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級預防,是預防腦梗塞發生的第一道防線,其核心在于“未病先防”。這一階段的重點在于主動篩查和管理各種血管危險因素,通過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力求使腦血管病不發生或推遲發生。據統計,90%的腦卒中風險可歸因于10個可控的危險因素,它們分別是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吸煙、缺乏運動、腹型肥胖、心臟疾病、大量飲酒、飲食不健康和心理壓力大。其中,高血壓作為“頭號殺手”,更是需要我們高度警惕。對于高血壓患者,要遵醫囑按時服用降壓藥物,將血壓控制在合理范圍內。同時,要注意低鹽飲食,減少精神壓力,避免血壓波動過大。高血脂患者要控制飲食中的脂肪攝入,增加運動量,必要時服用降脂藥物。糖尿病患者要嚴格控制血糖,合理飲食、適度運動、按時服藥或注射胰島素,定期監測血糖水平。
即使沒有上述風險因素者,也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戒煙限酒;減少鹽分和脂肪的攝入,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的比例,保持均衡飲食;堅持規律的體育活動,如快走、游泳、騎自行車等;fr0EOIzmKIGnSp3o4Yb4UNvxntw3k1xwnNr+TzJ1G+0=學會壓力管理,通過冥想、瑜伽、社交活動等方式緩解心理壓力。
對于有腦梗塞危險因素的人群,首先要定期進行體檢。體檢項目包括但不限于血壓、血糖、血脂、心電圖、頸動脈超聲等。通過體檢,可以及時發現潛在的疾病,采取相應的治療措施。
其次,要了解腦梗塞的早期癥狀,及時發現并就醫,這樣才能提高治療效果。腦梗塞的常見癥狀包括:突然出現的一側肢體無力、麻木;口角歪斜,言語不清;頭暈、頭痛;視力模糊等。大腦是一個血液需求量“大戶”,約占全身總供血量的20%,其一旦缺血,就會產生癥狀,出現功能障礙,且往往難以恢復。因此,如果出現上述癥狀,要立即撥打急救電話,盡快就醫。
腦梗塞的治療方法包括一般治療、藥物治療、介入治療、手術治療等。在發病4.5小時內就診,且生命體征平穩者,可接受藥物溶栓以及血管介入治療,以實現血流再通,降低遺留功能障礙的風險。
即便不幸遭遇腦梗塞,三級預防依然能為我們點亮希望之光。這一階段主要關注于患者的康復鍛煉和預防復發。
康復訓練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個性化的方案,由專業的康復醫生進行指導。內容包括肢體運動功能訓練、平衡訓練、步態訓練、言語訓練、認知訓練等。通過康復訓練,可以最大限度地恢復患者的身體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有數據顯示,我國腦梗塞患者的年復發率約為9.6%~17.7%。為了避免再次發生腦梗塞,患者在出院后要繼續遵醫囑服藥,定期復查。同時,要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要控制血壓、血糖、血脂在正常范圍內;戒煙限酒,適度運動,合理飲食等。
需要注意的是,腦梗塞患者往往會面臨身體和心理的雙重壓力。家人和社會要給予其足夠的心理支持,幫助他們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