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向未來全球化人才需求,如何開展跨領域、跨部門和跨學科的國際組織人才培養和綜合研究,探索培養既立足本國實際,又胸懷世界變局,懂外語、精業務、會談判的專業人才,成為未來工作的新方向、新探索和新使命。本文從國際勝任力的概念敘述、現狀問題入手,探討了培養具有國際勝任力新時代青年的培養路徑與措施,以期對未來外語人才培養提供一些建議。
關鍵詞:高等教育國際化;國際勝任力;新文科;外語教育;PISA框架
引言
在這個日趨復雜的國際舞臺上,我國教育工作面臨著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性和挑戰。然而,這些挑戰也讓我們更加堅定地認識到,培育具備全球視野、能融入國際社會、并有效參與全球治理的國際化人才,特別是那些具備國際勝任力的人才,已然成為國家長遠發展的不可或缺的戰略支撐。這不僅關乎國家的未來,更是時代賦予的重要使命。
一、概述
“國際勝任力”也稱“全球勝任力”(Global Competence),這一理念起源于美國[1]。1988年美國國際教育交流協會(IIE)發表了《為全球勝任力而教育》一文,首次引入“全球勝任力”這一概念[2]。報告提出高校青年學生應擴大與全球的聯系,增強國際理解,提升就業競爭優勢。1998年,美國教育委員會(ACE)進一步強調,公民世界語言能力和文化知識的培養對提升其全球勝任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之后,2011年《全球勝任力教育:為青年參與世界做好準備》和2012年《國際教育、國際參與和全球成功》都提出,全球勝任力是所有人必備的技能,公民應該學習并掌握一門外語技能,精通專業知識,更好地認識世界與理解世界,才能為未來參與解決國家安全、環境可持續性和經濟發展等重大問題做好充分準備[3]。2018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發布《PISA全球素養框架》,從知識、技能、態度和價值4個維度對“國際勝任力”做出進一步明確的闡釋,即青年能夠分析當地、國家、全球的跨文化議題,能夠理解和欣賞別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能夠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開放、有效地交流互動以及能夠為集體和可持續發展而采取必要行動的能力[4]。
我國學術界從本世紀初開始關注國際理解教育對全球勝任力的作用,探究全球勝任力培養對當今高等教育變革的影響和價值。隨著國內學術界對全球勝任力本土化研究的展開和深入,外語教育在全球勝任力研究中被賦予了重要意義,即為國家培養具有中國胸懷與中華文化基因的國際化人才。張民選(2020)通過分析PISA全球勝任力評估結果得出,學生的社會經濟文化地位、性別以及身份等人口特征對全球勝任力培養具有影響作用,學生全球勝任力知識、技能和態度互相關聯,學生接觸外國人的經歷與其全球勝任力表現呈現正相關,學生掌握或者選修的外語數量與其全球勝任力呈正相關[5]。由此可見,培養中國青年成為具有文化自信的文化建設主力軍,在世界舞臺上發出中國聲音、形成中國主張、推廣中國經驗,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實現外語教育“能力提升”和“價值涵養”的雙重目標的價值所在。
二、現狀和問題
高校是培養服務國家需求和戰略的專業人才的重要陣地。在新文科建設過程中,培養什么樣的高質量人文學科國際化人才,實現各學科之間的文理結合、文醫結合、文文交叉融合[6]。這既是新文科建設面對的機遇與挑戰,在某種意義上也呼應了國際勝任力培養的四維要求,呼應了我國核心競爭力大幅提升的美好愿景。這恰好也是新時代外語教育的使命與擔當。近年來,盡管各大高校在國際勝任力人才培養路徑上結合自身優勢展開了很多探索和努力,但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外語教育與國際勝任力培養仍然面臨諸多現實困難。
(一)國際化辦學理念自上而下貫徹落實不夠
我國高校辦學質量體系還存在“經驗式”“模仿式”等現象,大部分高校對國際化辦學理念和模式學習時間相對較短,探索建立國際化辦學質量保障體系的實踐不夠充分,在國際化辦學運行過程中仍存在各部門之間缺乏有效配合和協同的情況。這些對高校青年學生全球勝任力培養都會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
(二)國際勝任力評估體制機制亟待完善
現階段,對于高校而言,對國際勝任力人才培養缺少系統的整體布局和有效地設計規劃,評價依據、評價對象、評價內容、評價辦法并沒有明確。現有的評價體系過于注重學術成績,忽視了綜合素質和實際能力的培養,培養模式存在系統性不強、針對性不高、靈活性不夠、保障性不足等問題,還不能同時涵蓋國(境)內外專業知識學習、技能培訓、基本素養培養及實習實踐等多個環節,多學科多領域的交叉和融合還不夠。
