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好萊塢電影在中國“凜冬已至”:口碑整體低迷,票房斷崖式下跌。一方面,不僅曾經賺得盆滿缽滿的“超英”電影再不復往日榮光,另一方面,湯姆·克魯斯、威爾·史密斯等昔日票房巨星,依舊拯救不了好萊塢電影在中國的票房。2024年,全球第一、勁收12億美元的《頭腦特工隊2》在中國僅僅收回3億人民幣,北美前十的《龍卷風》只有2000萬人民幣到賬,話題大作《紅色一號:冬日行動》《角斗士2》近期相繼撲街,更別提票房只有百萬人民幣計數的《愛情,到此為止》《特技狂人》《阿蓋爾:神秘特工》等。好萊塢為何難逆傾頹之勢?閱讀以下文章,可窺一斑而知全豹,或許會為中國影人及觀眾,帶來某種借鑒與啟示。
檔期跑偏
[紅色一號:冬日行動][Red One]
上映日期:2024年11月8日
內地票房:2132萬人民幣(截至11月28日)(年度排行120+)
北美票房:5733萬美元(截至11月28日)(年度排行35)
失利因素:片名錯位、檔期失算、合家不歡
失利現狀
國內國外皆遇冷
《紅色一號:冬日行動》由道恩·強森、克里斯·埃文斯和華裔演員劉玉玲主演,在11月的中國影壇曾被寄予厚望。畢竟,道恩·強森擔綱一番的《狂野巨獸》《摩天營救》《末日崩塌》《勇敢者游戲:決戰叢林》都分別取得5-10億的內地票房,而克里斯·埃文斯挑大梁的《美國隊長3》票房突破12億,更不用說“復聯”在國內橫掃票房時的盛況。相比之下,兩個中國觀眾熟知的賣座明星加一塊,《紅色一號》上映10天,票房僅突破2000萬,確實讓人大跌眼鏡。
除了在內地票房遇冷,該片在北美也不算理想,首周末拿下3407萬美元的成績。據悉,該片制作成本高達2.5億美元,制片方“血虧”已成定局。
前車之鑒
口碑不佳 檔期失利
口碑不佳,是認為是《紅色一號》票房失利的頭號原因,在國內豆瓣評分只有6.1,國外爛番茄新鮮度為33%。該片號稱奇幻大片,從故事主線來看,圣誕老人失蹤,要在平安夜找到他,不能影響孩子們過圣誕的好心情,中間大段是曲折的破案追蹤,然而,不論是大場面的視覺呈現,還是奇幻電影必備的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紅色一號》都沒有做到讓觀眾滿意。其中,雙男主陣容一個插科打諢、一個責任感滿滿的對臺戲,也讓觀眾覺得套路十足。在這部巨資打造的電影中,缺乏新鮮感是口碑不利的罪魁禍首。
此外,檔期選擇令人費解,《紅色一號》從故事主線到視效呈現,可謂滿滿圣誕風,然而,卻選擇在11月這個不論中美都被視為電影淡季的檔期上映,中國于11月8日早北美一周上映,顯然夾在國慶檔和賀歲檔之間。退一步說,檔期雖淡,若遇到強片逆勢而上,還能成為帶熱大盤的“功臣”,不幸的是,《紅色一號》只是主演陣容唬人,影片質量一般,中國內地首日票房只有521萬,連靠口碑發酵實現票房逆襲的機會都喪失了。此外,從檔期選擇也可看出片方信心不足,《紅色一號》顯然最適合圣誕檔,而圣誕檔又往往強片如林,因此,權衡利弊后,片方把一部滿滿圣誕風的電影安排在了缺少圣誕氛圍的檔期上映,不合時宜,少人問津,也在所難免。
《紅色一號》在中國內地遇冷或許還與片名關系密切,這個片名與觀眾傳統認知中的好萊塢大片不適配,反倒容易讓觀眾聯想到革命題材影片,片名造成的困擾也是本片向觀眾推廣時的一個硬傷。
該片的錯位不止出現在片名上,與圣誕節和家庭親情相關的電影一般都是合家歡配置,然而,隨著該片展開到圣誕傳說戲份時,部分驚悚、血腥、暴力情節呼之欲出,某種意義上影片自我放棄了合家歡設定,說明片方在影片定位的奇幻、動作、喜劇類型上,存在把關不嚴、主題跑偏的責任。成人觀眾覺得影片有點小兒科,兒童觀眾認為暴力戲份過多,兩邊都不討好。
避坑指南
片名、檔期與主題適配很重要
《紅色一號》在國內票房遇冷,也給國產電影主創們以警示:片名要與類型相吻合;檔期選擇要與內容相適配;如果是合家歡,切記老少咸宜,暴力鏡頭得控制,否則就是趕客;如果新意不夠,就不要砸大投資,小而美或許還會讓觀眾有驚喜。
觀眾反饋
Anything Goes?。簺]啥驚喜的好萊塢流水線產品,放圣誕節上映可能還更有氛圍。
