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有效破解產學研創新發展視角下資源配置不均衡、新質人才供需失衡困境,以軌道交通產業學院為例,探析產學研創新發展視角下新質產業學院的實施路徑,創新新質產業學院運行模式,打造了融專業一流的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專業共建、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功能為一體的示范性人才培養實體,形成產教融合新生態、新典范。
關鍵詞:產學研 創新發展 新質產業學院 運行模式
1 研究背景
1.1 產學研創新發展深入融合發展背景
在全球化和科技迅速發展的背景下,產學研深度融合已成為推動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加速推進,世界各國紛紛加強產學研合作,以搶占科技制高點和產業話語權。同時,隨著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深入推進,我國對于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進程的需求也日益迫切。
中共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產學研深度融合成為新發展階段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新要求。“十四五”規劃指出“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產學研深度融合是構建產學研深度融合技術創新體系的重要實踐,也是科技創新在產學研方面的深刻體現。黨的二十大報告將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統籌安排,明確了產學研融合在新時代的科學內涵和使命任務。
1.2 新質生產力視域下產業學院發展背景
2023年9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指出,“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2023年12月11日—12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涵蓋新質技能人才、新質科學技術和新質產業資料,新質生產力的提出助力“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教育鏈”四鏈互融實現進一步的躍升。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前提亟須一批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大國工匠和能工巧匠。然而職業教育肩負著為新質生產力培養“新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重任,產業學院作為新質生產力視域下職業教育的重要載體,因此高職院校亟需構建產學研創新發展視角下產業學院新模式,以打造新質產業學院實現職業教育與新質生產力的聯動發展,構建新質技能人才對接新質產業需求發展新格局,努力提升高質量新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適應性。
1.3 產學研視角下產業學院存在問題表征
1.3.1 產業學院創新資源配置效率低
目前產業學院存在資源分配不均、使用效率低下等問題,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高效配置創新資源,實現產學研合作的最大效益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1.3.2 產業學院科技創新薄弱
當前產業學院在科技創新方面力量薄弱,單純追求成熟技術,未轉向關注技術研發和創新,創新驅動發展能力薄弱。
1.3.3 產業學院運行模式滯后
傳統的產學研合作模式已經難以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趨勢下的產業需求,在人才培養、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方面的運行模式亟需革新。
1.3.4 產業學院供需協同失衡
新質生產力的提出加劇了產業學院新質人才的培養速度和培養質量,隨著產業不斷升級和躍遷,目前人才供給與產業需求失衡現象嚴重,無法實現產業鏈-創新鏈-教育鏈-人才鏈有效融通。
2 產學研創新發展視角下新質產業學院國內外研究現狀
近年來,國內學者對產學研合作的研究逐漸深入,涉及合作模式、合作機制、政策環境等多個方面。一方面,學者們通過案例分析和實證研究,探討了產學研合作的有效模式和路徑;另一方面,他們也針對合作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挑戰,提出了相應的策略和建議。在政策支持方面,我國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鼓勵和支持產學研合作,如《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等[1]。這些政策為產學研合作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和資金支持。一些西方學者也開始關注并研究中國的職業教育,研究側重于產學研融合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在合作模式方面,國外學者提出了多種產學研合作模式,如產學研聯合體、產學研戰略聯盟等。在合作機制方面,他們注重建立有效的利益分配機制和風險共擔機制,確保合作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在政策環境方面,國外政府也通過制定法律法規、提供稅收優惠等措施來鼓勵和支持產學研合作。此外,國外高校和科研機構也積極參與產學研合作,與企業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共同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2-4]。
自新質生產力的概念提出,截至目前國內外學者在新質生產力視角下職業教育的相關研究正處于起步階段,國內學者牛同訓[5]以新質生產力背景下職業教育何為視角出發,圍繞培養理念、培養目標、培養體系等方面提出了新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新范式;李云飛等[6]以農業高職院校為研究對象,聚焦人才培養、產教融合、科教融匯、社會服務、國際合作五個層面提出了高職院校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內在邏輯和推進路向;林夕寶等[7]探析了高職院校助力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面臨著宏觀層面和微觀層面的現實性挑戰,探究了高職院校助力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的改革路徑。
