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心理健康是高校學生工作的關注重點,復學學生的心理問題更需要重點關注。本文以心理問題學生復學后因人際關系引發的心理危機為例,對學生情況進行分析,提出相應的解決思路和舉措,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存在的問題、重拾信心做好職業規劃,指導學生最終順利就業。最后對該類問題進行總結和反思,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輔導員工作提供思路。
關鍵詞:心理健康;復學;心理危機;職業規劃
引言
近年來,高校大學生因人際關系、學業壓力、原生家庭、情感問題和身體健康等多方面因素滋生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1],若無法及時自我調整或積極就醫,則會嚴重影響心理健康,更為嚴重的會出現心理疾病,導致休學、退學等情況。一項研究調查分析表明[2-3],大學生休學的最主要原因是心理和身體健康問題,心理健康問題影響因素頗多且易反復,家校聯系就更為困難。輔導員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軍和主心骨,肩負著重要職責和任務[4]。本文以一名復學后因人際關系引發的心理危機為例,針對性地分析此類心理危機產生的原因,通過積極干預和處理后幫助學生正常生活和工作,并進行總結和反思,為今后工作提供思路和解決方案。
一、案例概述
欣欣,女,北方人,原是2017級理學專業本科生,家中有一個在上小學三年級的弟弟,父母經營的便利店為家庭主要經濟來源。因父母重心和時間都放弟弟和主要維持生計的便利店上,該生自幼便在奶奶家生活,由奶奶撫養長大,雖居住距離較近,但和父母溝通較少且關系較為疏遠。但作為北方人的她性格比較外向且大大咧咧,跟原宿舍的同學相處較好,成績也尚可,平靜的大學生活在剛步入大三后就發生了變化。大三剛開學不久,該生就不小心踩空從床上摔了下來導致腿部骨折,后父母將其帶回家附近的醫院進行住院治療。在住院過程中該生也經常獨自一人在病房,少有人進行溝通和交流,漸漸地就出現了心理焦慮和抑郁等情緒。因腿部治療需要時間,該生出現心理相關問題后也不愿返校學習,該生就申請了休學。
休學一年后,復學到了2018級理學專業。復學后該生性格就變得孤僻內向、沉默寡言,從不與新室友溝通甚至害怕交流,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就跟室友發生了矛盾出現了爭吵。她向新輔導員求助,表示室友都孤立她甚至在背后閑言碎語討論她,但室友們都矢口否認表示從未在背后議論過她,該生不得不申請更換宿舍。新輔導員與該生父母溝通,父母表示不相信自己女兒可能存在心理問題更不可能存在幻聽現象。新輔導員一邊保持著與父母溝通一邊協調其他宿舍同學,后幫該生申請調到同鄉同學一個宿舍。更換宿舍后,在新輔導員和新室友的幫助下,該生與同鄉室友相處得比較融洽,每天一同上課、一同吃飯,也慢慢在適應彼此。但好景不長,到學期末快要期末考試時,該生與同鄉室友溝通誤解發生口角并賭氣斷絕來往。時隔兩天,該生又感覺室友在背后討論并辱罵自己,加上期末考試面臨的學業壓力,一瞬間爆發又與同鄉室友大吵了一架,甚至揚言要動手。一直吵架到新輔導員辦公室,該生當場又出現了室友在嘲笑自己辱罵自己的感覺,兩人甚至大打出手,互相揪著頭發不放,在輔導員的極力勸阻下,兩人才松手。出于對兩位學生的人身和心理安全考慮,新輔導員第一時間聯系雙方父母說明情況,家校聯系,力爭合力幫助欣欣走出當前困境。
二、案例分析
因該生家庭距離較遠,父母無法第一時間來到學校,新輔導員不放心該生,并第一時間帶該生前往醫院進行心理咨詢。不放心晚上欣欣一個人住臨時宿舍以及為了更加了解該生的具體情況,新輔導員搬到宿舍與其同住。進行心理咨詢后以及在每晚的溝通交流的過程中,不論是從咨詢結果、談話內容還是說話方式均能感受到該生心理上的脆弱和孤僻。學生的心理問題與原生家庭和成長環境以及所經歷的事情帶來的情感缺失具有極大的關系,在咨詢心理老師和請示學院領導后,對欣欣做出以下判斷:
(一)原生家庭問題