烏鴉火堂:好萊塢這種高不成低不就的電影也夠了,打著合家歡的旗號,本質上卻跟真人版“熊出沒”差不多。 但你要說低幼吧,這還是個PG-13級,有不少打斗和段子集。(文 小盜)
非著名IP缺人氣
[荒野機器人][The Wild Robot]
上映日期:2024年9月20日(中國內地)
內地票房:5168.6萬人民幣(年度排行90+)
北美票房:1.37億美元(年度排行13)
失利因素:IP缺積累、被認為故事低幼、口碑擴散不及預期
失利現狀
中美冷熱兩重天
夢工場30周年紀念之作,爛番茄新鮮度98%,豆瓣開分8.0,《馴龍高手》系列電影導演克里斯·桑德斯執導,提前北美一周上映……《荒野機器人》帶著諸多利好因素走進中國內地,上映五天僅收獲2800萬,最終票房定格在約5000萬元人民幣,表現相當平凡。這樣的成績遠不及北美市場的1.37億美元票房。作為在中國、北美均獲口碑認可的“驚喜之作”,《荒野機器人》的兩地票房走勢無疑形成鮮明對比。
前車之鑒
故事偏低幼 缺乏IP積累 營銷不力
毋庸置疑,《荒野機器人》在中國內地電影市場擁有上佳品質和口碑,然而從票房成績來看優秀的評價似乎并沒有轉換成票房,其中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它對中國觀眾來說,基本屬于一部“原創故事”電影。影片雖然改編自美國作家彼得·布朗的同名暢銷兒童小說,但該書在中國并不知名,由其改編而成的電影,自然先天缺乏群眾基礎。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晚于《荒野機器人》一周上映的好萊塢動畫電影《變形金剛:起源》憑借“變形金剛”這一IP炸彈,迅速點燃中國觀眾觀影熱情,上映2天累計票房突破5000萬。影片豆瓣開分8.0,是《變形金剛》系列電影近17年來最高分。
如果說缺乏IP積累讓《荒野機器人》失去市場先機,那么被不少觀眾認為故事偏低幼,是對影片票房的又一打擊。打開各大平臺的評價,不少觀眾提出影片故事“低齡”“老舊”“簡單”,不適合“成年人看”?!痘囊皺C器人》講述了一個機器人(母親)含辛茹苦養育孤兒雁(孩子)的另類童話。這類合家歡動畫電影,中國觀眾確實不陌生,再加上影片故事看起來似乎并不新穎,諸多原因阻擋了成年動畫影迷走進影院的腳步。
事實上,《荒野機器人》不僅僅停留在親子層面,也探討了人工智能與自然世界之間的關系,甚至不回避“死亡”與殘酷??上н@些亮點都被掩藏在“親子向”童話的表象下,而未能成功出圈。造成如此尷尬局面的,營銷不力不可忽視?!痘囊皺C器人》并非對中國內地電影市場的票房沒有抱負,影片不僅在北京、上海舉行了首映禮,導演克里斯·桑德斯也來華參加多站路演。《荒野機器人》國語版還邀請了中國演員陳昊宇、張新成配音普通話版本。以上種種跡象表明,《荒野機器人》對中國內地票房是抱有期待的。但這些“討好”中國觀眾的營銷手段大多限于影片上映前期。對一部觀眾不熟悉的口碑佳片而言,《荒野機器人》在映后口碑發酵關鍵階段幾乎未有明顯營銷動作,顯然是不合常理的。尤其是影片在國慶檔前一周上映,本可靠口碑發酵抓住熱門檔期,實現票房長尾效應,為影片票房續航提供更多支點??上?,《荒野機器人》錯失良機。
避坑指南
酒香也怕巷子深
或許是近年來好萊塢電影在中國內地電影市場屢屢表現不佳,導致不少片方“破罐子破摔”,特別是在營銷方面不愿花費精力與中國觀眾充分“溝通”。而像《荒野機器人》這般口碑與票房出現負反饋,也是提醒國內電影創作者在越來越“卷”的中國內地電影市場,“酒香也怕巷子深”。此外,比起原創,中國觀眾也講情懷,《荒野機器人2》如果能繼續維持好口碑,票房結局大概率會有所不同。
觀眾反饋
Solitude:《荒野機器人》整體來說還是套路居多,但把套路拍成感動何嘗不是一種童話,而我的生活需要童話。
拓普:《荒野機器人》點映口碑爆棚,溫馨治愈之作容易引發大眾共鳴,可惜口碑未能進一步擴散,進而在競爭激烈的國慶檔占據一席之地,令人遺憾。(文 伯曼曼)
懸浮愛情遭觀眾拋棄
[愛情,到此為止][It Ends with Us]
上映日期:2024年8月30日
內地票房:174.5萬人民幣(年度排行200+)
北美票房:1.48億美元(年度排行11)
