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9次締約方大會(COP29)上,中國角發布了《中國可持續發展評價報告(2024)》藍皮書,中國可持續發展綜合指數從2017年的57.1攀升至2024年的84.4,累計增幅達47.8%,連續7年呈現穩步增長。
中國在全球可持續發展領域的話語權不斷提升,源于背后的長期積淀。尤其在提出“雙碳”目標之后,建立了相對完備的“碳達峰”“碳中和”政策體系,并對企業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動企業走綠色、低碳、循環的發展路徑,在經濟增長目標和碳中和目標之間尋找最優路徑。
在政策利好與自身探索的雙重推動下,企業深度參與到“雙碳”目標、低碳轉型、社會治理等多元議題中,已形成不同的經驗和模式,值得關注。麥當勞中國就是這樣一個樣本。作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餐飲龍頭品牌,目前麥當勞中國LEED認證綠色餐廳突破3400家,憑借“綠色增長引擎”推動業務高速發展,已摸索出和自身業務緊密結合的可持續發展之道。
2024年10月,麥當勞中國首家“四零”餐廳在深圳梅沙萬科開業。“四零”指餐廳滿足LEED凈零認證中全部四項認證——零碳(ZeroCarbon)、零能耗(ZeroEnergy)、零廢棄物(ZeroWaste)、零水耗(ZeroWater)。
“四零”餐廳全部用電設備均采用園區屋頂的光伏供電,以實現能源使用平衡;垃圾處理首先進行分類回收,并通過園區的“黑水虻廚余處理技術”對濕垃圾進行生物處理,可實現在地資源化和“無廢運營”;零水耗則是借助園區的雨水收集系統及中水處理系統,回收廚房用水,保持水使用平衡為零。此外,餐廳內70%制冷設備使用低GWP(全球變暖潛能值)制冷劑,使GWP降低70%,這也是麥當勞中國首次嘗試。
而觀察消費者的打卡反饋,“四零”餐廳入口處可以邊吃飯邊運動的環保充電單車、“重塑好物”綠色餐盤、“四零”解說注釋墻面等,均是值得分享的亮點。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一面可以封存二氧化碳的“固碳磚墻”,約23m3磚墻內封存了約380kg二氧化碳,相當于一棵棕櫚樹37年吸收的二氧化碳總量。
據悉,該餐廳將在完成數據采集和驗證后,成為全球首個實現LEED四項凈零認證的快捷餐廳。
兩年之前,麥當勞綠色餐廳的“門面擔當”還是位于北京首鋼園的首家“零碳”餐廳。基于超過2000平方米的場地內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可滿足日常運營電力需求,北京麥當勞首鋼園得來速餐廳獲得零碳和零能耗雙認證;2024年3月,麥當勞中國首家光儲一體的“零碳”餐廳——廣州麥當勞云山天地餐廳落地廣州,不僅光伏供電覆蓋餐廳所有照明設備用電,還能通過儲能裝置保證綠色能源全天候供應,打造出可復制、可推廣的“光儲一體模式”。
2022—2024年,麥當勞完成了LEED綠色餐廳從1800家到3400家、從“零碳”餐廳到光儲一體“零碳”餐廳再到“四零”餐廳的雙向突破。一方面是規模上的大幅提升,目前麥當勞中國6500家餐廳中,獲得LEED認證的綠色餐廳占比已超過50%;另一方面是關鍵技術點的重大突破,不斷在零碳、零能耗等領域深耕探索,以滿足LEED標準更高的要求。通過“點面結合”的方式,麥當勞中國構建的綠色餐廳體系日趨完善。
麥當勞中國首席影響官顧磊表示:“麥當勞中國對綠色餐廳的堅持是在規模化的基礎上,隨著新技術的發展,不斷提高標準,做出各種各樣的嘗試,尋求更多突破。”她強調,食物、地球、人才和社區是麥當勞中國可持續發展及影響力關注的四大領域,因此麥當勞中國始終關注餐廳建設和運營過程中對環境產生的影響,選擇了國際上綠色建筑領域最具影響力、商業化應用最為廣泛的評估標準LEED,確保餐廳在設計和建造過程中的可持續性。
目前,麥當勞中國95%的新開餐廳都是LEED認證綠色餐廳,同時對已經投入運營的餐廳持續進行改造優化,部署AI輔助的“智能能耗管家”,通過物聯網連接7大系統用能設備,管理團隊在手機移動端通過實時數據看板進行追蹤和管理,借助智能開關機、能耗異常管理和用能分析等功能,提高餐廳能耗效率。
對麥當勞中國而言,綠色餐廳是其可持續發展最直觀的量化成果之一,每新增一家綠色餐廳,都是成績單上的亮眼一筆。但綠色餐廳的意義不僅停留在“餐廳”維度,對內,其是麥當勞中國“綠色增長引擎”驅動成效的集中呈現;對外,綠色餐廳更承載著樹立綠色餐飲榜樣、向更多人傳遞綠色生活理念的重要功能。
“麥當勞中國一年接待顧客超過12億人次,即便只是每人少用一張餐巾紙,每年就可以節省十幾億張。”顧磊表示。作為餐飲龍頭企業,規模足夠大、觸達面足夠廣賦予了麥當勞帶動消費者參與綠色生活的先天優勢。
