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高職院校在培養適應現代產業發展需要的人才方面扮演著愈發重要的角色。在此背景下,如何促進高職院校與企業之間的校企行合作,進一步推動校企行協同育人模式的深度發展,成為當前高等教育領域面臨的重要課題之一。本文旨在探討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機制對校企行協同育人的影響,通過對雙師型教師和校企行合作的概念、特點及現狀進行分析,結合政府政策背景和教育行業需求,研究“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與校企行育人的協同發展策略,為推動新時期高職院校教學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性意見。
關鍵詞: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校企行;協同育人;影響
引言
隨著“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倡導,校企行合作已成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推動創新創業的有效途徑。通過校企行合作,學校可以更好地了解產業需求,調整專業設置和教學內容,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就業競爭力,為產業發展輸送更多、更優質的人才[1]。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機制是校企行協同育人的關鍵環節之一。傳統的教師隊伍在學科知識的傳授上較為突出,但在實踐能力培養和行業需求對接方面存在不足。而“雙師型”教師則具備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能力,能夠更好地指導學生學以致用,適應不斷變化的產業環境。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機制對校企行協同育人具有重要意義,但在實際推行過程中仍面臨諸多挑戰和問題。本文旨在探索出適合我國高職教育發展的“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機制與校企行協同育人模式,為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和產業經濟的協同發展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
一、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的能力要求
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還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教學能力的教師。他們是學校和企業之間緊密聯系的橋梁,能夠將學術理論與實際操作相結合,為學生提供更加全面的教育培養。因此,他們的能力要求相對較高,需要具備以下幾個方面的能力:
首先,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需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高職院校的“雙師型”教師應該對自己所教授的專業有著深入的了解,包括行業發展趨勢、技術應用、規范標準等方面的知識。只有掌握了這些理論知識,教師才能在教學過程中準確地傳授相關內容,為學生提供專業的指導和支持[2];其次,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需要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高職院校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具有實際操作能力的專業人才,因此“雙師型”教師應該具備一定的行業工作經歷或者實踐經驗。通過實踐經驗,教師能夠更好地理解專業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夠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相結合,為學生提供更加具體、生動的教學內容;此外,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需要具備優秀的教學能力。教學是“雙師型”教師的主要任務,教師需要具備良好的教學技巧和方法。包括教學設計能力、課堂管理能力、學生引導能力等方面。優秀的教學能力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傳授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最后,他們還需要具備團隊合作和溝通能力。在校企行合作的背景下,“雙師型”教師需要與企業、行業協會等各方密切合作,共同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教育培養。團隊合作和良好的溝通能力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與各方協作,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和整合。
總之,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的能力要求是多方面的,需要教師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豐富的實踐經驗、優秀的教學能力以及良好的團隊合作和溝通能力,相關教學能力的綜合運用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加全面、實用的教育培養,促進校企行合作的深度發展,推動高職教育質量的提升。
二、校企行協同育人的價值
校企行協同育人是一種結合學校、企業和行業協會的教育模式,旨在促進學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與互動,共同育人、共享資源,以培養符合市場需求、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高素質人才為目標[3]。這種模式不僅對學生個人成長有積極的影響,也對社會和經濟發展產生重要的價值。
首先,通過與企業緊密合作,學校可以及時了解行業最新的技術發展和需求變化,將這些信息融入教學內容中,使教學更加貼近實際應用。企業可以提供實踐環境和崗位實習機會,讓學生在真實的工作場景中學習和實踐,培養其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其次,學校、企業和行業協會在教育培訓、科研合作、人才培養等方面形成良好的合作機制,共同推動產學研三方的互動與交流。這種深度融合促進了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加速了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最后,學生在校期間通過與企業合作的實踐活動,不僅能夠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還能夠積累實際工作經驗,建立起職業素養和人際關系網。這些均為其順利就業提供了有力支持,增強了他們在職場上的競爭力。
