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被戲稱為“脆皮大學生”,這不僅僅指他們身體上的脆弱,還反映出他們在心理上和精神上的隱憂。大學期間是個人成長過程中由青澀向成熟過渡的重要階段,在此階段,大學生的心理狀態尚未穩定,其心理特征相較于成人更為敏感、復雜,受環境、情緒和社會因素等影響,極易引發心理問題。本文以一位高職學生為例,分析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原因,探索解決心理問題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個人認知偏差;心理問題
引言
“健康中國”作為我國2035年發展總體目標的一個重要標準,要求“把保障人民健康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進政策”,提出“重視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1-2]”。常言道“少年不識愁滋味”,然而,當前大學生群體的精神內耗及其心理問題日益凸顯,有數據顯示超過1/5的大學生感到抑郁,接近一半的大學生在焦慮之中。在校園中度過大學生活的學生們,本應該享有無憂無慮的時光,然而,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他們的心理問題呢?值得深入探究。大學生作為文化素養較高的群體,他們的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全面發展以及適應新世紀各種挑戰的能力,對國家未來的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3]。
一、案例基本情況
小奇,一名大一新生,外表陽光,性格孤僻,從不與人交往。剛剛入學,就和寢室同學鬧得很不愉快,無法融入集體生活。輔導員多次找到小奇談話,小奇很冷淡,表示不需要輔導員關心。性格叛逆,不服從班長安排,小奇參加線上考試,監考老師要求小奇打開攝像頭,小奇以侵犯其肖像為由拒不打開攝像頭,任課老師最終做出考試不及格處理,學生不認可,投訴任課老師。小奇的各種怪異行為引發了學校自媒體的討論,小奇遭到了網絡不公平對待,小奇看到后非常氣憤,情緒失控,在微信群內,與同學罵架,甚至約架。輔導員發現后,及時制止小奇的行為,小奇表示:“我就是讓他們打我一頓,然后他們被處分,被開除最好。”小奇是在用玉石俱焚的方法處理問題。鑒于小奇在校期間的種種表現,輔導員與家長取得了聯系,家長對小奇漠不關心,認為小奇太叛逆,表示他們難以進行管教。小奇還有一個弟弟,父親和母親將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二胎身上,所以對小奇有所忽略。經過詢問,發現小奇在初中有過被同學不公平對待的經歷,這導致小奇經常用冷漠態度處理事情,甚至用極端和敵對的方法解決問題。輔導員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請求學校的心理老師予以幫扶,小奇并不配合,拒絕接受心理老師的咨詢。經過輔導員和學生干部的勸說,小奇不情愿地來到咨詢室。心理老師評價,學生敵對情緒嚴重,不自洽,之前校園不公平對待對學生造成的心理陰影很大,認為父母本可以能處理得更好,卻沒有努力,因此和父母關系緊張。學生缺愛,想得到關心,卻總是方法不對。學生想法獨特,認為自己比別人都優越,想改變其他人,想改變世界,但其實內心又極其內耗。
二、結合案例探索心理問題解決路徑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內容,對引領學生提高身心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欲探索學生心理健康的路徑,需先分析其原因。下面結合小奇的案例,從文化、環境、家庭、個人等幾個角度分析造成其心理問題的原因。
(一)時代文化對學生的影響
進入信息時代,人與人的工作、生活、學習、交往開始轉移到線上。大學生作為高知識分子,受信息化的影響更大,他們之間的交流往往是“屏對屏”和“鍵對鍵”,他們的喜悅、憤怒、焦慮、抑郁往往都表現在網絡平臺上。受時代文化的影響,學生面對面的交流逐漸減少,甚至有些同學面對面不敢表達,不能表達,說話詞不達意,毫無邏輯性,他們只能通過網絡來表達自己的情緒。由此,大批的大學生成為現實中的“社恐”,網絡上的“社牛”。小奇就屬于這種同學,輔導員多次與小奇面對面交流的時候,發現小奇無法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不會組織自己的語言,且總有一種魔力把老師惹生氣。每次與小奇聊天的時候,他總是要么過于激憤,感嘆世界的不公,要么就是一身傲骨,不聽別人的勸說,過于自負的小奇,不肯信任何人,只認為自己說的、做的都是對的。
