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況
渭南文化底蘊深厚,非遺項目眾多,現有國家級非遺項目17項,省級123項,市級311項,居陜西省各地市之首。
非遺展示傳習館是非遺保護傳承的重要載體和陣地。2010年,渭南建成西北地區首家非遺館,2016年又建成西北首家數字化非遺展示傳習館,展覽面積3230平方米,設置民間文學、傳統戲劇、傳統音樂舞蹈、傳統美術等七大功能展區,展出相關實物近萬件,展品覆蓋全市國家級、省級、市級非遺項目223項。
渭南市非遺保護中心發揮非遺展示傳習館陣地作用,不斷創新服務方式,策劃組織“讓心回家”非遺體驗官尋根之旅活動,主動邀請群眾到館參觀體驗。渭南市非遺保護中心創新探索非遺展示傳習館與教育、旅游等方面融合,不斷豐富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和服務內容的“渭南非遺保護傳承實踐”,實現保護成果群眾共享。
二、主要做法
(一)轉變服務方式,主動吸納培養非遺傳播主角
為提高場館服務效能,吸引更多群眾走進場館,渭南市非遺展示傳習館組織策劃不同的主題體驗活動,同步轉變服務思想,創新活動宣傳方式,變“被動等”為“主動行”,廣泛吸納和培育社會大眾成為非遺傳播的主角,讓群眾參觀場館和體驗非遺,向社會大眾傳播非遺,形成全民參與非遺保護傳承的良好社會氛圍。
為持續激發群眾參與熱情,非遺展示傳習館每年策劃不同的主題活動,先后組織舉辦了“首屆非遺主題微信分享大賽”“青少年非遺題材繪畫大賽”“青少年非遺故事大賽”“渭南市非遺主題攝影大賽”。2021年開始,非遺展示傳習館在線上各類網絡媒體發布活動公告,線下張貼海報吸引群眾報名參與,招募非遺體驗官,頒發聘書,邀請體驗官到館參觀體驗。在“被動等”群眾上門報名的同時,及時轉變服務思想,調整宣傳策略,增加了定向上門宣傳服務,精準吸納目標人群。工作人員走出場館,走進大中小學校、各協會和社會培訓機構,引導廣大群眾和學生來館參觀體驗,全市中小學校、社會藝術培訓機構、各協會和各縣(市、區)文化館共計4300多人參加“讓心回家”非遺體驗官尋根之旅活動。2021年1月至2024年6月,傳習館接待各類團體548個,到館10.3萬余人次。
(二)小活動大傳播,不斷提高場館社會影響力
非遺展示傳習館借助現代新媒體,豐富傳播手段,拓寬傳播途徑,通過活動不斷提升場館的社會影響力。“讓心回家”非遺體驗官尋根之旅活動邀請國家及省市媒體對活動全過程進行報道,同時在人民日報手機客戶端、今日頭條、微信公眾號、抖音等網絡平臺發布信息。
首屆活動設置了“分享體驗攢積分兌獎品”和“集百贊贏百元”互動環節,變被動宣傳為主動傳播。據統計,首期非遺體驗官共發送分享信息3000余條,點擊量1萬多人次?!扒嗌倌攴沁z題材繪畫大賽”“青少年非遺故事大賽”“渭南市非遺主題攝影大賽”設置了線上展示和投票環節,增強了廣大群眾活動的參與度和互動性。三期活動的網上參與瀏覽量達到81萬人次。其中“青少年非遺題材繪畫大賽”吸引了11萬次點擊投票、32.7萬次訪問瀏覽,極大地擴大了非遺保護工作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此外,渭南市非遺展示傳習館的專業講解員,開通了抖音號“渭你說非遺”和“跟著非遺讀渭南”,向群眾宣傳非遺展示傳習館,普及非遺知識。
活動開展期間,主辦方還向參觀體驗的群眾免費發放非遺知識小手冊、文創包等宣傳品,使每位到訪的參觀者都成為非遺展示傳習館的參與者、傳播者。
(三)加強文旅教融合發展,打造城市新型旅游目的地
景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景區的靈魂?!白屝幕丶摇狈沁z體驗官尋根之旅活動,與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學校、各類培訓機構合作,加快文旅教融合,打造旅游網紅景區和研學旅游目的地。傳習館為研學團隊提供免費開放、講解服務和活態展示傳習服務。
為發揮文化場館的聚集效應,拉動夜間經濟,渭南市非遺展示傳習館開展錯時延時服務,周二至周五上午8:00開館,晚上20:00閉館(原上午8:00開館,下午18:00閉館),周末與節假日正常開放,全年免費開放時長近4000小時,打造新型文化旅游目的地,服務地方經濟發展。非遺展示傳習館已與70余家高校和研學機構合作開展研學活動,通過體驗交流和非遺技藝活態傳承,使青少年走出校園拓寬視野,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渭南市非遺展示傳習館每年接待學生研學旅行團100余批次,大學生社會實踐參訪團30余批次,參訪學生數量平均每年增長18.3%。
(四)開展交流體驗,讓非遺展陳有聲有色
渭南市非遺展示傳習館除了向廣大群眾提供免費參觀靜態的非遺陳列展品和講解服務外,還邀請非遺傳承人走進場館,在傳習館非遺小劇場近距離為參訪者和體驗官進行活態互動的現場技藝展演,展演動靜結合,聲色相宜?!白屝幕丶摇狈沁z體驗官尋根之旅活動開展以來,傳習館對館內展區進行了升級改造,新增了面花、陶藝、剪紙、草編、皮影演出等活態展示展演區,邀請了當地面花制作、皮影雕刻、草編技藝、陶藝制作等手工技藝傳承人,進行技藝展示和傳徒授藝。同時,傳習館開展了“故事渭南”文化沙龍活動,邀請華陰老腔、華縣皮影戲、華山戲法、合陽提線木偶等非遺項目傳承人為群眾進行現場表演,為非遺傳承人和廣大群眾搭建了交流展示的平臺,活動還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融入其中,真正讓非遺“活”起來,充分體現了“見人見物見生活”的非遺保護傳承理念?;邮秸寡菡故镜幕顟B傳承體驗,讓廣大群眾沉浸其中,近距離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和價值,讓百姓在有限空間里切身體驗渭南非遺的博大精深和獨特文化魅力。
