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2024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1179萬人,畢業生就業總量壓力較大。創業帶動就業具有顯著的“倍增”效應,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鼓勵支持勞動者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對緩解國家和社會的就業壓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以在杭大學生創企業為對象進行調研,分析大創企業以創帶就的現實情況,指出當前大創企業帶動就業存在易受時滯效應影響、企業對高校扶持感知小、主客觀因素共同制約以創帶就效應發揮等問題。并以在杭高校為例,探討推動大創企業成長發展、進而促進其發揮更大“創帶就效應”的校企合作實踐路徑,進一步推動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
關鍵詞:校企合作;創業帶動就業;實踐路徑
引言
2024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1179萬人,畢業生就業總量壓力較大。教育部在《關于做好2024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中提出“積極鼓勵和支持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風險與挑戰并存,就業總量壓力不減、結構性矛盾凸顯,影響就業的因素增多。創業是一種最積極、最主動的就業形式,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鼓勵支持勞動者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對緩解國家和社會的就業壓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1]。
創業帶動就業具有顯著的“倍增”效應,即創業者通過自主創辦企業,不僅解決了自身的就業問題,還可以通過合伙創業、組建公司等方式帶動更多的大學生就業,從而培養和造就更多的創業主體,形成“一人帶動一群崗位”的就業模式[2]。與此同時,大學生創業帶動就業的效應“見效緩慢”,企業從建立到發展壯大,再到衰退不前的全過程,其所提供的就業崗位數量將隨其經營業績和發展狀況而不斷變化。大創企業帶動高校畢業生就業現狀如何?如何通過校企合作方式更好發揮以創帶就效應?高校應采取何種措施應對大創企業需求,推動畢業生就業?本文針對在杭大學生創業企業帶動就業現狀進行調研分析,在分析結果的基礎上,以在杭高校為例,探討推動大創企業成長發展、進而促進其發揮更大“創帶就效應”的校企合作實踐路徑,進一步推動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
一、大創企業帶動就業情況分析
以在杭大創企業為對象,采用問卷調查法開展調研,共計發放問卷63份,有效回收率100%。調研內容包括大創企業基本情況、以創帶就的現實情況、企業對政府和高校扶持的感知等。本研究還同步進行了面對面訪談,了解目前校企合作難點和企業期待等,以質性研究補充量性研究。項目組調研的大創企業,行業涉及業務涵蓋跨境電商、新零售、互聯網、數字媒體、影視傳媒、藝術培訓等領域。從學歷看,79.41%的大學生創業者為本科,本碩以上占94.12%;從年齡看,55.88%的大學生創業者創業時的年齡在25歲以下,30歲以內占82.35%;從企業成長年限看,35.29%的大創企業成長年限在2—3年,73.53%的大創企業在5年內創辦;從企業發展階段看,47.06%正處于上升期,26.47%處于穩定發展期。
(一)以創帶就效果明顯,但受時滯效應影響
總體而言,創業帶動就業倍增效應顯著,平均每家創業企業共帶動就業25人。在人才需求方面,大創企業每年都會產生新的招聘需求,帶動新的就業。其中,每年帶動3—6人就業的大創企業最多,占比35.29%;每年帶動6—9人和10—14人就業的分別占18.65%和9.82%;此外,每年帶動就業15人以上的達到了23.53%,其中73.53%的企業表示,30%及以上的崗位面向高校畢業生招聘。調研結果還顯示,帶動的就業群體,大創企業的成長年限和所處發展階段對人才招聘需求和就業帶動影響明顯。表現為成長年限越久,當前員工總規模越大,則帶動就業的動態累積總量越多,且每年招聘需求量越大;不同發展階段的大創企業中,員工規模和每年招聘需求方面,穩定發展期>上升期>求存期。因此,大創企業從初創、發展到能穩定創造出就業崗位,存在“時滯”,且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3]。
此外,這些受訪創業企業中,47.06%的大創企業孵化出了“創二代”,即其員工離開公司后自己也進行了創業并制造了就業崗位,將“創業帶動就業”效應進一步傳遞。
(二)大創企業對創業政策感知強,但高校扶持有待加強
借鑒楊哲旗等學者提出的“大學生創業帶動就業效應二級指標體系”的五級制量表及賦分方式[4],調查統計各大創企業對國家和省市各級政府的創業扶持力度的感知。結果顯示,大創企業感知到的扶持政策力度為杭州市級>浙江省級>國家級>高校,前三者符合地緣因素和聯系疏密等原因,也再次印證了杭州市政府對創業企業發展的重視——在本次調研的實地走訪和訪談過程中,項目組也真切感受到杭州市委市政府對大創企業的大力扶持,如提供創業園區的免費入駐、創業專家導師的陪跑指導、稅收減免及資金支持等;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高校在扶持大創企業更好成長,以期帶動畢業生就業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三)招聘高校畢業生意愿強,但主客觀因素共同制約以創帶就