通過梳理國內外相關研究動態,目前關于產學研創新發展視角下新質產業學院的研究略顯薄弱,本文以軌道交通產業學院為研究載體,通過研究產學研創新視角下新質產業學院運行模式,助推新質技術技能人才高標準培養,有效實現新質技術人才、新質科學技術和新質產業的供需平衡。
3 產學研創新發展視角下產業學院實施路徑案例
以軌道交通產業學院為例,學院與神州高鐵深度合作,精準對接產業需求,共建綜合型、復合型、創新型軌道交通產業學院。建立軌道交通產業學院對話機制,構建產業學院“產學四同”實施路徑,形成“一院-兩體-三鏈通”產教融合運行模式,有效打破校企合作和產教融合過程中存在的壁壘。
3.1 制度引領,建立軌道交通產業學院對話機制
3.1.1 頂層設計建立科學高效的決策機制
學院與神州高鐵成立軌道交通產業學院工作機構,設置院長、副院長、產業學院辦公室和項目組,明確各機構人員的責、權、利。產業學院加強頂層設計,召開產業學院院長辦公會,制定了產業學院的發展目標和發展規劃。
3.1.2 校企統籌制定管理運行機制
學院和神州高鐵共同簽署《合作辦學協議書》,制定了《軌道交通產業學院辦學章程》和《軌道交通產業學院議事規則》,定期召開校企合作交流會,實現了軌道交通產業學院管理的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
3.2 雙向賦能,構建產業學院“產學協同”實施路徑
3.2.1 校企協同開展專業建設
企業分層深度參與學校專業建設,學校層面由企業工程師擔任學院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專業群層面高級工程師擔任專業建設委員會副主任。校企雙方共同修訂崗位標準、人才培養標準、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和實踐教學標準,增強了專業的適應性。
3.2.2 校企協同搭建產學平臺
軌道交通產業學院對接產教融合需求,強化產學研用體系化設計,共建產學研融合生產性實訓基地,企業積極向學院投入教學設備;產業學院聯合打造自治區級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典型生產實踐項目;校企共建軌道交通“雙師型”教師培養培訓基地和教師企業實踐基地,產學平臺的搭建有效增加了師生實習實訓機會。
3.2.3 校企協同研發科技成果
學院與產業緊密結合,共同推動技術研發與科教融匯,聯合編寫《鐵路專用線(專用鐵路)內燃機車駕駛員技能規范》團體標準,協同開發軟件著作權,校企共同開展科學研究,協同申報“MR(混合現實)技術在實訓教學中的應用研究”“線上+線下虛實結合的《城市軌道交通車輛》精品教學資源開發與應用”等科研課題,通過校企協同研發科研成果,提高了軌道交通產業學院創新驅動能力。
3.2.4 校企協同實施師資互聘
軌道交通產業學院聚焦師資隊伍新形態,實施校企雙方互聘互派。學院聘任神州高鐵客座教授,選聘企業進入學院高水平兼職教師人才庫;神州高鐵選派職工面向專業群教師開展專題講座,開展“工程師進校園”特色活動;企業委托學院教師面向天津地鐵供電班、天津地鐵運營班等開展安全管理培訓。通過實施校企雙方互聘,呈現應用型軌道交通人才培養師資隊伍新形態。
3.3 供需協同,形成“一院-兩體-三鏈通”產教融合運行模式
以軌道交通產業學院為載體,整合師資、教材、設備、技術、場地等關鍵要素,聚焦人才培養供給側和軌道交通產業需求側在結構、質量、水平上不能完全適應的問題,學院牽頭成立自治區級現代綜合交通產教融合共同體,政校企行四方合作組建市域產教聯合體。產業學院共建軌道交通車輛檢修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考核站點,神州高鐵面向學院學生推薦中車長春軌道車輛有限公司、北京新聯鐵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南京拓控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神州高鐵軌道運維技術(北京)有限公司等實習就業崗位,在創新驅動發展視域下實現了人才鏈-產業鏈-教育鏈互通互融,完成了供給-需求-供給的閉環反饋,形成了“一院-兩體-三鏈通”的產業學院運行模式。
4 產學研創新發展視角下新質產業學院運行模式探析
結合目前產業學院發展現狀,依托軌道交通產業學院運行實效,為有效促進創新發展視角下產學研深度融合,構建新型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新格局,提供新質產業學院運行范式,提出產學研創新發展視角下新質產業學院運行模式。
其一,構建“四培共育”產學育人新模式,打造新質產業學院典型范式。傳統的普適化培養模式已不適用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培養,為達到人崗相適,人盡其才,需要全方位落實新質人才需求下的培養目標、培養標準、培養體系、培養方式,產學相輔相成共同強化對專業人才創新精神、數智能力、遷移能力等綜合素養的培養。
其二,創新“數智四融”產學協同新資源,賦能產業升級。為促進職業院校對接的產業升級轉型,在教學資源方面應由傳統的三教改革向數智教學轉變,新質生產力視域下亟須創新產學協同育人資源,融數智元素重構教學內容,融數智理念共建教學資源,融數智技術建立技能平臺,融數智目標提升師資結構。
其三,搭建“一院-兩體-三平臺”產學融合新載體,實現四鏈融通。從新質生產力視角出發,產學融合要將學校和企業間的科研、技術、人才等創新資源融為一體,進而產生實際效益。加強新型產業學院實體建設,依托實體化運作的產教融合共同體和市域產教聯合體,創建新質人才培養平臺、技術服務平臺、科技創新平臺,實現新質生產力需求背景下“產業鏈-人才鏈-創新鏈-教育鏈”四鏈互通互融。通過構建新模式、創建新資源、搭建新載體,蹚出產學研創新視角下新質產業學院的發展路徑。
5 結語
本文基于產學研創新發展視角,以新質產業學院為研究載體,以軌道交通產業學院實際案例為依托,構建了產學研創新發展視角下新質產業學院運行模式,提出新范式,創新新資源,搭建新載體,為實現新型產業發展趨勢下的產學供需平衡提供了可操作、可推廣的現實依據,增強了新質生產力條件下人才供給的適應性。
基金項目:2024 年中華職業教育社立項課題(課題編號 ZJS2024YB14)。
參考文獻:
[1]王利強.人才入企業科技興產業[N].山西日報,2024-04-30(006).
[2]梁喜,杜嘉倩.產學研協同創新下人才培養研究綜述[J].合作經濟與科技,2024(14):82-84.DOI:10.13665/j.cnki.hzjjykj.2024.14.016.
[3]翟萬江,李長萍.促進產學研融合創新賦能經濟高質量發展[J].中國科技產業,2024(04):20.DOI:10.16277/j.cnki.cn11-2502/n.2024.04.008.
[4]李小聰,李作凱.國企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謀發展的探索與思考[J].現代國企研究,2024(03):114-117.
[5]牛同訓.新質生產力:職業教育何為[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4(15):3-12+46.
[6]李云飛,張政利.農業高職院校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內在邏輯和推進路向[J].教育與職業,2024(11):22-30.
[7]林夕寶,余景波,宋燕.高職院校助力新質生產力高質量發展探究[J].職業技術教育,2024,45(09):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