同時,校企行協同育人也有助于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培養出符合市場需求、具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可以為各行各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他們不僅能夠適應行業發展的需求,還能夠推動科技進步和產業升級,促進經濟社會的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校企行協同育人模式的實施對于學生個人成長、社會發展以及經濟進步均具有重要的價值。通過建立良好的校企行合作關系,共同培養出適應時代需求、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人才,為社會建設和經濟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和動力。因此,校企行協同育人不僅是一種教育模式,更是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重要舉措。
三、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機制對校企行協同育人的影響
(一)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
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機制對校企行協同育人的影響在于顯著提升了教育教學質量。具體而言,雙師型教師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理論知識,能夠將實際工作經驗融入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能夠理論教學,更能夠結合自身實踐經驗,為學生提供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的教學內容,該教學方式使學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知識,有助于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一方面,通過與企業合作,教師可以引入真實的案例、項目,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學習知識,培養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基于實踐的教學模式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能夠提高他們的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4];另一方面,校企行合作也為學校提供了更多的專業技術支持和培訓資源。企業在行業內具有豐富的經驗和資源,可以為學校提供最新的技術資訊、培訓課程等,幫助教師不斷提升自身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進而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二)校企行深度合作的推進
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機制對校企行協同育人的影響還體現在校企行深度合作的推進上,對于學生的職業發展和學校的教育質量均具有積極影響。具體而言,雙師型教師在校企行合作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他們既了解學校的教育目標和課程設置,又了解企業的需求和行業標準,能夠有效促進校企行之間的溝通和合作。通過雙師型教師的介入,學校和企業可以更加順暢地開展各種合作項目,共同探索教育培養模式的創新和發展。
一方面,學生通過參與校企行合作項目,可以深入了解企業運作機制、行業發展趨勢,提前接觸實際工作環境,培養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這些實踐經驗對于學生未來的就業和職業規劃具有重要意義;另一方面,學校、企業和科研機構之間的合作不斷加深,可以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應用,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這種深度融合為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就業和發展空間,也為學校的科研實力和教育質量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持。
(三)學生實踐能力與就業競爭力的增強
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作為具有實踐經驗的教師,能夠將自身在行業中的工作經歷和技能傳授給學生,幫助他們更加全面地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通過實踐性教學和校企行合作項目,學生可以在真實的工作環境中進行實踐操作,增強實際工作經驗,提高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體而言,學生參與校企行合作項目,不僅可以積累實踐經驗,還能夠建立起與企業的良好關系,為將來的就業奠定基礎。企業往往更傾向于招聘具有實踐經驗和能力的畢業生,因此參與校企行合作的學生在就業市場上具有明顯的競爭優勢[5]。此外,學生參與項目研發、技術創新等活動,能夠培養其創新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提升綜合素質。這些能力和經驗對于學生未來的職業發展和創業創新具有重要意義,使他們在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中更具競爭力。
(四)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
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機制對校企行協同育人的影響之一是促進了產學研的深度融合,雙師型教師作為既具備教學能力又具有行業實踐經驗的教師,能夠有效促進學校和企業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他們不僅能夠理解企業的需求和行業發展動態,還能夠將學校的教學理念和科研成果與企業進行有機結合,推動產學研三方之間的深度互動與合作。
