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勞動教育是“五育并舉”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新時代青年的必由之路。當前高職院校的勞動教育存在認知偏差、開展片面和保障缺失等問題。本文基于“三全育人”視域,探究高職院校勞動教育成效提升的相關路徑,以期為新時代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三全育人”;高職院校;勞動教育
引言
2020年,隨著《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和《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相繼出臺,勞動教育在我國新時代教育體系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加強大學生勞動教育,有助于培養高職院校學生積極的勞動心態、熟練的勞動技能以及全面的勞動素養。“三全育人”作為高校實施立德樹人根本目標的理念指導,能為勞動教育提供思想引領,而勞動教育能使“三全育人”的成效落實落地。
一、“三全育人”重要內涵及在勞動教育中的運用
“三全育人”是指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旨在通過全體教職工以及各級社會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始終將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貫穿教學和學生成長,讓育人理念入腦入心。“三全育人”對新時代高職院校高質高效開展育人工作,構建育人格局、拓寬育人路徑、優化育人模式、深厚育人底蘊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全員育人強調育人主體的廣泛性,人人皆有育人責任,要求高職院校積極發動全體教職工身體力行,營造“愛勞動、會勞動、懂勞動”的良好氛圍,提高學生勞動積極性;全過程育人強調育人階段的貫通性,在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根據不同學段的教育內容和課程特點,為學生量身定制勞動教育方案;全方位育人強調育人資源的融通性,要求高職院校能多維度開展勞動教育活動,將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創新創業教育、專業技能教育、校園文化塑造等方面共融共通,培育新時代高技能勞動人才。
二、“三全育人”視域下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的現實困境
(一)對勞動教育的認知存在偏差
高職院校在開展勞動教育過程中,雖已加大對課程建設的重視,但仍存在認知層面偏差。時代的飛速發展和生產力的改革升級,讓社會整體缺少對于勞動精神的宣傳引導,勞動精神的新時代意義尚未被完全挖掘[1]。在家庭教育層面,高職院校學生作為備受寵愛的“00”后,良好的家庭條件和“惟有讀書高”的觀點使學生缺乏勞動技能的鍛煉。在課程建設方面,一些高職院校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里尚未囊括勞動教育的育人目標,對于勞育課程的教學任務也僅由勞育課老師授課完成,存在教育主體單一、教育流于形式的問題[2]。
(二)勞動教育的實施開展較為片面
部分高職院校對于勞動教育的授課范圍未有清晰界定,缺乏完整的育人體系和課程標準,且經常把勞育和美育、體育混為一談,導致勞動教育的開展較為被動[3]。部分高職院校將勞動教育的理論部分和實踐鍛煉分置于不同學期,導致勞育知識無法及時落地實踐。在考核勞育成果時,僅僅關注學生的出勤率和勞動時長,而忽視了學生的勞育感悟和勞育成果的創造性轉化,從而影響勞動教育的實施成效。
(三)勞動教育的保障體系尚不完善
勞動教育的順利開展離不開高校給予的資源支持。在資源分配上,有限的勞動教育經費、不足的勞育實踐場所和師資配備制約了勞動教育的發展。在制度管理上,勞動教育的開課學院通常為學工處,缺乏全員育人合力,難以保證育人成效[4]。相比其他專業課程,勞動教育的考評機制存在生搬硬套的現象,未結合勞動教育的學科特色,發展出科學成熟的反饋和保障體系。
三、“三全育人”視域下高職院校勞動教育成效提升路徑研究
在全員全程全方位的育人理念下,需要構筑“四橫三縱五融合”的立體式勞動教育體系,提升高職院校勞育成效。
(一)四橫:建設全員參與,協同育人的勞動教育隊伍
全員育人強調育人主體的廣泛性。要實現勞動教育的全面性,建設“家—校—企—社”協同育人機制勢在必行。
1.樹立良好家風,壘好“夯基石”
家庭教育對學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良好的家庭氛圍熏陶有助于勞動性格的塑造和勞動習慣的培養。家長要做好言傳身教,彰顯“勤于勞動、熱愛勞動、尊重勞動”的優秀品質,樹立愛勞、敬勞的優良家風。同時,要積極配合學校的勞動教育引導,做好家校共育。
2.調動高校力量,做好“主心骨”