欣欣的父母重男輕女,在弟弟沒有出生時,因欣欣是女生故一直放養在奶奶家,成為父母就在身邊的“留守兒童”,有什么事都只能跟奶奶說。上大學后來到南方上學,奶奶耳背也無法電話溝通,親人的陪伴和聯系越來越少。在該生從宿舍床上摔倒骨折回家休養,也只有奶奶陪伴和聊天,父母的重心一直都在小賣部和弟弟身上,哪怕該生腿腳不便父母也沒多些陪伴和在意。反而在家里時間待久了,父母會時不時地責備該生因骨折而家里開銷增加,且因休學晚一年畢業家庭負擔更重,一直催促該生盡快復學返校。久而久之,該生便更少向他人進行傾訴,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也更加艱難。
(二)身體健康問題
該生自床上摔下后腿部骨折,住院治療了一段時間后,自我感覺身體各方面都大不如前。雖然住院期間各項檢查都做過,除了有點低血鈉其他的指標都非常正常。但在休學期間的一年里,經常胡思亂想,感覺自己的身體很虛弱,且自己有意控制飲食但仍在發胖,對自己的身體健康陷入懷疑。
(三)學業困難問題
該生復學后,教學計劃大幅調整,兩個年級有近10門課程或學分要求不同,需要同時申請抵免和補修。復學回到大三年級正是專業課集中學習的關鍵時期,加上一年休學在家沒有上課,學習能力降低,復學后無法集中精力聽講。該學生一上藥物化學、藥劑學、藥物分析、藥理學等高學分專業課程就感覺頭暈目眩想逃離課堂,哪怕是課堂小測都焦慮到哆嗦。到期末考試月就感覺這種頭暈現象就越來越嚴重,經常有逃課甚至曠考的想法但是不敢與任何人說起,更不敢跟父母說明在校的學習情況。
(四)人際交往問題
該生原本性格比較開朗外向,在大一、大二時還積極加入學生社團以及積極參加各種活動。但在休學的一年中,面對家庭環境和身體健康問題,該生就開始把自己孤立起來,拒絕和父母溝通,也從不出門找朋友傾訴,甚至想盡快逃離身邊的一切人和事。復學后,分配到陌生的班級和專業混住的宿舍,該生變得越來越孤僻,從不與室友說話,甚至覺得別人所有的談論都跟嫌棄自己有關,甚至經常能“聽”到別人在背后議論自己。
三、解決思路與舉措
(一)以陪伴撫慰創傷,建立信任關系
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較多與原生家庭有關系,缺乏親人的支持和關愛,內心極度渴望得到他人的關心和關愛[5-6]。該生自骨折休學后在家經常獨處,父母顧及不到、弟弟年紀尚幼、奶奶年事已高等原因讓她經常覺得自己是塊孤獨的絆腳石,與人溝通交流和有人陪伴對她來說是一種“奢求”。本案例中該生與室友們爭吵甚至差點大打出手的主要原因就是人際交往障礙出現的孤僻心理,讓她極度需要溝通和陪伴,但是長期的孤僻讓她心理有了創傷,不敢與他人溝通也不相信他人[7]。因此,在了解相關情況后,輔導員除了她在校期間晚上陪住外,她寒假回家后還經常與她線上交流,給予關心關懷。同時,第一時間聯系其父母,讓其父母每天電話與她多溝通了解,寒假返家后也多帶她出去走動,給予溫暖支持。此外,輔導員也找到了該班性格開朗的班長,寒假前每天去她宿舍陪她學習聊天,答疑解惑,有時間也陪她出去散心跑步。
經過多方配合、支持和陪伴,該生第二學期漸漸地又開始融入和適應了大學生活,并且出現不良情緒也會第一時間向輔導員反饋。
(二)以共情傳遞溫暖,打破孤僻心墻
輔導員陪伴過程中了解到該生的所有情況后,為在短時間內產生良好效果,輔導員采取“共情”的咨詢方式[8],通過講述自己高中時的經歷,同樣因升學環境問題出現過人際交往障礙的情況。共情過程中,讓該生在情感上產生認同,消除人際交往障礙的自卑心理;在興趣上萌生好奇,讓她有去了解別人的經歷的新鮮感;在認知上提升境界,讓她了解人與人交往過程可能會存在孤僻壁壘,人生在不同時期總會經歷一些挫折[9-10]。在聽完輔導員的經歷后,該生與室友沖突的情緒也慢慢平復。同時,在溝通過程中輔導員也會讓該生去暢想自己畢業后的生活以及以后穩定的工作模式和工作環境,讓她明白以后也會有跟自己相處很好的朋友。之后,輔導員利用就業指導課程幫助該生分析了畢業后的就業方向和工作崗位,進行了職業生涯規劃。在大四上學期,動員該生就積極主動申請外宿實習,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重燃生活的希望。
(三)以聯動實現共筑,合力攻破難關
該生復學后新輔導員第一時間協助了該生換宿舍、申請學分抵免、課程補修和心理問題就醫等工作。與教務和多個教研室溝通解決該生課程問題,爭取在大三期間將絕大部分課程修完,跟上同屆同學的步伐,能在大四期間專心實習和做畢業設計;同時,召開班會和班委會,提醒班上同學要多幫助和關心新轉入的同學,安排成績優異的同學幫助其進行課程輔導,答疑解惑;聯系該生父母反饋該生在校情況和心理問題,讓其父母認識到心理問題的重要性,同時也與身體健康相關聯,建議父母盡快帶該生前往專科醫院就醫,多陪伴多溝通,多鼓勵多肯定;聯系學校心理咨詢中心,幫該生預約每周一次進行心理咨詢,進行心理疏導;該生想畢業后直接就業,輔導員通過聯合學院的就業服務中心,挖掘就業信息,鼓勵其勇于面試。通過多方聯動配合下,該生大三和大四上學期完成所有的課程,順利加入實驗室進行畢業設計并順利通過了畢業答辯。最后,該生被家鄉的一家企業錄用,實現了畢業后“靠自己養自己”小夢想,且正視了自己的心理問題,邊工作邊積極就醫。
