量的分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北京市博物館不斷增加,主城區博物館的空間分布呈現連片集聚、組團式的發展趨勢。距離越遠分布越稀疏,核密度分布的獨立邊界越明顯,但各個區域仍有小的核密度中心分布。
旅游發展水平也在一定限度上影響了北京市博物館的空間分布。博物館空間分布容易受到A級景區數量和質量的影響,但城區和郊區的影響程度存在差異。城區旅游資源分布豐富且廣泛,具有獨特優勢,利于博物館的集聚。郊區的A級景區較城區少且分布不均衡,這也導致了郊區博物館分布較為分散。隨著中國長城博物館的改造升級和冬奧會博物館的新建,郊區的博物館點分布將得到豐富,這將進一步推動郊區“博物館之城”的建設。
三、研究結論與實踐啟示
(一)研究結論
首先,筆者拓寬了對北京市博物館的研究范圍,包括空間優化、協同發展、“博物館之城”建設等方面,有效補充了現有的研究成果。其次,筆者選擇北京市204個博物館作為研究對象,運用最近鄰分析、核密度分析、標準差橢圓和隨機森林模型等方法,系統分析了北京市博物館的空間分布特征和各影響因素的重要性評估,以探究博物館的協同發展和“博物館之城”的建設思路。研究得出了以下三個結論:1.北京市博物館的空間分布呈現出“城區多郊區少,南部多北部少”的特征,城郊差異顯著;2.北京市各類博物館的空間分布呈現出“西北—東南”的趨勢,并且總體上呈現出較高的集聚程度;3.政策因素、社會因素、經濟因素和旅游發展水平是影響北京市博物館空間分布的主要因素,且對城區和郊區博物館的影響存在顯著差異。
(二)實踐啟示
博物館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承擔著收藏保護人類歷史文化遺產、闡釋弘揚人類真善美精神真諦、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的使命,滿足了社會公眾的文化需求。黨的二十大以來,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逐漸增強,正逐步走向世界的中心舞臺。在新時代建設現代化博物館,不僅能夠發揮良好的教育功能,為年輕人提供學習知識和了解歷史的良好條件,更是文化實力的展現。因此,必須積極探索解決北京市博物館城郊發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問題,以建設“博物館之城”為核心,推動“博物館+旅游+文化”的融合發展。
1.優化博物館空間分布,促進各區各類博物館協同發展
北京要打造一個布局合理、展陳豐富、特色鮮明的“博物館之城”,第一,要整合、提高和新建一批博物館,構建一個多元、均衡和寬容的博物館體系。第二,根據北京城市總體規劃,配合京津冀協同發展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依托“兩軸三帶”構建“博物館之城”的輪廓和結構。第三,需要進行良好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建立政府主導、博物館主體、社會各方協助的上下聯動機制,加強政策和資金的分類引導和專項扶持。第四,要實現博物館類型和資源配比的調整,統一管理標準和服務標準,建立行業博物館聯合認證和共建共管機制。第五,各區應根據地域特色打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博物館,充分挖掘各博物館的獨特賣點,形成優勢互補、多元發展的博物館布局。第六,要實現城區博物館的均衡布局,同時整合利用鄉村博物館資源,重視非國有、高校和行業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使北京的文物得以活起來,并助力鄉村振興。
2.發揮拾遺補缺的作用,構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博物館集群
北京市已經成為全球擁有博物館資源最豐富的城市之一,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博物館體系。我們仍然需要填補空白,著重在完善布局的基礎上建設具有國際知名度和世界影響力的博物館集聚區。第一,根據北京城的歷史遺跡和文物培育多個主題性博物館群,例如位于中軸線上的博物館和非遺技藝博物館,以此引領“博物館之城”的發展。第二,重點支持朝陽、東城和西城等區,在三山五園國家文物保護示范區的基礎上建設博物館集聚區。朝陽區是文化特色突出的區域,目前已經形成了雙奧體育文博區、三里屯藝術文博區、高碑店民俗文博區和崔各莊行業文博區四個文博集聚區。東城區和西城區將發揮中軸線等古都歷史文化內涵的優勢,建設主題博物館、紀念館和展覽館等。第三,整合城鄉不同層級的博物館,根據當地條件支持博物館的特色化發展,有效利用博物館資源。第四,促進不同類型的博物館發展,建設一批反映黨和國家建設成就以及中華文明發展歷程的現代主題或專題博物館。第五,建設“博物館之城”和“博物館小鎮”等,優化非國有博物館的布局,逐步建設非國有博物館園區。