新時代高職院校作為培養“技能強國”勞動人才的責任主體,需要積極發揮勞動教育“主心骨”的作用,調動高校多方力量協同育人。一方面,高職院校需要建立專業化、專門化的勞動教育專任教師團隊,切實做好課程體系建設,在授課過程中加強理論指導,提升勞動素養;另一方面,學校的學工處、后勤保障部、校團委等部門需要通力協作,發揮各崗位的育人作用,將勞育實踐和技能培養相結合。通過讓勞動教育走出課堂和書本、走進宿舍和食堂等方式,豐富勞動內涵。
3.聯動企業合作,拓寬“實踐場”
在深化校企合作背景下,企業能夠為學生們搭建合適的實訓場地并提供充分的勞動機會,幫助制定頂崗實習期間專業對口的勞動教育方案,加強學生的勞動技能鍛煉。高職院校也可主動邀請企業里優秀的“技能強手”“最美工作者”等入校宣講奮斗事跡,鼓勵學生向勞動榜樣看齊,激發內生動力,努力成為德技兼修的光榮勞動者。
4.深挖社會資源,豐富“資源庫”
社會作為勞動教育的重要抓手,能為勞動教育提供豐富的內涵創設和靈活的活動開展形式。對此,相關教育主管部門應積極協調,統籌安排,各部門單位各司其職,履行社會職責,多形式、多渠道、多層次、多舉措開展勞動教育活動。高職院校可聯合其他兄弟院校、企事業單位以及社會機構,共建勞育實踐基地。充實行家里手、業內精英、大國工匠等勞動教育人才資源庫,用好勞動教育“活教材”。
(二)三縱:打造全程貫通,有機銜接的勞動教育鏈條
全過程育人強調育人過程的銜接性。在尊重學生成長規律的基礎上,不同的學習階段對應不同的育人目標,通過貫通的教育鏈條有機銜接,實現勞動育人深度遞進。
1.第一階段:以“培根鑄魂”為育人目標,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
此階段主要針對大一新入學的高職學生。牢牢把握該階段新生好奇心強、吸收速度快等特點,激發高職學生對于勞動的強烈認同感,幫助大一新生形成正確的勞動價值觀,為后續年級開展勞育實踐奠定良好基礎。首先,勞動課教師應當創新教育方式,引進行業內勞動模范和技能熟手分享先進勞動事跡,守好勞動教育課堂主陣地;其次,專業課老師應當積極挖掘課程中的勞育元素,通過專業實訓、技能大賽備賽等方式,幫助學生踐行持續專注的工匠精神和勇于進取的勞模精神;最后,班主任和輔導員應當把握新生入學教育、新生軍訓、“學雷鋒月”和五月“勞動月”等重要時間節點,積極開展勞動教育系列活動,引導學生加強對“勞動創造世界、勞動創造歷史、勞動創造人類本身”的認同。其他教育工作者可躬身力行,用愛崗敬業和無私奉獻去感染學生,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樹立正確的勞動觀。
2.第二階段:以“敏學篤行”為育人目標,習得必備的勞動技能
此階段主要針對積極儲備專業知識和進行技能鍛煉的大二學生。大二時期是高職院校專業授課的重要學段,也是勞動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融合的實踐期,對于學生培養職業素養和提升創造性勞動水平有重要作用。首先,勞動課教師應當秉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育原則,在優化課程設計的同時,加強與其他部門的教學聯動,全程跟進學生的勞動情況;其次,專業課教師可利用校內創設良好的專業實操環境和校外的實習實訓資源,讓學生“在學中思,在思中悟,在悟中行”;最后,班主任和輔導員應當做好配合和保障工作,在學生參與專業勞動實踐遭遇挫折的低谷期,及時做好情緒紓解和思想動員,幫助學生以更好的精神面貌迎接勞動技能學習。
3.第三階段:以“矢志報國”為育人目標,培養良好的勞動素養
此階段主要針對大三年級頂崗實習的高職學生。組織學生積極投身勞動實踐,將青年學生的進步發展與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緊密相連。首先,專業課教師應當積極鼓勵和引導學生參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志愿服務勞動;其次,勞動課教師應和校外承訓基地、校企合作單位暢通反饋渠道,及時對頂崗實習期的勞動習慣養成,勞動技能提升和勞動精神鑄就做好指導和糾偏;最后,班主任和輔導員要做好對于“三支一扶”、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等項目的ed8ea032168d7ee932315cada4262220dc866e3544413ea57ca8a836295949c1宣傳和政策解讀,培養學生不畏艱難、頑強拼搏的精神品質。
(三)五融合:深化全方位互動,融合共進的勞動教育內涵
全方位育人強調育人成果的融合性。勞動教育與其他教育板塊的有機互融,能夠實現勞動育人成效遞增。
1.“勞動+思政教育”相融合,把牢勞動教育“方向盤”
對于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高職院校而言,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深度結合勢在必行。思政課教師可在課程的教學大綱中,融入勞動教育相關內容,明確其在思政教育中的定位和推進作用,引導學生認真領悟新時代勞動教育重要論述,深刻理解勞動才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力量[5]。結合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和社會時事熱點,引導學生認識到勞動對于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的重要意義。學校也應積極開展勞動專題思政講座,全面講解勞動的價值意義、勞動法和勞動安全知識。
