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在促進社會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一系列挑戰,其中由于網絡的開放性、匿名性和互動性等特點,成長于互聯網時代的“00后”大學生,其思想和行為方式都在潛移默化中被網絡所影響。這些影響體現在大學生熱衷于通過網絡獲取信息和人際交往等多個方面。因此,網絡已經逐漸成為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價值引導的重要陣地,必須充分利用網絡平臺以強化其正向影響,加強學生網絡素養教育以培養其網絡責任意識,增加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以及時把握學生思想動態,豐富學生社會實踐以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從而引導“00”后大學生在網絡時代樹立正確的思想價值觀。
關鍵詞:網絡 ;“00后”大學生;價值觀
引言
互聯網已成為社會大眾獲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渠道。尤其對當前“00后”大學生而言,其本身所具有的思想行為特點,使成長于互聯網時代的他們,在網絡使用過程中缺乏信息辨別能力,容易受到各類網絡思想文化的影響,進而導致其思想價值觀產生偏差。
一、“00后”大學生的思想行為特點
“00后”大學生更傾向于展示個性,強調追求自我,他們“三觀”的形成與網絡和信息技術的發展密切相關。隨著信息多元化的趨勢不斷發展,網絡逐步成為“00后”大學生表達自我和實現自身價值的平臺,這里既可以體現出“網民的狂歡”,也有“現實的孤單”。他們更加熱衷于憑借網絡空間進行人際交流,這是他們展現自我、尋求認同感和歸屬感的外在表現,同時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他們通常不會以追求大眾的認可度為目標,而是將個人感受和喜好擺在第一位。
開放是時代賦予“00后”大學生的獨特特征。“00后”大學生從小就生活在中國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作為伴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成長起來的一代,再加上市場經濟利益的驅動和競爭趨勢加強等外部原因,相比“80后”“90后”而言,“00后”大學生不再把追求物質財富放在首要位置,而是更加注重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彰顯個性。與此同時,“00 后”在中國基本實現“富起來”的歷史進程中成長起來,這種與生俱來的自信與自覺,激發了他們較強的獨立意識與主見[1],會積極主動去展現自我和表達看法。再加上“00后”的父母大多為“70后”,父母的文化程度普遍較高,對待孩子的教育方式漸漸由“權威式父母”向“民主式父母”轉變,他們從小在一個相對平等和自由的家庭環境下長大,學習方式也逐漸變得更加多元化。
此外,“00后”大學生的學習方式也更加自主化、多元化。隨著經濟水平和網絡技術的發展,“00后”大學生學習知識的途徑不再僅僅局限于學校課堂教育,而是拓展到課外輔導班和網絡課堂,他們較為喜歡依托在線課程、學習網站、教育APP等數字化學習資源平臺來輔助他們的課內外學習,這些平臺上教學資源靈活性強、內容豐富且更新速度快,能夠滿足“00后”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二、網絡對“00后”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
互聯網以其便捷性、開放性和互動性為“00后”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網絡社交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同時也存在諸多負面影響,例如,價值觀念的多元沖擊、虛假信息的泛濫以及網絡沉迷等問題。因此,要學會辯證看待網絡環境對“00后”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
(一)網絡信息對“00后”大學生的影響
作為“網絡沖浪新青年”,在指尖上獲取信息、學習、交友和娛樂是“00后”的生活常態,各大網絡媒體已成為新時代大學生了解時事資訊的主要渠道[2]。網絡信息的豐富性,為“00后”大學生提供了更廣闊的知識視野,他們可通過網絡接觸到不同的文化、觀點和思想,這對于培養他們的多元思維和開放視野具有積極作用。
網絡是一把雙刃劍,網絡信息的多樣性也會帶來價值觀選擇的困惑。“00后”大學生在面對海量信息時,往往難以判斷其真偽和價值,較為容易受到一些不良信息的誤導。如一些極端思想、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消極價值觀念在網絡上的傳播,可能會對“00后”大學生的價值觀產生負面影響。此外,網絡信息的碎片化特征也會影響“00后”大學生的價值觀。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往往只能通過簡短的信息片段來了解事物,這導致“00后”大學生難以形成全面、深入的認知,容易陷入淺嘗輒止的狀態。同時,網絡信息的泛濫容易導致注意力分散。在互聯網上,各種信息層出不窮,社交媒體、即時通訊、視頻平臺等爭奪著用戶的注意力。對于“00后”大學生而言,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頻繁接觸網絡,極易陷入信息的海洋中無法自拔。這種持續的信息刺激使他們無法長時間保持專注,不僅影響了學習效率,也可能導致注意力缺陷障礙的出現。此外,網絡信息的不實性容易引發認知偏差。網絡上充斥著大量未經核實的信息,甚至謠言和假新聞。由于缺乏足夠的生活經驗和辨識能力,“00后”大學生很容易被誤導,形成錯誤的認知和判斷。這不僅會影響他們的個人發展,也可能在社會中造成不良影響。
