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受累部位和臨床表現,頸椎病可分為頸型頸椎病、神經根型頸椎病、脊髓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交感神經型頸椎病和混合型頸椎病(含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頸椎病統稱為混合型)。其中,神經根型頸椎病是頸椎病分型中病發率最高的,約占頸椎病發病率的60%~70%,多是由于頸椎間盤的退變、頸部韌帶的肥厚鈣化、骨質增生等導致椎間孔變窄,頸神經根受到壓迫刺激,從而出現頸項部的疼痛、僵硬,后期伴有上肢放射性疼痛及麻木,并且沿著受壓神經根的走向放射。神經根型頸椎病在頭部、上肢姿勢不當或牽扯患肢時,會發生劇烈的放射樣疼痛;嚴重時會伴有上肢無力、握力減退。“低頭族”因為長時間低頭看書、看手機等,可能時時刻刻處于低頭的狀態,導致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發病率逐年遞增,并呈年輕化發展趨勢。神經根型頸椎病常常會因為受寒、姿勢不當、承受重力等原因反復發作,給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帶來不良影響,患者會因疼痛麻木而失眠,出現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
中醫治療頸椎病有著悠久的歷史。神經根型頸椎病屬于中醫“骨痹”“肩頸痛”“肩背痛”“頸筋急”的范疇,屬正虛邪實之證,氣血不足、肝腎虧虛為本,風寒濕邪客于經脈、氣滯血瘀為標,勞損、外傷是發病的重要因素。中醫特色外治法對于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具有療效佳、副作用小、價格親民等優點。下面介紹臨床上常見的中醫外治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藥外敷、針灸、正骨。
包括藥膏外敷、藥物熱敷(熱奄包)、藥物離子導入等。
藥膏外敷是通過把中藥藥方打成粉劑,通過粘合劑飴糖、凡士林把藥膏搓成丸劑或者攤成貼膏,制作成穴位敷貼、貼膏敷于皮膚表面,直接作用于病變部位,使中藥的有效成分透過皮膚屏障,對病變部位起到活血化淤、溫通經絡、松解肌肉、緩解疼痛等作用,達到促進患處血液循環、消炎止痛的目的。
熱奄包就是把活血化淤、溫通經絡的中草藥,如紅花、艾葉、炮姜、羌活、獨活等中草藥用棉布做成藥包,把藥包煮熟煮透拿出,放到室溫下,等到涼到患者能接受的溫度再放到患者疼痛的部位,患者會覺得很溫暖舒適,起到溫通經絡、活血止痛的作用。治療時要注意皮膚的狀態,防止過敏及燙傷。
中藥離子導入是理療機器和中藥的結合治療,把活血溫陽、通絡祛濕的中藥濃煎過濾得到的中藥藥水放入理療電極片里面,然后開通機器,把強度和頻率開到患者能耐受的程度,電流會把電極片里面的藥物導入到皮下,藥物會在皮下形成藥物濃度堆積,并且電流本來就有鎮痛的作用,二者合用加強了對疼痛部位的作用。同時,很多止痛的中草藥存在肝臟、腎臟毒性,用離子導入可以避免口服藥物,降低藥物對身體的副作用。
臨床上常見的針刺治療包括毫針針刺、溫針灸、電針療法、針刀療法等。
毫針針刺治療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減輕頸神經根壓迫刺激,起到鎮痛作用。一般治療時,讓患者坐位,醫生會用毫針針刺風池穴、頸椎夾脊穴、阿是穴等穴位,等到患者感到酸脹后停止行針,毫針會留在皮膚里,一般留30分鐘,時間一到起針。針刺治療一般1周3次,10次為一個療程。患者在針刺治療前不宜空腹也不能吃得過飽,如果留針的過程中感到不適應立即拔出毫針,防止暈針。電針是在毫針已經打好留在皮膚里的情況下再接通電子針灸治療儀,醫師根據患者的情況調節電流大小,一般取決于患者的耐受程度。電針通過提高痛閾、抑制痛覺傳導,起到鎮痛的作用,減輕疼痛和麻木的癥狀。但裝有起搏器的患者、孕婦、腫瘤患者不宜使用電針。
針與灸的結合就是溫針灸。溫針灸具有溫經散寒、祛風除濕的作用。顧名思義,溫針灸就是把艾灸柱插進毫針的針柄上面,然后點燃艾柱,溫度因根據患者的感受來調節,以皮膚微微發紅為佳,如果患者感到太燙可以在皮膚上面墊硬板紙,及時調整,防止燙傷。灸法常見的有熱敏灸、雷火灸等。熱敏灸是一般是選取風池、大椎、頸夾脊、肩井等穴位,用熱敏灸條在患者體表上面2~3cm處用來回施展,灸的時候會有幾個穴位微微發燙,這時候就著重灸這幾個穴位。一般施灸時間5~10分鐘,等到患處皮膚發紅就可以了。雷火灸相對簡單,選取頸椎、肩井,把雷火灸點燃后裝入灸盒,灸盒下面墊層紗布,以患者能耐受的溫度進行調節,一般灸20分鐘,1周3次,10次一療程。在灸的過程中,醫者應提醒患者,如果太燙要及時處理,避免燙傷。
小針刀能夠松解組織,減輕對神經、血管的壓迫。小針刀一般會選取幾個疼痛點進行松解,例如頸椎部位的壓痛點、肩部的壓痛點、手臂上的壓痛點。小針刀的操作對于無菌要求比較高,需要進行無菌操作,操作的時候要按照規范的流程。小針刀會在破皮后在皮下進行一系列的操作,松解關節囊、松解肌肉等,消除關節的粘連,以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操作完成后需要包扎,并且需要根據病情治療數次。
推拿手法有推法、拿法、按法、摩法、揉法、捏法等。治療前先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使患者放松身心,治療時患者端坐且處于放松的狀態,醫者站立于患者的后方,消毒雙手后,先用推拿的基本手法放松頸項部的肌肉,以揉、按、捏、拿等手法治療,要是有幾個特別疼痛的部位,醫生可以加強疼痛部位的放松。放松之后對肩井穴、天宗穴、極泉穴、手三里等穴位進行點按,點按完再對頸項部肌肉進行放松,當患者肌肉明顯改善僵硬狀態后就將進行脊柱的正骨。正骨手法有很多種,選取手法應根據病情由醫師判定。因正骨手法有一定的危險性,患有頸椎滑脫、嚴重骨質疏松、頸椎骨折、頸椎腫瘤、頸椎結核的人群不建議使用正骨手法,在進行正骨之前應該到正規醫療中心先進行檢查評估,再考慮是否行正骨手法。
傳統中醫有很多外治法,上述羅列了臨床常見的治療手段,中醫治療方法穩準、輕巧、無痛、安全且療效確切,有著簡便廉驗的特性。頸椎病因為時代的進步也在進一步高發,運用好中醫外治法,對于患者也是不小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