失利因素:“瑪麗蘇”已過時、主演布蕾克·萊弗利q/461NTlspfJc1zyjV61sobMNN1HlmOeVqrCQ4DPdxk=爭議纏身、正向營銷銷聲匿跡
失利現狀
國外黑馬國內慘淡
小成本電影《愛情,到此為止》可謂今年暑期好萊塢頭號“黑馬”,以2500萬美元成本賺回3.5億美元票房,發行方索尼影業事前都沒想到它會取得如此佳績。由于和稍早前上映的《死侍與金剛狼》“淵源”頗深——《愛》主演布蕾克·萊弗利與《死》主演瑞恩·雷諾茲彼此為夫妻。兩部影片“借力打力”“互為犄角”,靠著“夫妻合體”創造不少輿論話題,助力彼此成就票房佳話,可以說是“1+1>2”的典型代表。
然而,《愛情,到此為止》雖北美票房大賣,國內遭遇雪崩。首日票房僅56.5萬人民幣,最終也只有174.5萬入賬,就連口碑也陷入平庸,豆瓣僅有6.1分,向來因為打分寬容被稱為“容錯機”的貓眼更是給出了驚人的2.0,一系列“難看”“懸浮”“這種爛片有引進的必要嗎?”等差評獲得高贊……不難看出,《愛情,到此為止》堪稱2024年最慘淡引進片成績之一。
前車之鑒
劇情懸浮 口碑一般 主演輿情難平息
從片名,《愛情,到此為止》便已然透露出某種“糟糕”的表征,尤其是被稱為“爛片提示器”逗號,便讓不少人望而卻步,一系列在情人節、七夕檔被欺騙的悲慘回憶已經躍然腦海。
《愛情,到此為止》還向觀眾證明,表演生硬、臺詞尷尬、劇情狗血,并不是國內低分愛情電影的標配三件套,也是國外中年爛俗愛情電影的常規標簽。影片改變自暢銷小說《到此為止》,原著本身就是一個過時的瑪麗蘇故事,卻包裝成近年風靡的依靠狗血的劇情而“開掛”的女主角,吸引不少涉世未深的年輕讀者。故事被搬上銀幕后并沒有脫離其核心,依舊是懸浮在幻想里、毫無現實感的爛俗本文戲碼,不過加入另外吸睛的元素——“家暴”,成功引來輿論的關注。但在實際的影片中,主角男帥女靚、甜蜜元素過多,“家暴”反淪為陪襯,成為男女主角play的一環,大有美化“家暴”之嫌。所以,即便《愛情,到此為止》北美斬獲1.48億美元,卻只收獲IMDb6.2、爛番茄53%的好評率,成為如同《暮光》系列別無二致的“票房高、口碑一般”典型美式愛情片代表。
其實,國內影迷一開始會關注《愛情,到此為止》,多半是因為其主演兼制片人布蕾克·萊弗利。她憑借《緋聞女孩》大火,當年的“Queen S”,是一代人心中的女神。在嫁給“死侍”瑞恩·雷諾茲后,萊弗利連生四個孩子,打造賢妻良母人設,將重心放在家庭,順理她的事業陷入停滯,近年來鮮有熱片產出。此番《愛情,到此為止》本算她演藝生涯第二春的正式開啟,但目前來看,影片的大爆給她帶來的負面影響卻遠遠多過正面。她和導演(也是飾演男主角的演員)賈斯汀不和說自影片殺青就被屢屢報道,兩人從未合體現身過宣傳也“坐實”消息。并且,內部人士透露萊弗利片場“霸凌”工作人員的事情比比皆是;隨即,一位挪威記者又聲稱自己曾在多年前采訪布蕾克·萊弗利時遭到“非禮貌對待”,而在爭議纏身之時,她在宣傳影片時的“避重就輕”又成為了媒體批評的重點……一系列個人口碑的急速下滑,讓大洋彼岸的中國觀眾在“吃瓜”的同時,也連帶“嫌棄”影片本身。況且布蕾克·萊弗利和瑞恩·雷諾茲屢次頻繁“秀恩愛”對于中國觀眾而言早已不勝其煩,加之《愛情,到此為止》中國上映檔期晚了近三周,《死侍與金剛狼》熱度已過,兩片借力不成,反被弱勢口碑打個正著,以此票房遇冷也就在所難免了。
避坑指南
演員個人素質很重要
《愛情,到此為止》在國內票房遇冷,也給國產電影主創們以警示:選演員最好謹慎一些,不要因為其輿論效應大就盲目定角,否則一旦東窗事發,窟窿還是要有片方自己擺平。
觀眾反饋
前略:Blake的privilege給人一種那種何不食肉糜的蠢笨感,特別是她本人特別mean,這片子的宣發和采訪看得人反胃,沒經歷過人間疾苦腦袋空空的trophy wife不可以逼我看北美“大如傳”還讓我叫好。
toishiki:片名翻譯不好,應該叫“家暴到我們這里結束”。這是為四胎的Blake量身打造改編的劇本,卻讓人看著無比火大。片中的家暴元素和女性獨立不要太好笑,女孩們千萬別被洗腦了。
“追風”文化顧此失彼
[龍卷風][Twisters]
上映日期:2024年7月19日