(二)網絡社交對“00后”大學生的影響
網絡社交互動有利于增強“00后”大學生的自我價值感。他們可以通過發布狀態、分享生活點滴、獲得點贊和評論等方式來展示自己,能夠感受到他人的關注和認可。這種認可對于培養“00后”大學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具有正向激勵,也有利于形成積極向上的價值觀。同時,網絡互動有利于提高“00后”大學生的社會參與意識。他們通過關注社會熱點、參與公益活動、發表觀點等方式,能更深入地了解社會、參與社會,從而增強社會責任感、使命感。
然而,網絡社交互動也隨之帶來一些負面效應,例如,部分“00后”大學生在網絡社交中盲目追求關注、認可,可能導致他們產生虛榮心和攀比心理,一些負面信息、不良言論可能對他們的思想觀念產生不良影響。同時,“00后”大學生中“低頭族”更多,他們不太關注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人際邊界感更明顯,真實交往中樂群性降低,這也是互聯網時代下手機利用率過高而產生的結果,長期下來可能會直接影響他們在現實生活中與人溝通交流的能力。具體而言,網絡游戲、社交平臺等構建了一個虛擬世界,許多“00后”大學生沉迷于網絡世界,與現實世界的親朋好友交流減少,社交技能可能會逐漸退化。他們可能在網絡上擁有眾多“朋友”,諸如目前存在的網絡“圈層”現象,成員因為共同的旨趣而聚合,在逐漸的相處過程中,成員之間社交關系由弱變強。但與現實中的人際交往相比,網絡“圈層”較為容易出現群體極化現象,且這部分群體在現實生活中依舊會感到孤獨和不適應。這種線上線下的社交失衡,不僅影響了他們的人際關系,也可能引發心理健康問題。
(三)網絡成癮對“00后”大學生的影響
網絡成癮對于大學生的負面影響更為嚴重。大學生網絡成癮通常是因為大學生步入大學后,在缺少家長老師監督的情況下,缺乏自制力,無法抵制各類網絡內容誘惑而過度使用網絡。當前,網絡成癮主要體現在網絡游戲成癮和網絡社交成癮。網絡游戲、社交媒體的設計往往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和粘性,使一些“00后”大學生沉迷其中,出現網絡成癮的癥狀。網絡成癮的形成無疑會對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產生負面影響。首先,網絡成癮會分散大學生的精力。大學生的精力是有限的,當其將過多的精力投入到各類網絡內容時,就會導致其在學習上不能集中注意力,進而導致其學業逐漸荒廢。諸如很多學生在課堂上也沉溺于網絡沖浪,而忽視了學習內容;其次,網絡成癮會花費學生大量的時間。當大學生將有限的時間更多地花費在網絡的使用時,其線下與他人接觸的時間或進行現實活動的時間就會被壓縮,諸如很多大學生更愿意在宿舍打游戲而不愿意去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類線下文娛活動。網絡成癮除了會導致大學生學業荒廢和逐漸脫離現實社會之外,長時間的上網也會損害身體健康,如精神不振、視力下降、睡眠質量降低等。同時,長時間沉浸在虛擬世界中可能會導致抑郁、焦慮和其他心理健康問題,這些問題如果不加以解決,可能會對他們的健康成長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
三、網絡環境下“00后”大學生的價值觀引導策略
(一)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強化正向影響
“00后”大學生的成長環境塑造了該群體相對早熟,并且不會輕信權威的特征,單方面“說教”“師道尊嚴”等傳統方式或觀念,可能容易引發教育對象的反感。因此,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須了解并掌握大學生的群體特征,學會話語轉化,積極融入“00后”大學生當中,將教育內容轉變成學生喜歡聽、愿意聽的生活話語,將“面對面”的理論說教、單向灌輸轉變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融合優化。同時,充分認識到網絡平臺是創新思政教育路徑的重要手段之一。教育者應該學會利用新媒體平臺,通過創立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平臺,來平等地和同學溝通和交流,提升教育者的親和力和感染力,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充分利用新媒體工具,思政工作者能更加有效地傳播思政教育內容,提高教育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具體而言,建議采取以下措施:(1)建立思政教育網站或公眾號,定期發布思政教育文章、視頻等資源,為學生提供便捷的學習平臺;(2)利用社交媒體平臺,如微博、抖音、小紅書等,開展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教育活動,引導“00后”積極參與互動和討論;(3)利用在線教育平臺,如MOOC網、網易云課堂等,提供豐富多樣的思政教育課程和學習資源,供學生自主學習和選擇。
(二)加強網絡素養教育,培養責任意識
