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國臺灣發生了一件震驚社會的霸凌案。
11月3日,勞動機構北基宜花金馬分署一名39歲的吳姓職員失聯,隔天早上,該名職員被發現在分署辦公室上吊輕生。爾后多位同事在社群平臺上反映,這名職工長期受到分署長謝宜容的霸凌。后者不僅常常要求其加班,而且有言語辱罵、人身攻擊等行為。后續調查顯示,這名輕生的吳姓職員每天上班長達16小時,連假日都要加班。而他留下的遺書也顯露,他有著很大的心理壓力。
分署長謝宜容否認職場霸凌,不久后內部討論的錄音被傳出,謝宜容不允許同事在外面“說嘴”,并且尖聲強調三次“大家做得到嗎?”此外,其他流出的錄音顯示,謝宜容要求下屬24小時待命,周日不回應社交軟件就要開檢討會議。更有同事爆料,謝宜容還會因為一個工作上的小錯誤讓下屬集體罰站。
疑似“職場霸凌”導致職員輕生,已經足夠令人唏噓,諷刺的是,這還是發生在勞動機構內。作為公家機關,勞動機構本就負責勞工權益和福祉,但卻在這樣一個地方發生了堂而皇之的過勞和疑似霸凌。此外,勞動機構的后續調查也是荒腔走板。事件曝光引起社會關注后,勞動機構成立調查小組深入調查,11月19日公布調查結果稱,認定謝宜容有不恥行為,但無法證明與職員輕生有關,甚至稱謝宜容在工作上的要求“目的善良”。這句“目的善良”,更是引起了社會的不滿。最后,勞動機構負責人何佩珊請辭,謝宜容被免職。因為沒有直接證據顯示職員輕生與職場霸凌有關,所以最后以謝宜容向社會道歉作結。社會仍然對此事件不滿,而“職場霸凌”這把火也在持續燃燒。一時間,社會各界都涌現了“職場霸凌”的陳情案。
雖然“職場霸凌”成為焦點,但何為“職場霸凌”?有沒有相關法令可以保護勞工?目前,當地法律對職場霸凌還沒有定義性規定,但是法院判決和行政機關的行政指導有一些可供參考的定義。例如,“勞工在職場上受到其他個人或一群人借由權力濫用或職務優勢,持續對被霸凌者造成冒犯、威脅,而產生精神或身體上的傷害”。
不過,就像職場性騷擾一樣,職場霸凌其實很難舉證。一方面,對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一般人不會隨時隨地在“搜證”;另一方面,“忍一忍”通常是大部分人的選擇,或者是忍受不了直接辭職離開。對于基層公務員來說,好不容易經歷重重考試得來的“鐵飯碗”,很難輕易放手,而且面對龐大的公務體系,“服從”似乎也早已成為一種“文化”。
然而,難道真的要“忍”到有生命折損,才能被社會大眾看見、被上級單位重視?職場需要被優化,勞動者也要增強自我保護意識,以免悲劇的一再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