(三)國際勝任力培養目標體系尚未成熟
部分高校外語類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準確,過于寬泛、宏觀,對專業學科發展和特色凝練指導性不強。國際勝任力培養目標與具體專業教學計劃及課程安排匹配度不足,較少將“全球使命感”“文化差異尊重度”“國際化專業能力”等基本要素納入外語類人才培養體系,導致學生在外語寫作、外語講述等國際可遷移能力不足,多元文化下的組織、溝通和協調能力不夠強,了解和分析全球事務的專業能力比較薄弱,存在國際視野和跨文化理解不足等問題。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耦合效應還未得到充分發揮,校內外實踐平臺還未暢通構建,部分項目在實際運營中出現后力不足的現象,需要本著“以人為本”的理念創新教學與管理模式。
三、措施和路徑
面對我國參與國際組織的現實挑戰,如何以新文科為指引,構建跨專業、跨學科的新培養機制;如何在順利實施和開展跨專業教育的基礎上,加強實踐環節的技能訓練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領塑造;如何在尊重個體差異、尊重個性發展的基礎上實現學生最優成長;如何調動各方資源和力量,搭建政府—高校—社會協同的培養模式、實踐平臺和支持體系,是推進國際勝任力人才培養機制建設和研究的關鍵和難點。
(一)加強思想引領
外語教育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雙重特征,外語教育背景下的國際勝任力培養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堅定的政治素養和國際理解。只有從多個維度引領政治信仰、培育理論素養、引導價值認知,使青年學生在加強國際理解的同時把理想信念扎根于對科學理論的理性認同上,建立在對國際國內發展態勢的正確理解和精準把握上,建立在對多元思想的客觀辨析上,才能實現外語人才的最優成長。因此,高校要在教育國際化背景下開拓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領域。通過外語課程強化學生綜合語言水平的同時,也給他們深入了解西方國家歷史、政治、人文、國情、風俗的機會,從而產生中西方文化碰撞[7]。學生通過學習外國語言、文學、詩歌來感受和理解文化之間的異同,從而掌握強大的語言能力,涵養包容的文化態度,培養獨立的思辨能力,幫助他們在跨文化溝通中能夠清晰、有效地表達個人觀點;在尊重和理解其他國家的文化和語言的基礎上,強化愛國情懷。只有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當中進行教學,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堅定理想信念,在外語教學過程中融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將學生的國際理解意識和能力作為發展學科素養的重要目標之一,才能培養學生具備獲取國際勝任力的知識、能力、素養、情感與價值觀的能力。
(二)強化平臺建設
在教學實踐中,高校應注重培養外語專業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為學生提供多種形式的國際交流活動,增加其對不同文化的包容,提升他們的全球勝任力。高校應加強政策支持和投入,積極創建交流平臺,鼓勵學生關注和討論全球議題,共享創新創業研究,鼓勵學生通過社區活動、志愿活動、暑期實地調查等途徑收集數據、撰寫報告,鍛煉其實踐能力和思維能力;鼓勵學生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朋友,加深其對其他國家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的了解,增加對不同文化的包容,提升他們的跨文化交際和合作能力;加強校際實質性國際合作,為學生提供多種形式的國際交流活動,iX2Cxht2DjUHlT6F7H5ojQ==引進各種國際聯合培養項目和學期學年項目,搭建跨國跨校海外實踐基地,引導學生制訂出國交流學習和實習實踐計劃,擴大全球視野。
(三)加快模式改革
高校要圍繞機制完善、專業優化、課程提質、服務管理等方面深入推進工作,教育和引導學生正確理解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打破壁壘、協同育人。(1)逐步改進人才培養目標評價機制,建立全面的評價體系,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有意識地增強國際勝任力培育的針對性、具體性和層級性。在專業目標的評價及修訂的進程中,需要進一步建立涵括評估基準、周期、流程及結果反饋在內合理的目標定期評估機制和多元化的監控機制。要以專業課程設置、學制貫通和實習實踐等一系列環節為抓手,為探索中國特色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優化升級提供新思路、構建新路徑;(2)聚焦專業學科優勢及人才培養特色。高校要著眼于全球化發展大勢,認清國際與國家、地域與專業之間的關系,認清國家對國際化人才的需求,同時立足學校辦學實際及區域發展特點,強化理念導向,發揮學科優勢,突出專業人才的核心素養培養,為國家發展提供國際化人才支撐;(3)健全管理體制機制,探索成立國際組織人才培養領導小組和國內外專家組成國際勝任力培養指導機構,加強對學生選拔、派出、教育和考核四個環節的指導,形成全流程的閉環管理。