內地票房:2036萬人民幣(年度排行100+)
北美票房:2.67億美元(年度排行第6)
失利因素:個人英雄主義已過氣、中國沒有“龍卷風潮”、無法喚起觀眾共鳴
失利現狀
好萊塢敗軍陣營又添猛將
1996年,老版《龍卷風》全球首映,轟下了4.96億美元票房,擊敗阿湯哥的《碟中諜》、肖恩·康納利的《勇闖奪命島》等一系列大片,拿下當年全球票房年度亞軍。28年后,《龍卷風》同名續作來襲,在北美市場迎來了大爆發,首映當天,便豪取3400萬美元,此后連奪三周冠軍,拿下2.67億的不俗收益。不過,與其在本土勢如破竹的票房陣仗大相徑庭的是,中國觀眾似乎對這種“風暴”大片完全無動于衷——《龍卷風》自7月19號國內上映后,單日票房僅為334萬元,排片占比2.1%,票房占比只有0.9%,“倒掛”姿態令人尷尬。最終,影片以2036萬的成績黯然離場,成為好萊塢“敗軍”方陣的又一大將。
前車之鑒
美式大餐膩歪國人
《龍卷風》此次翻拍的版本投入了高達1.55億美元的制作費用,由《曼達洛人》的亞裔導演李·以薩克·鄭執導,制作班底更是匯聚了《侏羅紀世界》團隊的精英,演員陣容中有近年憑《正常人》《沼澤深處的女孩》嶄露頭角的當紅小花黛西·埃德加-瓊斯,是新一代演員中的“熟臉”,兩為男主格倫·鮑威爾和安東尼·拉莫斯也是各種商業片的常客。然而就是這樣有個不俗陣容的影片,卻遭遇中國市場的“當頭棒喝”——其中最重要的原因無疑是中國觀眾口味的變化:對這些充斥著美式英雄主義的大片開始產生抵觸情緒。2024版《龍卷風》的劇情單調乏味,雖然在畫面上做了大步伐的提升,特效更為形象逼真,但整體的故事內容和主題上與二十多年前幾乎沒有變化——依舊是追風者在面對巨型龍卷風時的冒險故事,只是將以前強逞英雄氣質的男性換為條理更為分明的女性,卻并沒有改變其“完成不可能的任務”、只靠個人之力拯救團隊的主題,缺乏新意和吸引力,故而無法打動中國觀眾。
其實,為了“跟緊時事”顯得不那么“老舊”,《龍卷風》將天災、專家、網紅等各種當下熱門元素全都加入其中,配合超精致的特效,成功“唬”住北美觀眾,取得不俗票房。但對于中國市場而言,無論是對于“短視頻直播”文化的祛魅,亦或是本身對于“龍卷風”災難的一知半解,再或是對于“追風人”(酷愛狂風驟雨,追逐臺風、颶風、龍卷風、雷暴、暴風雪,然后拍照拍片,記錄下每一次驚心動魄歷險的人)態度的不屑一顧,讓觀眾天然“不吃”風暴這一災難屬性。要知道,“龍卷風”在美國各地頻發,中國卻是鮮少得見,這種極具地域特色的設定,對于中國觀眾而言明顯缺乏直接的情感連接——無法感受《龍卷風》中所謂“追風人”腎上腺素爆發的快感,更難以理解為什么這項極具危險性的活動會引來大批無懼死亡的年輕人。這種天然的地理與心理上的“差異”成為橫亙在《龍卷風》與中國觀眾間的最大阻礙之一,也暴露出好萊塢對中國市場的無知而引發出某種功能性“誤判”。
避坑指南
符合本地市場需求
《龍卷風》的票房表現差異不僅是市場需求和觀眾口味差異的體現,也暴露出好萊塢在全球市場的策略問題。中國觀眾對大片的期待正在發生變化,觀眾對影片質量和內容的要求日益提高。若想在中國市場取得成功,必須生產出更加符合本地市場需求的高質量作品。
觀眾反饋
季山:作為災難片發揮正常,導演有點過于面面俱到。但讓人覺得可笑的是,在海對岸抗險救災居然只憑個人英雄主義就行,怪不得一個個能指望超級英雄拯救國家。
動作喜劇已過氣
[特技狂人][The Fall Guy]
上映日期:2024年5月17日
內地票房:894.8萬人民幣(年度排行160+)
北美票房:9200萬美元(年度排行19)
失利因素:動作喜劇輝煌不再、高司令不扛票房、檔期不利
失利現狀
中國北美皆撲街
從表面上,瑞恩·高斯林和艾米莉·布朗特主演的動作喜劇《特技狂人》無疑是開啟2024年暑期檔的完美鑰匙,影片似乎具備了成為一部賣座商業大片所需的一切要素。但令人跌破眼鏡的是,《特技狂人》于5月3日北美首映,首周末票房只有2800萬美元,遠低于最初預計的4000萬美元。如此慘淡的票房數字預示著,影片“虧本”已成定局。