(二)個人認知偏差產生的影響
輔導員在與學生溝通過程中,學生對世界的認知、對社會的認知、對學校的認知和自我意識都表現出偏差:
(1)沒有正確的世界觀,做事情消極,我行我素,認為自己不屬于這個世界,學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
(2)對社會的認知有偏差,學生面臨社會角色的轉變,“中學—大學—社會”,“依賴—半依賴—獨立”,在大學中完成人生中重要的轉變,成長的同時也伴隨著各方面的壓力,這些壓力得不到適時的解決,積郁于心,就會使學生對社會出現歪曲的認知,使學生將常人認為較輕的刺激或不大可能發展的事情變成為緊張性刺激的情景。小奇就是這種學生,他只注意到了事物的陰暗面,忽略了光明和積極的方面,這種對人對物的負面思維及不合邏輯的信念是會導致學生的不良情緒或神經質行為[4]。
(3)自我意識偏差。以自我為中心。小奇凡事“以自我為中心”,將自身的地位抬到過高的水平,在思考問題時也更多地關注個人的感受和利益,忽略其他人的情況和現實條件,這樣的思考結果無疑是有失偏頗的。小奇總是獨來獨往,對于寢室同學、班委的關心抱有懷疑態度,認為別人的善意都是別有目的,無法融入集體生活。同時,逃避人與人的交往,給自己找各種理由,認為自己和大家不是一類人,小奇說:“我以后就出國了,既然相處不來,就不要相處”,極端情緒嚴重;用自負來掩蓋他的自卑。小奇在老師和同學面前表現出高冷的一面,認為自己有獨立生存、干大事的才能,但是小奇的學習成績和為人處世并非他表現出來的那樣,其實小奇是在用自負的行為來掩蓋自身的自卑,其實他一直都知道自己的弱小,只是不敢面對。
(三)原生家庭對學生的影響
小奇的父母是中等家庭,不算富裕,但是供小奇讀書沒有問題。家中還有一個幼小的弟弟,父母的精力主要都放在弟弟身上。小奇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難免缺乏關愛。小奇在初中的時候遭受其他同學的不公平對待,對小奇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而在小奇最需要關懷的時候,父母缺位,這給小奇造成了不小的影響。小奇雖與父母共同居住,但是與父母的溝通減少,再加上青春期的叛逆,父母和小奇的關系緊張。自從小奇上大學后,從未回過家,即使是假期,也在外打工。輔導員多次與小奇的母親溝通,感受到了母親對小奇的放任,雖然也給小奇打了電話,但是并未達到效果,缺乏正確的家庭引導。
(四)周圍環境對學生心理的影響
周圍環境對學生的心理影響意識至關重要的因素。小奇由于自我認知的局限性,他經常會因為周圍人不經意的一句話和不經意的一個行為動作,而陷入敵對的僵局,開始懷疑“我不應該來這個環境,這個環境不公平,這個學校不公平,這個世界不公平”。針對小奇的問題,實施以下對策:
1.宣泄情緒,放松自我
小奇長期處在敵對、焦慮的情緒之中,身心疲憊。為了緩解小奇的壓力,輔導員引入了心理學上的治療方法——空椅子療法。空椅子技術本質就是角色扮演。讓小奇坐在一把椅子上扮演自己,同時在小奇面前放另外一把,扮演小奇敵對的主要對象,讓小奇宣泄他想說的話,宣泄出自己的情緒。很快,小奇進入狀態,對著椅子說出了藏在心底的話。宣泄之后,小奇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放松。
2.拒絕內耗,正確認識自我
小奇這個學生從表面上看是從不內耗,甚至有些瞧不起別人,但其實深入了解小奇后,他是一個對外用堅硬的外殼來武裝自己,內心上卻極其自卑的孩子。在夜深人靜的時候,他經常失眠,不斷內耗,軟弱且恐懼,他用游戲麻痹自己的無助,用唱歌來掩飾自己的自卑。要解決小奇的自卑問題,要從其自我認知入手。大學生自我認知發展良好的主要形式有:自尊心、自信心、好勝心、獨立感等。自尊心是指要求尊重自己的言行和人格,維護一定榮譽和社會地位的一種自我意識傾向。每個大學生都有強烈的自尊心,表現為好強、好勝、不甘落后。小奇也有強烈的自尊心,他自我、自大,以自我為中心,唯我獨尊,他回避或否認自己的缺點,缺乏自我認知能力,不能與人友好相處,容易失敗,也容易受傷害。為了改變這些不良的心理特征,輔導員嘗試用“自我探究法”解決問題。所謂自我探究法是認知行為療法中常用的一種方法,指的是通過對自己進行深入思考來尋找根源和解決問題。輔導員鼓勵小奇思考以下幾點:
(1)為什么覺得玉石俱焚能解決問題,是之前不公平對待的經歷讓其產生這種想法嗎?