高校要持續加強“00后”大學生網絡素養教育,通過開設相關課程或講座,如網絡道德意識形成、網絡法治觀念培養、網絡使用能力建設、人身財產安全保護等培訓課程,教授“00后”學會如何識別并處理網絡上紛雜的信息,切實培養他們辨別真假新聞、保護個人隱私、避免網絡詐騙等技能。同時,高校應積極引導“00后”大學生理解網絡言論的自由和邊界,加強網絡常識、網絡技能、網絡規范、網絡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協助他們養成良好的上網習慣,從而培養其責任感和自律意識。
網絡空間管理制度難以適應互聯網技術革新的現實要求,導致網絡空間中對“碎片化”話語建構及隱蔽化信息傳播預警不足……吸引一些涉世未深的大學生關注參與[3],因此高校還應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對“00后”大學生的網絡行為進行監管,應充分利用其豐富的資源,積極創建健康的網絡環境。不僅要在技術上保障網絡安全,還要在文化上營造一個積極向上的網絡氛圍,例如,學校可以通過舉辦網絡文化節、網絡安全知識競賽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升自己的網絡素養,通過參與活動不斷增強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此外,在培養“00后”大學生網絡素養的過程中,高校還應該注重激發“00后”大學生的內在動機。思政教育者要學會傾聽學生聲音,了解他們對網絡世界的看法和需求,從而設計出更符合他們興趣和實際需求的教育內容,如通過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互動式教學方法,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使他們在討論和實踐中學會批判性思考。
(三)增加師生良性互動,把握思想動態
鑒于網絡社交對“00后”大學生所產生的負面影響,需要進一步增加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尤其是線上互動,從而才能更好地把握其思想動態,進而對其進行思想價值引領。當前,由于互聯網技術的不斷更新,有著相同、相似興趣或滿足某種需要的網友們,依托網絡陣地自覺地組織和建構網絡集合空間,這就是網絡“圈層”現象[4]。為了在網絡環境下更好地對“00后”大學生進行價值引導,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懂得如何“破圈”。一方面,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對“00后”大學生的關注內容、接納形式等有清晰的了解,與學生進行積極的交流互動,深入網絡“圈層”,第一時間了解并傾聽學生們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及思想動態上存在的問題,做好疏通引導,同時要學會利用各種網絡平臺,如班級群、公眾號、視頻號等傳播主旋律、宣傳正能量且緊跟時代潮流的信息內容,避免網絡“圈層”成為“00后”大學生宣泄負面情緒、發表不正確言論的聚集地;另一方面,可結合“00后”大學生的喜好,通過網絡平臺發布符合各種“圈層”特征、與教材內容密切相關的教學內容,利于拉近與“00后”大學生的關系,同時也可以利用“圈層”快捷的傳播方式、豐富的信息資源,實現與學生之間的良性互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與此同時,高校思政工作者還可以豐富學生社會實踐的形式和內容,動員“00后”大學生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從“線上參與”逐漸走向“線下打卡”,鼓勵和引導“00后”大學生深入了解社會,增強實踐能力,培養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此外,還可以利用網絡平臺分期分主題展播大學生社會實踐優秀成果視頻,擴大社會實踐活動影響覆蓋面,集中宣傳展示優秀大學生社會實踐團隊的風采,通過榜樣力量調動“00后”大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
結語
綜上所述,網絡環境下對“00后”大學生的價值觀引導需要從多角度入手,綜合運用多種措施,充分發揮網絡優勢,降低其負面影響,為“00后”大學生成長成才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和價值導向,有效引導“00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健康、理性地參與網絡生活,促進其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項久雨.品讀“00后”大學生[J].人民論壇,2019,(09):112-114.
[2]付麗莎.“00后”大學生榜樣認同的新趨勢及引導策略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3,(01):126-131.
[3]楊月榮,郝文斌.“00后”大學生受網絡亞文化影響情況分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1,(04):135-139.
[4]王陽,張攀.個體化存在與圈群化生活:青年群體的網絡社交與圈群現象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8,(02):83-88.
(作者單位:常熟理工學院)
(責任編輯:宋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