三、主要成效
(一)非遺展示傳習館已成為宣傳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
渭南市非遺展示傳習館每年開展“讓心回家”非遺體驗官尋根之旅活動和以“尋根,懷古;品鑒,弘揚”為主題的“故事渭南”系列文化沙龍活動,吸引線上線下關注數十萬人次。渭南市非遺展示傳習館先后被中國僑聯授予“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被省文旅廳、省教育廳命名為“第一批陜西省中小學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社會實踐基地”,被渭南市委宣傳部授予“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成為渭南市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好聲音的重要陣地和窗口。
(二)受眾群快速增長,對外影響力不斷提升
渭南市非遺展示傳習館舉辦的兩期“讓心回家”非遺體驗官尋根之旅活動,讓廣大群眾近距離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內涵和價值,增強了文化認同感和民族凝聚力。尤其第二期“讓心回家”非遺體驗官尋根之旅活動,通過繪畫大賽對接校內外機構組織學生進館參觀寫生,所有到館青少年有家長陪同,受眾群進一步擴大,各校內外機構又在自己的宣傳平臺推介此次活動,受眾群再擴大,在評審階段的網絡投票環節,吸引了11萬次點擊投票、32.7萬次訪問瀏覽,極大提升了非遺保護工作的參與度和影響力。
2022年4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化聊吧——非遺有約》欄目通過“讓心回家”非遺體驗官尋根之旅活動的網上宣傳,了解到渭南市非遺展示傳習館和渭南眾多的非遺項目,于是邀請非遺館工作人員做客欄目,錄制了國家級非遺項目“倉頡造字傳說”和省級非遺項目“華山劈山救母傳說”推介音頻,讓更多人了解渭南這片土地上的非遺故事,使非遺蘊含的價值得到廣泛傳播。
(三)成為文旅教融合的重要研學旅游目的地
非遺展示傳習館通過“讓心回家”非遺體驗官尋根之旅活動,現已與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西安美術學院等60余所高校建立了長期研學旅游基地計劃,先后被長安大學、渭南師范學院、三峽大學等6所高校授予“教育基地”?;顒舆^程中收到不同職業、不同年齡段、不同城市的參與者的意見和建議,為場館的服務提升提供了依據。2021年,渭南市非遺展示傳習館完成了館內展區的提升改造,補充展品56件,增添了農耕文化展區,下沉五個縣(市、區)深入鎮點村落調研征集展品133件,使得展館年年有更新,處處有亮點。
渭南市非遺展示傳習館現已成為文化旅游景區和旅游目的地,開展錯時延時服務,更好地服務廣大市民。館內經常組織非遺活態展示演出活動,群眾在館內欣賞一場場非遺盛宴,豐富了市民夜間文化生活,加快了文旅融合進程,拉動了城市經濟發展。
(四)豐富了公共文化服務供給
渭南市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重心下移、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原則,渭南市非遺展示傳習館不斷完善資源配置,創新服務形式,通過舉辦“讓心回家”非遺體驗官尋根之旅活動,使得場館由過去只提供陳列式、單一講解的免費開放服務,提升到跨界式組織提供展覽、數字化體驗、互動式活態傳習展示展演、免費參觀引導、免費書籍閱覽休閑五大項服務。非遺展示傳習館還將繼續為參訪團體設計定制化服務,滿足各類參訪團的文化服務需求,不斷豐富渭南市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推動全市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
四、創新啟示
(一)堅守初心,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
我們要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組織策劃活動要精準對接群眾需求。非遺體驗官尋根之旅活動便利了廣大群眾參觀學習,不斷滿足群眾更高的服務需求,實現了服務真正對接群眾需求,得到群眾的參與和認可。
(二)不斷創新服務方式
非遺保護傳承工作要與公共文化服務相結合,深入融合發展,使“靜態”的非遺展品變成“活態”的藝術感染力,使非遺真正融入群眾生活,得到群眾的認可和喜愛,使群眾樂于參與其中。
(三)注重利用新媒體傳播,提升社會影響力
新時代,新技術、新媒體快速發展,傳播也由過去單向傳播轉變為全民傳播?!白屝幕丶摇狈沁z體驗官尋根之旅活動,利用微信、抖音、快手等網絡新媒體進行全方位、立體式推介宣傳,同時使每位體驗官都成為免費自媒體宣傳員,取得了良好的宣傳效果,提升了社會影響力。
(渭南市文化藝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