以創業帶動就業,對于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76.4%的企業表示“如果招聘新員工,愿意接受應屆畢業生”,受訪企業在調查和訪談中表示,影響公司進一步擴大招聘規模、進一步帶動就業的因素,首先是業務規模,52.94%的受訪企業表示,當前業務規模增速放緩甚至規模縮小、業務種類減少,導致企業對人才和人力的需求下降;其次是技術變革,47.06%的企業表示,人工智能等高科技在企業工作場景中的應用也使得招聘需求有所減少。此外,人才缺乏、員工忠誠度和留存率、資金支持等多維度的客觀難題,均影響企業的業務發展,進而間接影響以創帶就效應的發揮。
另一方面,在被問及“若公司招聘新員工,是否愿意招聘應屆畢業生”時,14.7%的企業表示“不太愿意”。除了上述客觀因素,部分企業表示以往招聘的部分應屆生從校園象牙塔直接走入職場,也存在不能及時轉變角色,對職場預期過高等問題,也從某種程度上削弱了大創企業帶就效應的發揮。
二、以校企合作為基礎的以創帶就效應實踐路徑
以創業帶動就業,鼓勵勞動者通過創業增加更多的就業崗位,是當前高校促進大學生就業的有效途徑。其中,大創企業的業務規模、所處的發展階段以及人才的職業素養,是最大化發揮以創帶就效應的關鍵所在。學校和大創企業作為供需雙方,如何整合各自資源優勢,推進產學研創及人才的多領域融合,做好人才供需的精準對接,賦能企業發展與促進就業“比翼雙飛”?本文在問卷調研和訪談的基礎上,挖掘進一步發揮以創帶就效應的實踐路徑。
(一)校企合作創設契機,助力企業“造血制氧”
校企雙方應整合資源優勢,圍繞人才培養、課程創新、課題研究、學生職業發展等多維度促進“產學研創”多領域融合。業務規模是大創企業生存發展的“生命線”,校企雙方應主動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積極創造條件,開展校企交流活動,例如企業講座、行業研討會,在合法合規的前提下,部分項目可選擇合適的大創企業,尤其是校友企業進行合作,或為他們提供資源共享、技術支持等,一方面能在一定程度上助推年輕的大創企業更好地開拓市場;另一方面,能夠提升大創企業的造血功能,激發內生發展動力,助力大創企業更好地“活下去”并且“快發展”,以便更快更好地發揮創業帶動就業效應。
(二)校企聯動共同培養,提升人才職業素養
校企雙方應積極探索人才培養合作模式,主動和大創企業構建實習實踐基地,組織就業實踐等方式,豐富學生對職業世界的第一手認知和體驗,增強大學生對職業世界的探索和了解。高校作為人才資源的直接生產者,其對人才的培養、就業指導和就業服務的質量關系到畢業生的就業能力與競爭力,高校應通過就業課程,舉辦簡歷大賽、模擬求職大賽等活動,提高學生求職能力、就業能力和職場適應能力。同時,高校要以就業為導向,加強學生的實習教育,做好從學生到職場人的轉變,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實習觀和就業觀。
(三)校企聯合搭建平臺,暢通人才輸送渠道
積極舉辦各類校園招聘活動,面向大創企業開放,邀請大創企業參與,舉辦大學生創業企業、校友創業企業專場招聘會,為大創企業招聘人才提供“綠色通道”,優先招聘本校畢業生。另外,高校可聘請大創企業校友作為在校生創業導師、小規模定向培養等,為大創企業輸送“志趣相投”的高適配度畢業生,緩解企業人才缺乏、留存率低等問題。
(四)校企合力賦能實戰,完善創新創業教育指導體系
近年來,高校在專項資金、開設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舉辦創新創業相關賽事等創新創業教育上投入較大,但主要面向在校生創業項目展開,對大學生創業實踐的孵化和扶持比較有限,自主創業大學生畢業后能得到的來自母校的創業實務指導和幫扶更少;而創業課程和教育注重對學生進行創業思維和創業精神的培養,但受教師自身的經驗和閱歷所限,也是重理論輕實戰。學校應加深創新創業指導深度、延伸創業指導觸角,一方面要繼續做好校內的創新創業理論教育,做好創業起步前的理論指導和智力支持,同時做好項目發掘工作,為好的創意和點子提供從0—1的助推力;另一方面,對起步階段或仍處于求存期的創業校友,扶上馬,再送幾程,持續聘請實戰經驗豐富的創業企業家和優秀的創業校友,打造“創業實戰導師庫”,為其提供成本控制、營銷宣傳、客戶維護、業務拓展等企業運營實務指導;最后,要為創業校友們搭建交流平臺,交流經驗互通有無,幫助年輕的大創企業更好地存續和發展。
結語
創業帶動就業有利于發揮創業的就業倍增效應,對緩解就業壓力、維護社會穩定具有現實意義。加強校企合作,最大程度發揮校企協同效應,是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的重要手段。高校和大創企業作為就業人才和崗位的供需方,應積極創設合作契機,做好人才培養和輸送的精準對接,開創企業發展與促進就業合作共贏的良好局面。
本文系浙江中醫藥大學2023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資助《大學生創業帶動就業效應促進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02310344020)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宋晗,劉玉,許珊,等.以就業為導向的中醫藥院校創新創業教育路徑研究[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22,36(06):723-726.
[2]高志剛,孔德生,呂平.高校構建大學生創業帶動就業工作機制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35(02):104-106.
[3]李幼平.創業帶動就業的效應探析和現實研究[J].創新,2010,4(06):111-114.
[4]楊哲旗.大學生創業帶動就業效應的評價指標研究——以浙江高校為例[J].中國經貿導刊(中),2020,(06):136-139.
(作者單位:浙江中醫藥大學)
(責任編輯: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