《特技狂人》的“逆旅”并未終結,在中國甚至墜入更深的噩夢。影片5月17日在中國上映,首日拿到令人瞠目的178.5萬人民幣票房,你沒有看錯單位——是人民幣。一部大牌云集的特效大片剛過百萬門檻,并且排片和場均人次“倒掛”,整體勢頭也頹靡到家,無疑叫人意外。而其最終票房僅有可憐的894.8萬,連千萬都沒有觸及,甚至沒有隨續集重映的《沙丘1》高,令好萊塢整體“汗流浹背”。《綜藝》直言不諱地表示:好萊塢電影對于中國觀眾的吸引力已然將至冰點。
前車之鑒
過氣IP+動作喜劇=敗相難看
如果說去年諸多大片的陷落令人始料未及,那么“頹勢”“祛魅”在2024年已正式成為好萊塢電影在中國的關鍵詞。即使大牌主演頗有魅力、或是IP效應明晃晃加成,也不足以說服人們進電影院去買一張電影票,《特技狂人》便是個中典型。雖然高斯林和布朗特都是很受歡迎的演員,要知道兩位主演去年分別憑借《芭比》和《奧本海默》大出風頭,從他們的討喜程度,再到導演大衛·萊奇(《死侍2》和《殺手疾風號》)的不俗履歷,理應在票房上有所斬獲。但實際是,高斯林和布朗特本身并不足以吸引中國觀眾,起碼他們至今沒有“單扛”過一部以其明星光環為營銷賣點的超級賣座影片,頗有點“盛名在外其實難副”的味道。再者,《特技狂人》的IP已有些年頭,是根據80年代李·邁杰斯主演的電視劇《特技獵人》改編,沒有點“年齡”估計都難以知曉。如今電影的主流畫像是90、00后的青年,在這一群體中沒有認知度和話題度,也注定影片難以取得優秀成績。
其實,《特技狂人》的口碑尚可。大規模開畫之后,取得MTC媒體口碑73分、IMDB7.3分、爛番茄83%新鮮度,爆米花指數87%、CinemaScore院線評級達到“A-”,縱使豆瓣也有6.6的及格分。不過,好評之下電影卻有著致命缺點——套路化。這點在北美不佳的票房上已有體現,對于中國觀眾而言尤甚,因為影片的大部分情節,都是曾在成龍電影出現過,就連“動作喜劇”這一標簽,也是刻在成龍身上的“固定logo”。由于導演大衛·萊奇出身動作指導,他屢次提及對于成龍作品的喜愛,為此還邀請了華裔影人孫諾擔任《特技狂人》的動作指導,所以片中時常能夠窺見某種“成龍的影子”:各種上天入地、輾轉騰挪的走位穿梭,在《飛鷹計劃》《上海正午》《奇跡》《十二生肖》里比比皆是,甚至主人公臨門一腳的逃生技巧,都是對《尖峰時刻》的復刻與致敬。因此,盡管《特技狂人》爆米花元素足夠,動作戲份緊張刺激,飛車特技應有盡有,劇情還帶有一些黑色懸疑,反轉與笑點兼具,卻依然難敵“似曾相識”的窘境。可問題是,“動作喜劇代言人”成龍今非昔比,《急先鋒》《龍馬精神》《傳說》《熊貓計劃》接連“撲街”,已然不再是票房擔當。面對如今成龍都玩不轉的中國動作喜劇市場,“外來兵”高司令新瓶裝舊酒想要占領一席之地,不得不謂癡人說夢了。
避坑指南
重視宣發 慎選檔期
糟糕的市場營銷毀掉諸多電影的商業前景,《特技狂人》從預告片起就顯得平庸乏味,讓人提不起興致。這樣“擺爛”的營銷顯然不會令觀眾將影片定位為必須在大銀幕上觀看的電影。另外,對于中國創作者而言,影片檔期需要著重考慮的問題之一,《特技狂人》曾多次改檔,即便避免與《沙丘2》正面交鋒,但“逃”到5月中旬也并沒有處于更有利的位置,反而受到更多大片的前后夾擊——從《猩球崛起:新世界》到《瘋狂的麥克斯:狂暴女神》,持續登場的競爭對手導致《特技狂人》無法在首周末后繼續保持長期穩定的票房增長,在短短一周內崩潰,成為“不過千萬”的“巨撲”示例。
觀眾反饋
Obliviate:不能說片子難看,但很難說好看,全程都是劇組自high,氣氛不能給到觀眾。
自我復制 出圈困難
[阿蓋爾:神秘特工][Argylle]
上映日期:2024年2月23日
內地票房:1541萬人民幣(年度排行100+)
北美票房:4520萬美元(年度排行35)
失利因素:演員錯位、強行狗血
失利現狀
全球票房失利 口碑堪憂
《阿蓋爾:神秘特工》北美上映后就遭遇口碑差評,票房一蹶不振,爛番茄新鮮度37%,最終票房4520萬美元。無奈出品方將希望寄托于中國,希望再造《王牌特工》的奇跡。可惜的是,影片上映5天后單日票房就跌到了79.41萬,排片占比僅2.8%,票房占比只有1.1%,上座率是同期新片墊底,這部號稱投資2億美元的特工片,已然成為2024年“票房慘案”。
前車之鑒
重復自我 主角成謎 劇情狗血