3.豐富城鄉博物館產品供給,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
“博物館之城”的建設有助于增強文化自信,助力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也讓北京更具魅力與吸引力,讓生活在北京的人們更具滿足感、獲得感與幸福感。一是打造“博物館+”項目,利用“博物館+科技”“博物館+教育”“博物館+旅游”“博物館+時尚”“博物館+研學”“博物館+非遺”諸多融合與跨界合作方式,增強博物館吸引力、優化觀眾體驗,使博物館能迎合新時代發展,煥發新的生命力。二是線上線下、城鄉結合,發展“博物館+”。三是實行博物館外交,打造國際化品牌,以合作辦展、出借藏品、為重大文化外交活動提供支持等方式,進一步鞏固其品牌在全球范圍內的影響力。四是加強博物館數字化建設,實現跨區域、跨類目的博物館數字化合作項目。五是組織城鄉博物館聯合策展、聯合培訓、聯合推介,搭建統一開放的全市網絡博物館、移動博物館平臺,促進文明交流互鑒。
(三)研究局限
本研究雖然拓寬了北京市博物館空間分布及其協同發展的研究視角,但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第一,受數據的局限,筆者對北京市博物館空間分布研究的選取指標欠缺分析,如政策因素、部分區縣社會經濟因素、人口、市場因素等有待今后進一步挖掘。第二,筆者重點從空間分布角度研究,沒有在時間維度上加以研究,未來可以在時間數據維度方面加以拓展,還可以挖掘博物館數字化潛在價值等。第三,未來可以討論博物館的空間分布對公共服務提供、資源分配和文化旅游的影響,以及博物館的管理和運營情況等。
(中國勞動關系學院酒店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 何東蕾.文旅融合背景下對中國博物館發展的思考[J].中國博物館,2019(4):112-117.
[2] 劉海龍,劉美彤,呼旭紅,等.中國博物館時空演變特征及成因分析[J].熱帶地理,2022,42(3):469-480.
[3] 高宏宇.基于POI大數據的北京運動場所空間分布特征的挖掘[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22,45(3):134-136,140.
[4] 劉世杰,楊釗,劉永婷,等.長三角地區博物館空間格局演變及影響因素研究[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2,54(1):91-99.
[5] 鄭奕.博物館提升城市軟實力研究[J].東南文化,2019(4):121-128.
[6] 單霽翔.博物館的社會責任與城市文化[J].中原文物,2011(1):91-106.
[7] 魏峻.中國博物館的發展新導向[J].東南文化,2019(2):107-112.
[8] 陳琴,李俊,張述林.國內外博物館旅游研究綜述[J].人文地理,2012(6):24-30.
[9] 何丹,李雪妍,周愛華,等.北京地區博物館旅游體驗研究:基于大眾點評網的網絡文本分析[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7,33(2):233-237.
[10] 馬會麗,王宏志,李細歸,等.中國博物館空間分布特征的多尺度分析[J].人文地理,2017,32(6):87-94.
[11] 龔良,張蕾.博物館高質量發展:品質、效能與評估[J].東南文化,2019(2):100-106,127-128.
[12] 鄭奕.長三角博物館協同發展機制研究[J].東南文化,2022(2):6-14,191-192.
[13] 高彩霞,劉家明,高巖,等.京津冀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空間格局及旅游開發研究[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2021,37(3):10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