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邀名師馮淑娟,北京市特級教師、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校園文學委員會理事、研究生導師。有《作文的“大米”》《走在追夢的路上》《滿分作文就四步》等著述多部。
借景抒情,是通過描繪自然景色或特定環境來表達作者情感或思想的方法。寫作中精心挑選并描繪特定場景,可以將其與自己的情感緊密聯系起來,不動聲色間觸動他人心弦。《青年文摘》中有很多借景抒情的文章,非常適合學生閱讀并仿寫。
路過一個菜攤時,天色有些暗,內心有些許忐忑,便想著往回走。霎時,烏云聚攏,天變得暗極了。緊接著,風帶著呼嘯的聲音由遠及近。還沒等我反應過來,雨便來了。在馬路中央的我被這雨無情地擊打著,沖刷著。隨之,世界只剩雨聲與我,一種強烈的孤獨感襲來。
不知去往何處,就怔怔站在那里,感受著雨中世界。天空此刻黑暗無比,耳旁既喧囂又安靜。雨聲掩蓋住天地萬物,卻掩不住我的孤單。或者說,正是這雨聲壯大了我的孤獨。這時,雨中又傳來另一種聲音。遠處出現一把小紅傘,從菜攤處向我趕來。不多時,那把紅傘在我的頭頂上方出現。老板娘和藹地笑著,溫柔說道:“這把傘,你先用。”當我望向她手中的另外一把紅傘,有一股暖流漫上我的心頭,孤獨感隨即釋然。我正要道聲謝,她早已轉身,冒著大雨走向遠方。
一場雨,讓我遇到了善良,未來,我也會多帶一把傘,為那些需要的人們撐起一片無雨的天空。(陳經綸中學初三(1)班 杜曉晨)
點評:本期《一起躲過雨的情誼》觸發小作者的生活經歷,記錄成文,便有了“雨中w+eeJw2dBXyp0pLL/uJFEg==”的故事,突出了善良的主題。
父親有一個小院,種滿各種花草樹木。在一片又高又大的楊柳中,一棵低矮的石榴樹顯得格格不入。或許是出于對它的憐惜,又或許是對深秋果實的期待,我對它呵護有加,始終希望它像其他楊柳一樣長得又高又大。清晨澆水松土,正午修剪樹枝,傍晚施肥除草……石榴樹就這樣漸漸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
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我獨自坐在書桌前,眼里看的是面前的作業,心里卻在想那棵石榴樹。它會被風吹倒嗎?它還能長大嗎?終于熬到第二天天晴,我飛奔向小院,滿眼盡是一片狼藉景象:四周的楊柳被風吹散吹折,反而是那棵石榴樹因為低矮,奇跡般地躲過了風雨。盡管石榴花有些凌亂,但它的主干仍然不屈地堅挺著,在一片東倒西歪的楊柳中獨有一番風度。
無論樹木還是人,生來就有高大低矮之分,不必羨慕別人的高度,而是珍視自己的獨特性,只要勇敢面對挑戰,總能發揮自己生命的獨特價值,綻放出自己的光彩!(陳經綸中學初三(1)班 郭永鑫)
點評:作者閱讀《活著的生命大都柔和》后,以低矮的石榴樹為描寫對象,采用對比的寫法,突出石榴樹的精神品質。
初夏的一天,我靜靜地坐在后院的泥土地上。綠油油的草坪上,一株株小草靜靜生長著,低矮而柔軟。一陣微風拂過我的面龐,其中雜糅了泥土和青草的香氣,給人以無限的溫暖與放松。
小時候最美好的記憶便與這草坪有關,夏日躺在上面,聽昆蟲鳴叫,生趣盎然。但這僅限于夏日水草豐美之時——那是我童年時的想法。每當冬日來臨,小草干枯,地上便僅剩下散落的枯枝與殘葉。今年,寒風呼嘯的冬天馬上又要到了,雪花將伴著風舞蹈,跳進這片草坪,堆積出一片白茫茫大地。而此時,我手中正捧著一本書,一句“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跳入眼前,原來小草的生命力竟如此頑強,烈火都不能把它燒盡。原來,小草并未離去,只是在大地的懷抱里沉睡,待來年雪水融化,這些種子將被喚醒,新綠會再次覆蓋在大地之上。閉上眼,我似乎從冬天里逃離出來,站在春天的原野上,聆聽種子破殼而出的吟唱;又似乎走到了夏天,躺在草地上,聆聽蟲鳴。猛然間,我發現只要心中有草,生活就是一片“綠洲”。(陳經綸中學初三(2)班 徐國軒)
點評:文章借用三毛《小草》的題目,采用想象和寫實結合的方法,借小草感悟人生道理,角度新奇,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