“《王牌特工》導演馬修·沃恩又拍特工新片了!”這是電影《阿蓋爾:神秘特工》一開始備受關注的緣由——2015年,馬修·沃恩執導的《王牌特工:特工學院》以8100萬美元成本在全球博得4.14億美元票房,成為當年的票房黑馬,在中國也拿下4.83億元,第二部更是在前作的光環下,在中國拿到了7億人民幣的票房?!锻跖铺毓ぁ废盗凶岆娪敖缪矍耙涣粒虼笋R修·沃恩再拍“特工”備受關注但也埋下了隱患:如何在大獲成功的前作中跳出,創造超越前作的特工電影?顯然,從《阿蓋爾:神秘特工》的口碑來看,馬修·沃恩確實沒有準備好。
首先是特工技能的重復。毫不意外馬修·沃恩在影片中開啟了其“炫技”般特工設計,但是卻讓觀眾感到“熟悉且不新鮮”,尤其是最后男女主角一邊跳舞一邊射擊、石油上滑行擊殺的特工秀,毫無動機融入生硬,令人尷尬不已,其中“煙霧”的使用更是在“照抄”《王牌特工:特工學院》的精彩“爆頭”片段,這種“自我復刻”,無疑讓忠實觀眾倍感失望。
其次是主角成謎。在電影主要海報上,“大超”亨利·卡維爾和“啪姐”杜阿·利帕妥妥占據C位,但實際上影片主角卻是平平無奇的布萊絲·達拉斯·霍華德,幾乎圍繞其飾演的主角驚險冒險展開,其他角色都是只是客串“鑲邊”。更有甚者,影片全程重點宣傳的女主角寵物貓,在影片中除了賣萌根本沒有起到任何推動劇情的作用,如此“欺詐式”宣傳,必然在上映后引來觀眾不滿。
影片BUG百出,劇情失控。精彩的反轉、嚴密的邏輯是特工電影的重要看點之一,但是《阿蓋爾:神秘特工》的劇情處處存在漏洞,反轉毫無邏輯,令人大呼“狗血”。女主角原本是一名暢銷諜戰小說作家,卻發現其筆下的故事“成真”,書中的男主角甚至出現在她身邊。當觀眾以為是一部“奇幻特工片”,后面的一系列反轉則告訴觀眾這一切都是女主角的“聯想”+“幻想”,其背后的緣由是這個又笨又宅的作家實質上是頂級特工,而當她找回記憶的那一刻,特工技能回歸。這一過程可謂毫無說服力,將觀眾當傻子般玩弄,因此,回饋給影片也只有惡評和過低的票房。
避坑指南
真誠做電影 尊重每一個觀眾
影片在中美的雙重失敗提醒著國內電影創作者,無論是導演的“自我復刻”,還是在宣傳上的“欺瞞”,抑或是劇情設置上的“潦草”,都指向一個緣由:影片從頭到尾都不尊重觀眾——不尊重因前作而信任導演走進影院的忠實觀眾,也不尊重每一個被宣傳誤導而走進影院的觀眾。從《阿蓋爾:神秘特工》來看,影片的精彩或許因人而異,但是真心對待作品、對待觀眾才是電影創作的基礎。
觀眾反饋
三疊紀:簡直掛羊頭賣狗肉!把大超和啪姐放C位,結果只是美美客串。劇情前半段看到想睡覺,后半段開始撒狗血。
全球冠軍難調中式口味
[頭腦特工隊2][inside out2]
上映日期:2024年6月21日
內地票房:3.44億人民幣(年度排行28)
北美票房:6.52億美元(年度排行1)
失利因素:前作熱度有限、不符合中國觀眾審美偏好、未能精準契合情感需求
失利現狀
口碑前作未能破圈立身
若說2024年最“猛”的影片,非《頭腦特工隊2》莫屬。其在上映后急速攻城略地,先是拿下三周冠軍,以迅雷之勢按住《沙丘2》成為年度票房第一,而其后勁依然兇猛,接連超越《超人特工隊2》成為北美動畫票房冠軍、超越《冰雪奇緣2》成為史上票房最高的動畫電影。愈加豐富的故事彰顯著皮克斯的野心,又一“票房收割機”已然誕生。而這一切的源頭來自2015年,想象力超群的皮克斯用擬人化、卡通化的筆觸形象而生動地演繹了人腦的運作機理,將一部充滿童趣又引人深思的《頭腦特工隊》娓娓道來。導演彼特·道格將故事分為兩線講述:主人公小女孩萊利的現實世界與和她光怪陸離的腦中世界,五種“情緒”成為左右她選擇的驅動力,也成為電影探討的核心。影片一舉拿下奧斯卡最佳動畫,并取得全球8.58億票房的佳績。
如此“火熱”的《頭腦特工隊》卻在中國遭遇空前“寒流”。影片2015年10月6日在中國內地上映,首日票房僅2920萬人民幣,最終甚至沒能熬過一億大限,只定格在9705萬這一數字上。在那個《西游記之大圣歸來》以9.54億橫掃暑期的年度,好萊塢動畫留給中國的,似乎只有不甘與寥落的背影。九年之后,《頭腦特工隊2》重裝歸來,但似乎歷史又一次開始重演——打動全球的故事,卻唯獨沒有得到中國觀眾的青睞。
前車之鑒
即便emo相通 認知卻不能相融