(四)優化隊伍建設
高校教師國際勝任力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至關重要。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加入國際化行為,如引用國際案例事件、與學生談論全球事務、鼓勵學生表達個人真實看法等做法,可促使學生將全球知識學以致用,引導他們從國際視角思考解決中國問題,帶著中國智慧思考解決世界問題[8]。這種國際化教育并非單純地指全英文教育,而是在外語學習的同時,從知識、能力、態度及價值觀4個方面納入“命運共同體”理念教育。對高校教師隊伍而言,首先就要增強教師開發富有學校特色的全球勝任力課程的能力;其次,要踐行“兩個協同”,打造高水平師資隊伍。(1)加強校內外協同,將校內外跨專業教師、業界精英人才、杰出校友引入本科課堂教學,建立外語類與非外語類教師相結合、學科專業教授與國際組織實務專家相結合、國內高水平教師與國外知名學者相結合的多元化、國際化師資隊伍;(2)國內外協同,探索聯合國外友好學校進行合作培養,協同如聯合國翻譯處等國際組織構建專業實習平臺,打造校內外學業導師、國內外學業導師、實習導師共同指導的“三導師”聯合培養模式;(3)擴大學校海內外知名度和影響力,建立健全海外優秀學者的人才引進政策,通過全方位、多維度的協同合作,逐漸形成以“多語種+跨專業+聯合培養+全球實習”為特色的一體化培養機制。
結語
新文科建設為國際勝任力培養教育發展提出了現代化的新目標、新要求。高校應推動外語、法學、商學、政治學等交叉融合和內涵式發展,從文科專業核心優勢擴張到相鄰的交叉性的專業領域,并反哺強化原專業的核心優勢。高校應進一步加強實踐平臺建設,使青年學生在社會化培養機制中得到快速發展成為具有國際勝任力的人才;進一步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加強對學生的全球意識教育,提升他們的國際參與能力和行動力,為解決全球性問題貢獻力量;進一步鼓勵學生關注國際社會問題,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公民素養,為實現更為美好、和諧的社會愿景奠定堅實基礎。
本文系中國外語戰略研究中心2023年度“世界語言與文化研究”課題《新文科背景下高校外語教學與國際勝任力建設研究》(項目編號:WYZL2023JS0024)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李芳菲,王雪梅.我國中小學生全球勝任力特征、外語學習需求與教育規劃研究[J].基礎外語教育,2023,25(05):43-51+107.
[2]張桂菊,胡穎,林嘉欣.我國高校青年學生全球勝任力現狀調查及培養路徑研究[J].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35(01):75-82.
[3]宋巖,李敏輝.學術型研究生全球勝任力的培養模式:以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為例[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20,41(06):106-113.
[4]顧理瀾,李剛.青少年的全球素養及其培育——PISA青少年全球素養測試的啟示[J].教育科學研究,2020,(10):87-92.
[5]張民選,朱福建.國際視野下的學生全球勝任力:現狀、影響及培養策略——基于PISA 2018全球勝任力測評結果的分析[J].開放教育研究,2020,26(06):4-16+28.
[6]王俊菊.新文科建設對外語專業意味著什么?[J].中國外語,2021,18(01):1+24.
[7]蔣洪新.新時代外語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思考[J].中國外語,2019,16(01):1+11-14.
[8]劉枳杉,董變林.高校學生全球勝任力現狀及培養建議[J].教育觀察,2023,12(17):54-57.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
(責任編輯: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