細心的消費者能夠發現,綠色理念幾乎貫穿了麥當勞點餐、取餐、用餐的全鏈路。在麥當勞App和小程序上,綠色餐廳的坐標會呈現綠色,點擊即可查看綠色餐廳和LEED認證的科普知識;點一份摯愛的鱈魚堡,包裝上的MSC標識意味著鱈魚原料100%來源于獲得海洋管理委員會(MSC)可持續認證的漁場;用餐時使用的“麥麥綠色餐盤”,是對廢棄物進行循環利用的“重塑好物”;綠色餐廳采用的低能耗門窗系統,可以降低熱輻射對餐廳環境的影響,提升消費者用餐時的舒適度……這些微小的細節,日積月累便可達到“因其微以成其大”的成效。就像在消費者心中埋下一粒種子,他們在潛移默化中做出可持續的購買選擇,也可能對“什么是綠色餐廳”“這些標識是什么意思”產生好奇心,進一步對綠色生活和消費產生更深切的認知。

同時,麥當勞中國也會采用一些消費者“喜聞樂見”的方式,更顯著地傳遞可持續發展的理念。2023年起,麥當勞中國搭建了“麥麥農場”線上平臺,通過短視頻和直播的方式展示如何養雞、種土豆,如何把新鮮、自然、安心的食材從源頭傳遞到消費者手上。過去一年,“麥麥農場”之旅已跨過5個省份、9個農場,舉行了22場溯源直播。
顧磊表示,麥當勞中國希望能將綠色發展更深入地貫穿消費者旅程,鼓勵消費者從身邊小事做起,將個人的綠色低碳行為匯聚成推動綠色發展的強大助力。
一直以來,擁有較高知名度的消費品品牌,往往承擔著引領者的角色——以自身影響力輻射更多利益相關方和社會大眾。麥當勞的“綠色影響力”不僅面向消費者,也面向供應鏈上的合作方。2023年,麥當勞中國攜手九大供應商啟動“麥當勞中國再生農業計劃”,主要聚焦自然、土壤、水、牲畜及農民五大領域,在保障食品安全的同時,通過更系統化和規模化的落地,助力食品供應鏈的綠色低碳發展和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恢復。
可以說,供應商既是麥當勞踐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伙伴,也有可能成為傳遞綠色低碳理念的載體,環環相扣影響到更多人,形成“1+N”的效果。

2024年,一系列可持續發展和ESG相關政策指引相繼出臺,國內ESG生態步入重構關鍵期。但是對領軍企業而言,這并不是新鮮概念,一直以來,他們在可持續發展之路上從未缺席。正如麥當勞中國始終關注可持續發展,以長期主義視角平衡社會價值和商業盈利,這不是被動轉型的結果,而是主動布局的戰略選擇。
多年來,麥當勞中國一直堅持“用美味和熱愛,凝聚社區鄰里”的使命——關注兒童成長中所需的營養、體驗和愛好發展;2023年起每年計劃新開約1000家餐廳,立足本地社區,為社區提供更多就業機會;打造為異地就醫病童家庭提供免費住所的實體公益項目“麥當勞叔叔之家”,餐廳每售出一份開心樂園餐,便投入0.5元支持麥當勞叔叔之家……
顧磊表示,在業務不斷擴大的同時,麥當勞中國始終在思考,如何通過自身的規模,為顧客、為下一代、為地球做出有意義的改變。
相關政策、制度的出臺,也在推動企業綜合平衡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北京大學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原院長姚洋曾提出,希望通過政策的促進,能夠讓企業意識到更應該把可持續發展納入自己企業戰略的一部分。“我們的企業要成為國際性的企業,要在國際上受到尊重,可持續發展是必做的功課。”
然而,在復雜多變的經濟環境下,很多企業需要在短期盈利目標和長期可持續發展目標之間進行權衡,面臨著資源分配的壓力。如何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實現環境友好、社會和諧及良好治理的目標,成為下一階段的核心命題。
“對麥當勞中國來說,我們需要兼顧以增長為目標的經濟價值追求和以可持續發展為代表的社會價值追求。”顧磊表示。在麥當勞中國的經驗與模式下,有時盈利與可持續發展并不完全矛盾,可以兼得。但更多的時候,企業需要在追求即時財務回報的同時,關注未來的長期競爭力和自身價值創造。
長遠來看,可持續的綠色轉型能夠為經濟增長帶來新的動能,成為經濟增長新引擎。而將社會價值和業務本身相融合,需要企業具備長期主義的思考方式和前瞻性的戰略眼光,從而把可持續發展和企業盈利進行綜合考量,促進彼此間的相輔相成。這也將助力企業置身于國際議題之中,關注長期競爭力和自身價值的創造,從而斬獲更多市場機遇。“這將成為未來品牌差異化、創造更多價值、增強品牌商業吸引力的重要來源。”顧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