截至11月,《頭腦特工隊2》以16.98億美元稱霸全球,躋身世界票房歷史前十。就內容而言,影片無疑喚起某種情緒的世界性效應,它將抽象的心理概念與喜劇元素相平衡,打造了一個獨特又迷人的“半現實半幻想”的腦內世界,人們很難不去共情那每一個情緒化的小細節——尤其是那種“被焦慮支配的恐懼”。并且,影片及時捕捉到成長過程中的紛雜情緒,呈現出一種更寬廣的情懷,將涉世未深的青少年最初面對復雜和混亂世界的心緒,刻畫得細膩而到位,這無疑是讓影片在北美甚至全球取得票房“大爆”的關鍵。
不過,即便面對毫無爭議的2024年票房“世一高”,中國觀眾卻并不買賬。《頭腦特工隊2》在全球第二大票倉上映6天才勉強破億,最終僅到賬3.44億人民幣。不到5000萬美元的票房,成為該片燦爛票房履歷上的唯一陰影。如果說中國觀眾對于好萊塢電影的“祛魅”是影響其收益的最大因素,那么單就《頭腦特工隊2》的內容而言,的確“不對國人胃口”——未能精準契合中國觀眾的審美偏好和情感需求。其實這點在第一部時便已然出現,影片所蘊含的美式價值觀、生活方式和社會問題,與中國的文化傳統和社會現實存在一定距離:比如萊利喜愛的冰球運動,在國人中并不普及,因此難以感受其熱烈與魅力;再比如萊利對于親友與教練的態度,都充斥著美式思維的直接表達,與傳統“尊師重道”“良師益友”的中國觀念溝壑盡顯……這使得觀眾在理解和接受影片所傳達的信息時,會產生情感與認知障礙從而缺乏認同感,既無法像《瘋狂動物城》一樣做到用動物形象傳達人類通用的感情因素,也不能如《冰雪奇緣》般直白表述愛與勇氣,因此,《頭腦特工隊》難以取得理想票房,續集《頭腦特工隊2》也未能沖破壁壘,達到與中國觀眾的“雙向奔赴”,就不難理解了。
前車之鑒
“祛魅”與“尬聊”
另外,《頭腦特工隊2》在情節的推進和角色的塑造上,也沒能展現出足夠的創新與突破。對于中國觀眾而言,好萊塢熟悉的套路和相對保守的敘事方式再難以引發強烈的共鳴,成為所有好萊塢電影的“公疾”;再者《頭腦特工隊2》雖是IP續作,但前作在國內便未破億,潛在受眾覆蓋面不廣,成為其“先天不足”的劣勢;并且影片觀看門檻頗高,不時穿插與其它動畫的聯動,比如《愛探險的朵拉》《包寶寶》等一些并不大眾的動畫和游戲作品,不熟悉歐美文化的觀眾很難理解其中的“笑料”與“玩?!保虼藭X得格外尷尬與無聊;影片的宣發定位亦不夠清晰,其畫面風格走著迪士尼與皮克斯一貫的童趣畫風,但內容卻與“親子向全家歡”完全不一致,國內家長可能會誤以為這是一部適合孩子觀看的合家歡動畫,但實際上那些未成年的孩子們很可能難以理解其中的內涵,導致幾方均未將影片列入“觀影清單”。反映在票房上便是《頭腦特工隊2》面對國產小成本愛情片《云邊有個小賣部》時竟然敗下陣來,第二天就被趕下了冠軍寶座,后續面對《默殺》《抓娃娃》等票房大頭后更無翻盤機會,最終僅以3億低調收場。
避坑指南
跨越文化壁壘
美式故事在中國遭遇水土不服并不鮮見,但關于青春期的迷茫焦慮,甚至是大大小小的人生抉擇卻是人人皆有,比比皆是。中國影片不妨取其精華,以“情”動人,方是電影的上上策。
觀眾反饋
新浪網友愛喜:熊大熊二喜羊羊的聲音聽著可比什么歡歡憂憂焦焦親切多了。
豆瓣網友朝暮雪:第一部勝在創意,拍續集真的毫無必要。就如同我們越長大越焦慮。但問你到底在焦慮什么,你自己也不知道。
番外
怪獸宇宙集大成 票房開花占鰲頭
[哥斯拉大戰金剛2:帝國崛起]
[Godzilla x Kong: The New Empire]
上映日期:2024年3月29日
內地票房:9.56億人民幣(年度排行9)
北美票房:1.96億美元(年度排行7)
成功要素:怪獸管夠 場面無敵 “芭比粉”哥總重裝歸來
生存絕招
怪獸粉絲大福利
《哥斯拉大戰金剛2:帝國崛起》首映日便拿下9660萬票房,上一部單日過億的好萊塢電影,還是2022年時隔十三年的超級IP續作《阿凡達2:水之道》。雖然最終沒能成為《阿凡達2》后第一部破十億的好萊塢大片,但9.56億的票房足以笑傲近兩年的外片群雄。而《哥斯拉大戰金剛2》的賣座,歸根結底是其回歸到“怪獸爽片”的本質——電影史上兩大“頂流怪獸”合體,形成從頭打到尾的視覺奇觀。即便被批是無腦的爆米花大片,但也按耐不住觀眾的腎上腺素瘋狂飆升。