四、經驗啟示
(一)善用共情,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自我認知
受學業、家庭、身體等多方面影響,學生的心里很容易變得脆弱、會對自己各方面進行懷疑、喪失信心、出現人際交往障礙等[11]。作為輔導員和教育工作者,應當培育學生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自我認知,讓學生找到自我,找到自己合適的溝通交流方法,幫助他們從“自我懷疑”“自我嫌棄”“自我失望”的過程中擺脫出來,點燃生活的希望,向著陽光的方向去奔跑。
(二)多方聯動,幫助學生建立完備的人際網絡
當學生出現人際交往障礙時,他們不僅僅是跟同學們無法溝通,而是身邊所有的人包括最親的人,他們都是害怕甚至拒絕溝通的。本案例中的學生是多方面溝通障礙誘發的,應當加強與家長的聯系和交流,加強各部門的互助和互動,提升班級凝聚力和充分發揮優秀學生的“傳幫帶”作用,多方聯動,幫助問題學生更好更快地解決難題。在“授人以魚”的同時,實現“授人以漁”的關系網絡。
(三)以愛為營,啟發學生規劃希望的職業生涯
學生遇到各種問題時,他們第一時間是想要身邊的人的幫助和關愛的。在幫助他們建立關系網的時候,也打造了一個愛的陣營,能夠助他們在遇到挫折時看到希望,讓他們感受到身邊有一群人的陪伴和支持,鼓勵其樹立人生目標,規劃人生道路。
結語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在此階段是處于持續且逐步的發展過程中,也是逐步邁向成熟的關鍵時期,健康的心理狀態是學生處理好學業、家庭、情感、就業等多種關系的重要基礎和保障。作為高校輔導員、作為學生成長成才的引路人,應當精確掌握學生的心理動態和發展情況,及時處理學生心理危機,敏銳地分析相關因素,以愛為營,幫助學生成熟心智、順利畢業、精準就業。
參考文獻:
[1]張也,李欣,侯健俁.高校學生工作者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淺析[J].衛生職業教育,2018,36(10):14-15.
[2]宋萍,鄭嬌,陳靚,等.與心理健康問題相關的休學復學鑒定分析[J].中國法醫學雜志,2022,37(04):404-406.
[3]李振陽,劉江亭,李慧芬. 山東某高校近7 年學生休學狀況調查分析[J].衛生職業教育,2017, 35(03): 119-120.
[4]王旭,馬昭文.高校輔導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及角色定位探析[J].大學,2022,(01):62-65.
[5]張明顏.高校輔導員心理育人案例分析與實踐研究[J].公關世界,2022,(24):73-75.
[6]劉傲然.關注學生心理健康助力啟航人生征程--高校輔導員工作案例分析[J].科幻畫報,2021,(11):173-174.
[7]吳昊. 撥開孤立迷霧,合力育人成長——因宿舍人際關系引發的心理危機案例分析[J]. 社會科學前沿,2022,11(02):561-565.
[8]呂曉婷.善用“共情”——非正常畢業生的心理危機個案分析與干預[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9,18(14):279-280.
[9]唐興,張松林.論高校輔導員共情能力的培養[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0,2(04):80-83.
[10]王永永.家庭教育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3(13):115-116.
[11]陸鐘霖.加強和學生家長的聯系是促進學生工作的重要方法[J].無錫南洋職業技術學院論叢,2004(3):87-89.
(作者單位:廣州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
(責任編輯: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