(2)我的想法是否真實可信?是否有證據來支持我的想法?小奇思考后覺得他的想法不可信,他沒有能力與這些人抗衡,只能自己被打得遍體鱗傷。
(3)我能夠從不同角度來看待問題?能否有其他可能的解釋?小奇覺得我可以不采用這么極端的方式,如果有人不公平對待我可以請求學校老師幫助或者報警處理。
接下來又引入了自我肯定法。自我肯定法屬于積極心理學療法,是一種通過積極地自我評價和肯定來提高自尊和自信心的方法。讓小奇記錄下自己的優點和長處,小奇寫了很多,比如,覺得自己表達能力強,覺得自己身材很好等。
談話后,給小奇留了作業,給自己制定一個合理的未來規劃,短期的和近期的計劃,每達成一個近期目標,會給小奇獎勵,對其進行陽性強化。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發現小奇有所變化,他還跟輔導員分享他聽到的一句歌詞“樹高萬丈不忘根,人若輝煌不忘本。”
3.學會信任他人,提升人際交往的能力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舒爾茨認為,一般來講,人際關系有3種類型:(1)謙讓型,其特征是“朝向他人”,無論遇到何人,總是想知道“他喜歡我嗎”這樣的問題;(2)進取型,其特征是“對抗他人”,無論遇到何人,總是想知道該人力量的大小,或該人對自己有無用處;(3)分離型,其特征是“疏離他人”,無論遇到何人,總是想保持一定的距離,以避免他人對自己的干擾。小奇其實就是分離型人格,他從內心覺得其他人不可信,本能將自己圈進封閉的世界里,不能敞開心扉,不去與人交際。針對這個問題,輔導員對小奇和其寢室同學進行團體心理輔導,所有寢室同學一起參加“信任盲行”游戲,小奇扮演盲人,讓另一位同學扮演拐杖,在中間設置障礙,對最先到達的盲人予以獎勵。小奇開始很抵觸參加游戲,但是經過大家的鼓勵,最終小奇完成了游戲。本次團體輔導,對于小奇而言,邁開了人際溝通的一小步,他因此和同寢室的另一位同學能說說話。但真正改變小奇的是之后發生的一起特殊事件。小奇與網上的一位網友發生沖突,遭到了網絡輿論壓力,輔導員安排同寢室的同學一直陪著他,安慰他,事后,輔導員問小奇,你是否覺得有個朋友很重要?小奇雖然嘴硬,但事實上小奇和這位同學越走越近,一起吃飯,一起去上課,能夠慢慢學會信任他人,學會與人交往。
結語
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健康心理。大學生正處于“拔節孕穗期”,他們在思想上和行動上都不夠成熟,作為思政工作者,要致力于在思想上啟發學生,在行動上點撥學生,讓學生都能心有陽光。
參考文獻:
[1]馮墨女.中小學融合式心理健康教育的邏輯內涵與實踐理路[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23,42(06):197-200.
[2]蔡瑩.高校大學生心理問題案例分析與對策研究[J].決策探索(下),2020,(05):66.
[3]高寧悅.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
[4]叢建偉,張忠宇.心理育人案例賞析——以積極心理學為視角[M].光明日報出版社,2021.
(作者單位:遼寧何氏醫學院)
(責任編輯: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