華納、傳奇、東寶于2010年合作開辟“怪獸電影宇宙”(MonsterVerse,簡稱MV),先后誕生《環太平洋》系列、《金剛:骷髏島》《哥斯拉(2014)》《哥斯拉:怪獸之王》與《哥斯拉大戰金剛》。早在好萊塢尚能“稱霸”全球銀幕之時,MV系電影成績均不俗,尤其是《哥斯拉大戰金剛》曾在中國市場拿下12億的戰績,風光無限。然而此一時彼一時,隨著好萊塢整體的衰落,大片平均在中國僅能收獲3億左右的票房?!陡缢估髴鸾饎?》9.56億已是2023-2024兩年中好萊塢的“最佳戰績”之一,在傾頹一片的大片中顯得彌足珍貴。對比起MV系影片前作略為復雜的“人情戲碼”與作用有限尾大不掉的“帝王組織”系統,《哥斯拉大戰金剛2》索性放棄了大部分人類文戲情節,推動劇情的工作直接交由大男主“金剛”完成,而這一轉變,成為中國觀眾最為喜聞樂見的存在。
對比前作,《哥斯拉大戰金剛2》的怪獸打戲更加酣暢淋漓。由于第一部中的人類戲份占比頗多,需要兼顧如亞歷山大·斯卡斯加德、米莉·波比·布朗、麗貝卡·豪爾、小栗旬等一系列明星,而第二部則實現了逆轉,除麗貝卡·豪爾和“大表哥”丹·史蒂文斯外幾乎沒有知名演員,人類不再喧賓奪主,直接為怪獸戲份讓位。因此,五花八門的怪獸依次登場,摩斯拉、“迷你剛”、蜘蛛怪獸斯庫拉、海怪提亞馬特、戰蝠等。怪獸打斗和特效場面,讓觀眾大飽眼福。怪獸打斗戲份,不管是時長還是影片占比,都是怪獸宇宙5部中最多的一部。九場大戰,不管是金剛VS刀疤王,哥斯拉VS Tiamat(紫色巨大海蛇),還是哥斯拉VS金剛,對觀眾來說都是視覺和聽覺的盛宴。而為了給觀眾最大的視覺沖擊,影片最終戰采用雙王對戰雙王的戲碼,哥斯拉和金剛組合,刀疤和雪魔雙拼,上演一場強強對決。
生存絕招
兇萌“哥總” 換裝新玩法
熟悉游戲的觀眾應該都了解“皮膚”系統。作為一種獨特的游戲文化,“皮膚”已經成為當代標志性的“時尚元素”。《哥斯拉大戰金剛2》順應潮流,為“哥總”哥斯拉全新制作一套絕對in的高定“芭比粉”套裝,有意無意間與去年大爆的“芭比”互為call back。以此為基,華納在MV宇宙電影中作出另一大膽嘗試——為怪獸“賦能”。主創在人類對泰坦巨獸所造成的恐懼和破壞上做出了取舍,保留了刺激和過癮爽度,舍棄了嚴肅、現實和反思的角度。片方既讓觀眾看到了怪獸兇猛的互毆,同時也弱化了怪獸原始的威懾力和破壞力。簡單來說,就是把怪獸“擬人化”以及“萌寵化”,大大弱化了怪獸與人類之間的生存沖突,怪獸們變得明辨是非,在不得已破壞建筑物的情況下還要考慮減少傷及無辜。因此貢獻了影片最為軟萌的橋段——哥總將羅馬斗獸場當作“貓窩”,四肢蜷縮入夢酣眠的場景讓無數女性觀眾抓心撓肺,大叫“哥總可愛”。
當然,“大男主”金剛也不遑多讓,貢獻“瀑布淋浴”“地面拔牙”、手戴“無限手套”上演“末日鐵拳”的名場面。按照如今最熱門的mod游戲打法,金剛妥妥化身戰士,哥斯拉身立法師,摩多拉穩坐輔助,保衛人類的怪獸戰隊集結完畢。從地心到人類世界,從陸地到海洋,無處不在的怪獸,無處不在的戰斗,超高的色彩飽和度,超多爆汁的場景,超大的怪獸骨架……影片隨時開啟的狂轟模式,讓觀眾爽燃炸裂。
失敗警惕
爆米花的審美疲勞
當然,《哥斯拉大戰金剛2:帝國崛起》的劣勢顯著——看片絲毫不用思考,單純只需用腎上腺素支配。其實這有違MV宇宙的初衷。怪獸電影,說到底是去人類中心主義的,它的魅力就在于讓觀眾重新感受對自然和巨物的敬畏:一匹山一樣的獸出現了,它視人類為螻蟻,而我們甚至不能窺見其巨大的全貌,只能逃避躲藏。當然對于華納而言,他們也懶得去思量影片能帶來人文效應,只需“賺錢”便好,因此,《哥斯拉大戰金剛2:帝國崛起》徹底淪為“爆米花”,無論中外網站評分只有及格水準,票房未能實現現象級“爆破”,也就不難理解了。
觀眾反饋
加一份奧利奧碎:哥斯拉窩在古羅馬斗獸場里真的可愛要命了誰懂。
自律:《哥VS金2》簡稱怪獸搖人大賽。金剛絕對主角,哥斯拉就是個粉紅戰力輸出。刀疤王打不過就搖雪魔,金剛打不過就搖哥斯拉(當然金剛肯定搖不動老哥,所以陳法拉讓撲棱蛾子搖哥斯拉)。金剛跟水滸好漢似的,仗義解救鄉親,用愛感化咕嚕猴,就是和哥斯拉相比還是拉。全片比較難評,像幼稚園小朋友過家家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