一方面,學校、企業和研究機構可以共同開展科研項目、技術研發等活動,共享資源、共同攻克難題。這種合作模式有助于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應用,推動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增強了產業的競爭力和創新能力;另一方面,校企行合作也為學校提供了更多的實踐和應用場景。學生參與校企行合作項目,不僅可以接觸到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術應用,還能夠與企業專業人士進行交流和合作,加深對行業的了解和認識,為將來的創新創業奠定基礎。
四、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機制對校企行協同發展策略
(一)教師隊伍建設與校企行協同發展
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機制與校企行協同發展策略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聯和互動,教師隊伍的建設不僅是高校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與企業深度合作的基礎。
首先,教師隊伍建設要求教師具備良好的專業素養和實踐經驗。這些素質恰恰是與企業深度合作所需要的。雙師型教師不僅具備扎實的學科知識,還要具備一定的行業工作經驗和實踐能力。這樣的教師更容易與企業合作,共同探索適合行業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推動校企行三方資源共享和人才交流;其次,教師隊伍建設需要與校企行合作項目緊密結合。通過與企業合作開展教學實踐、項目研究等活動,教師可以更好地了解企業需求和行業發展趨勢,為學生提供更加貼近實際的教育培養。這種實踐性教學模式既有利于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提升,也促進了校企行合作的深度發展;另外,教師隊伍建設還需要與企業加強溝通與合作,共同探討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和新路徑。三方可以聯合開展教學改革研究、企業技術培訓、科研項目合作等活動,共同推動校企行合作不斷向前發展,實現合作共贏的目標。
(二)制定長期發展規劃與策略
學校、企業與行業需要共同制定校企行合作的長遠規劃和發展目標,可以根據各自的優勢和需求,確定合作的重點領域和發展方向,明確合作的目標和任務。這樣的規劃有助于資源的有效整合和優化配置,推動校企行合作關系更加緊密和穩定。
一方面,學校應該結合實際情況制定教師隊伍建設的長期規劃和發展目標,包括教師隊伍的結構、數量、素質要求等方面的規劃以及與校企行合作相關的培訓計劃、合作項目規劃等,深度的規劃有助于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和實踐能力,為校企行合作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撐;另一方面,校企行三方可以聯合開展教學改革研究、創新教育模式探索等活動,推動教育教學模式的不斷創新和提升。這樣的規劃有助于適應社會需求的變化,促進人才培養模式的不斷優化和升級。
(三)構建知識產權共享互利機制
學校、企業以及行業可以簽訂知識產權保護和共享協議,明確三方在合作項目中的知識產權歸屬和利益分配機制,可以根據合作項目的特點和成果情況,共同商討并確定知識產權的保護和共享方式,確保三方的合法權益得到有效保護和合理分享。
學校、企業和行業可以建立知識產權交流與共享平臺,促進三方之間的知識共享和技術交流,可以通過共建實驗室、開展技術培訓、舉辦學術研討會等方式,加強知識產權的交流與共享,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基于此,建立知識產權評估和轉讓機制,促進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和市場化。同時,三方可以共同評估和推廣合作項目的技術成果,探討知識產權的轉讓和商業化途徑,實現科技成果的最大化價值和社會效益。
結語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實施“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機制對校企行協同發展策略具有積極而深遠的影響。首先,這種機制使教師隊伍更符合實際需求,促進了校企行深度合作;其次,制定長期發展規劃與策略有助于提高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和實踐能力,推動校企行合作關系穩定發展;最后,構建知識產權共享互利機制促進了三方的知識共享和技術交流,為產學研合作帶來更多創新機會。因此,高校應該進一步強化“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與企業共同制定長遠規劃與策略,構建良好的知識產權共享機制,以促進校企行協同發展,實現教育教學與產業需求的深度融合,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實踐機會和就業競爭力,推動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和經濟的持續增長。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校企行協同、學做教培研五位一體”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2C0771)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顏嵐嵐.泉州市高職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探討——基于產教融合試點城市建設視角[J].黎明職業大學學報, 2022,(02):57-62.
[2]孟憲偉,尹才洪.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研究[J].裝備制造與教育, 2023, 37(03):40-43.
[3]劉小泉.應用型高校校企協同育人的影響因素,困境及完善路徑[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 2023,(11):64-70.
[4]尹克寒.“雙創”背景下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專業能力培養研究[J].絲路視野,2019,(04):32-33.
[5]郭兆松,文愛民.新時代高職“雙師型”教師教學創新團隊建設研究與實踐[J].汽車維護與修理,2022,(06):55-58.
(作者單位:湖南城建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