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華北地區水資源短缺、水生態退化的嚴峻形勢,2002年年底,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正式開工建設,在江蘇既有江水北調工程基礎上擴大規模、向北延伸。1994年8月,沈昌榮大學畢業后進入江蘇省江都水利工程管理處工作,2013年調入南水北調江蘇水源公司。
多年來,沈昌榮負責或分管工程管理、技術創新等工作,見證了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中多個重要的時刻:2013年5月31日,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江蘇段成功完成試通水運行,標志著江蘇段建設率先完工并具備正式通水條件,11月15日,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全線正式通水。2020年11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調研時,來到江都水利樞紐,提出了要確保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成為“優化水資源配置、保障群眾飲水安全、復蘇河湖生態環境、暢通南北經濟循環”的生命線。“總書記高度評價南水北調工程,我們無比振奮,歡欣鼓舞。”
工程運行中常常面臨大旱、大汛等極端氣候。2020年汛期,淮河流域連續多輪強降雨,7月17日淮河1號洪水形成。沈昌榮時任南水北調江蘇水源公司淮安分公司黨總支書記、總經理。淮安分公司管轄的洪澤站擋洪閘為洪澤湖大堤穿堤建筑物,防洪地位極其重要。7月24日啟動防汛Ⅲ級應急響應,沈昌榮與領導班子進駐工程現場輪流帶班,組建黨員突擊隊對引河堤防開展拉網式檢查,對下游入江水道段堤防開展24小時不間斷巡查,發現險情及時上報并處置,轄管工程安全度汛。由于在防洪中的出色表現,淮安分公司被評為當年“全省防汛抗洪工作先進集體”。
多年的建設和管理,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已經成為集生態環保、農業灌溉、防洪保安、交通航運、文化傳承于一體的跨流域調水工程體系,成為澤被南北、造福百姓的幸福工程。
如今,作為南水北調江蘇水源公司調度運行部主任,沈昌榮持續深入推進遠程集控、少人值守管理模式變革,并錘煉出一支專業素養高、業務能力強的管理隊伍,為工程運行管理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
Qamp;A
《莫愁》:請您介紹一下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主要目的和設計原理。
沈昌榮:從長江干流揚州市江都三江營段取水,以京杭運河為輸水線,新辟運西支線,逐級提水北上,并以洪澤湖、駱馬湖、南四湖、東平湖作為沿線主要調蓄水庫。南水北調東線第一期工程調水主干線全長1466.5千米,其中長江至東平湖1045.4千米,黃河以北173.5千米,膠東輸水干線239.8千米,穿黃河段7.9千米。黃河以南地勢南低北高,沿線共設置十三級泵站逐級提水,抽水揚程65米。
《莫愁》:在調水過程中,如何確保水質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沈昌榮:保護水生態和輸水沿線治污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的成敗關鍵。工程沿線共布設十四個國控水質斷面,由江蘇省南水北調工程管理局協調江蘇省環境保護部門進行監測,并進行數據共享。自正式通水以來,在各年度調水期間,南水北調東線江蘇段水質類別均為Ⅲ類水及以上(考核指標),符合水質評價標準,水質持續穩定安全。
《莫愁》:調水過程中,有哪些措施被采取以減少對當地生態系統的干擾?
沈昌榮:實施南水北調東線工程不僅可以解決北方地區缺水問題,而且可以改善受水區的生態環境。首先,生態環境用水是東線工程的重要供水目標。其次,東線工程將給受水區帶來相當可觀的水量補充,減少當地水資源尤其是當地地下水資源的過度開發,助力受水區恢復和改善生態環境、地下水環境。同時,隨著南水北調沿線地區工業結構的優化調整、生產工藝的改進及治污力度的加大,污、廢水產生量和排放量大幅度減少。
以調水“北大門”徐州為例,徐州是全國四十個嚴重缺水城市之一,正常年份每年缺水約10億立方米,人均水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六分之一。徐州依托南水北調、江水北調等水利工程,科學調度,及時攔蓄雨水,切實保障了全市生產、生活、生態用水安全。通水十年來,徐州利用南水盤活溝通沂沭泗、古黃河和濉安河三大水系,串聯起2132條河流及湖泊水庫,水域面積增加到目前的1212平方公里。在保障一江清水向北送的同時,還打造成“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城市新生態格局。
《莫愁》:在您看來,東線工程對沿線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有哪些積極影響?
沈昌榮:1.水資源優化調配服務地方發展。東線一期工程增強了受水區的供水保障能力,實現了多水源協同配置,為黃淮海平原東部和山東半島補充水源,初步構筑了東部國家水網“主骨架、大動脈”,從2013年通水以來,累計調水出省超80億方。江蘇段工程完善了蘇北調水工程體系,形成雙線輸水、江淮聯調格局,提高了沿線供水保障以及揚州、淮安、宿遷、徐州等五十個縣(市、區)共計4500多萬畝農田的灌溉保證率,為蘇北地區糧食連年增長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2.防汛抗旱保障安全發展。江蘇省南水北調新建工程自2014年以來,全部泵站均參與過省內抗旱和排澇運行,抗旱排澇泄洪累計超220億立方米。尤其是2019年我省遭遇了六十年一遇氣象干旱,寶應站等泵站包括備機均參與省內抗旱運行,抽水47.8億立方米,有效保證了洪澤湖生態水位,緩解了蘇北地區旱情。
3.水生態水環境得到穩步改善。在復蘇河湖生態環境方面,南水北調工程通過水源置換、生態補水、截污導流等綜合措施,沿線河湖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區域水環境容量和承載能力有效提升,地下水水位下降趨勢得到遏制,助力江蘇省提前超額完成國家確定的地下水壓采任務。
4.工程綜合效益發揮顯著。在南來之水的保障助力下,顯著改善了京杭大運河的航運條件,2022年京杭大運河實現近百年來首次全線貫通,將南方地區的水資源優勢轉化為北方地區的經濟優勢,助力暢通南北經濟循環。江蘇段新建工程洪澤站等四座泵站具備反轉發電功能。南水北調工程改善了沿線河網流態和湖泊蓄水情況,擴大了水域面積,改善了區域小氣候,助推生態濕地建設。同時,重視挖掘大運河等歷史文化資源,依托沿線眾多泵站工程,建成了多個水情教育基地,多座工程被評為省級水利風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