2.“勞動+評價育人”相融合,開啟提質促優“助推器”
通過客觀的多維度勞動評價,能夠幫助學生明確目前的勞動技能水平和改進方向,有針對性地提升勞動素養。從評價主體上,由勞育課教師的單一評價,轉變為由勞育課教師主評,參考勞育實踐打分以及學生自評相結合的綜合評價。在評價方式上,采用靜態評價與動態評價結合,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并重的評價方法,增強評價的準確度和科學性。從評價要素上,既關注勞育成果的創造性轉化,又關注勞育體驗和收獲成長,更準確地掌握學生的勞動技能水平。在評價指標上,增加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國際勞動等相關內容,順應時勢發展,為新形勢下勞動教育改革提供有力支撐。
3.“勞動+心理健康”相融合,提高健康生活“免疫力”
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屢見不鮮,培養身心健康、均衡發展的大學生尤為重要。將勞動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進行互融,不僅能提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能讓學生們在勞育中實現“勞愈”。通過勞動元素的引入,可以使學生在鍛煉勞動技能、提升職業素養的同時,調整好情緒狀態,以更加飽滿的精神面貌應對學習和生活中的挑戰。另外,開展心理健康相關的勞育活動,如“為校園添彩”專項行動、宿舍內務整理比賽、閑置圖書整理義賣活動等,能幫助學生在勞動中加強人際溝通和交往能力,提升集體榮譽感、歸屬感、成就感和幸福感,在“勞愈”中收獲“愈心”的良好效果。
4.“勞動+創新創業”相融合,激活創新進步的“動力源”
創新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勞動教育與創新創造理念相融合,既符合高素質勞動者大軍的培養要求,又是積極響應新質生產力建設的重要舉措。要激發高職學生勞動成果的創造性轉化和勞動精神的創新性發揚,就必須將新理念、新知識、新技能、新工藝、新舉措在學生的勞動教育培養和實踐中落地生根。高職院校可充分利用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SYB創業培訓項目等雙創類競賽平臺,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鍛煉創造性勞動能力。
5.“勞動+校園文化”相融合,培養特色鮮明的“生力軍”
勞動教育的開展離不開校園文化的浸潤。高職院校可在校風校訓、發展歷程、環境建設、專業優勢、名師資源等方面,深挖勞動育人元素,將育人環節的開展不僅僅局限于教學場所[6]。加強勞育文化建設,更需要結合本校的辦學特點和育人目標,形成勞動育人品牌化。例如,農林類高校可依托中華傳統的耕讀文化,秉持學思踐悟的育人方針,引導學生在勞動中體悟耕讀文化的繼承發展[7]。紡織服裝類高校可依托棉文化、絲綢文化等,從“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中感悟勞動成果的得之不易,激勵學生磨礪技能,更好地為行業發展貢獻力量。努力培養一批懂勞動、有技能、敢擔當、肯奉獻的新時代高素質技能人才,以適應時代的發展和行業的轉型需要。
結語
新時代對高職院校開展勞動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在“三全育人”視域下,高職院校需要在認識到勞動教育的獨特價值基礎上,構筑“四橫三縱五融合”的立體式勞動教育體系。通過全員參與、全程貫通、全方位融合形成勞動育人合力,拓展勞動教育輻射功能,開展有時代特征、院校特色、專業特點、技能特長的勞動教育,繪就高職院校勞動教育新藍圖。
參考文獻:
[1]張芳.“三全育人”格局下高職勞動教育實施路徑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3,(29):21-24.
[2]宋雪.“三全育人”視域下高職院校勞動教育體系的構建[J].學園,2024,17(07):5-7.
[3]朱珈楠,王丹婷.“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勞動+”教育模式與路徑研究[J].浙江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2(04):470-474.
[4]侯妍竹.“三全育人”視角下高職院校勞動教育體系構建[J].福建輕紡,2023,(02):73-76.
[5]顧葉喬.“三全育人”視域下高校“勞動+”教育模式構建與探索[J].文教資料,2023,(11):155-159.
[6]喬小倩.高職院校“三聯動五融合”勞動教育實現路徑探索[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中旬刊),2023,(10):200-203.
[7]劉釗熠.“三全育人”視域下加強高校勞動教育的實踐路徑[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3,42(01):6-8.
(作者單位: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