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治療睡眠障礙的藥物有——
1.苯二氮卓類藥物:常用艾司唑侖、阿普唑侖、地西泮、勞拉西泮等。這類藥物藥效持久,可改善入睡困難,增加總睡眠時間,但可能引起白天困倦、頭昏、乏力、認知功能減退等副作用,持續用藥容易產生依賴性和突然停藥的戒斷癥狀。因此,老年人使用時需謹慎。
2.非苯二氮卓類藥物:如唑吡坦、扎來普隆、佐匹克隆等。這類藥物半衰期短、起效快、副作用小,是老年人睡眠障礙的首選藥物之一,但同樣需要注意用藥劑量和療程的控制。
3.褪黑素和褪黑素受體激動劑:如阿戈美拉汀等。褪黑素與睡眠-覺醒周期的調節有關,可改善晝夜節律失調型睡眠覺醒障礙,但不建議作為常規藥物治療失眠。褪黑素也有頭痛、嗜睡、胃腸反應、血壓變化等不良反應。
4.抗組胺H1受體藥物:代表藥物有西替利嗪、多西拉敏等,常用于治療過敏性疾病,也是安眠藥物替代療法的選擇。這類藥物可穿過血腦屏障,與腦部的H1受體結合,通過對中樞神經活動的抑制起到鎮靜催眠作用,但可能加重譫妄,甚至增加死亡率。
5.具有鎮靜作用的抗抑郁和抗精神病藥物:對于伴有抑郁或精神癥狀的睡眠障礙患者,醫生可能會考慮使用抗抑郁藥(如阿米替林、多塞平等)或抗精神病藥(如喹硫平、奧氮平等)進行治療。但這類藥物通常具有較多的副作用和依賴性風險,應嚴格在專科醫師指導下使用。
那么,老年人睡眠障礙時該如何選擇用藥呢?
遵循《中國失眠障礙診斷與治療指南》的按需、間斷、足量的用藥原則,老年人群失眠障礙用藥特點建議如下——
1.個體化用藥:老年人的身體狀況和代謝能力與中青年人不同,因此藥物治療需要個體化。醫生應根據老年人的具體情況(如年齡、性別、身體狀況、合并疾病等)選擇合適的藥物和劑量。
2.低劑量起始:老年人在使用安眠藥時,起始劑量應盡量為常規劑量的一半或更低,以減少藥物副作用的發生。隨著治療的進行,醫生可以根據老年人的反應逐漸調整劑量。
3.短療程和間歇治療:針對老年睡眠障礙患者,藥物治療的療程應盡量短,一般不超過3~4周。在慢性失眠患者長期用藥時,在維持療效的前提下推薦間歇療法,每周用藥3~5天,而不是每天用藥。
4.安全性考慮:選擇藥物時,應優先考慮安全性高、副作用小的藥物。對于肝腎功能損害者、重癥肌無力患者、有精神疾病史的患者以及有重度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的高齡患者,應慎用或禁用某些藥物。
根據美國睡眠醫學會(AASM)推薦的睡眠障礙用藥順序,建議老年人群用藥方法如下——
1.對于入睡困難、輕度睡眠障礙的人群,首選短、中效的苯二氮卓受體激動劑或褪黑素受體激動劑,起效同時不易產生過多副作用。
2.在使用中短效藥物效果不明顯,或嚴重睡眠障礙情況,使用長效的苯二氮卓受體激動劑或褪黑素受體激動劑。睡眠改善后需更換短效藥物和逐步停藥。
3.對伴有抑郁、焦慮及特殊疾病(癲癇、精神分裂)的失眠患者,特定藥物治療必要時必須使用。
4.非處方藥(如抗組胺藥)常用于失眠患者自我處理,但不建議在沒有醫生指導下隨意使用。
安眠藥的藥物依賴性,指個體在長期或過度使用安眠藥后,身體或心理上對藥物產生的一種依賴狀態。這種依賴狀態表現為,一旦停止使用藥物,個體就會出現一系列戒斷癥狀,如失眠、焦慮、煩躁、抑郁等。這些癥狀的出現,不僅影響個體的正常睡眠,還可能導致其他健康問題。
從身體層面來看,長期使用安眠藥物會導致身體對藥物的耐受性增加,需要不斷增加藥量才能獲得相同的睡眠效果,易誘發藥物體內蓄積,加重身體代謝負荷。從心理層面來看,安眠藥藥物依賴性會導致個體對藥物的強烈渴求和依賴。個體在無法獲得藥物時,會感到焦慮、煩躁和不安,甚至可能出現幻覺和妄想。這種心理依賴不僅影響個體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還可能導致其他心理問題的出現。
安眠藥中包含很多成癮性強的藥物,容易使人產生幻覺、快感及意識模糊狀態。要預防藥物成癮性的發生,就要盡可能地在最初治療方案選擇上避免選擇成癮性強的藥物。而導致耐受性、成癮性和戒斷癥的原因,大多與患者私自濫用藥物,或醫生的疏忽及失誤有一定的關系。針對這些發病特點,我們建議宣傳和普及睡眠藥物依賴的知識,加強睡眠醫學專業知識的培訓,提高患者對安眠藥物依賴的重視,避免私自用藥和不合理用藥習慣。對于已經產生安眠藥物依賴或停藥后出現戒斷癥狀的人群,要勇于面對現實,在專業醫生指導下逐步實行安眠藥物依賴的減藥治療、替代治療,同時檢測是否存在肝腎功能損傷、電解質紊亂及對基本疾病影響。
安眠藥物的逐步停藥方案和替代療法如下——
1.逐漸減少藥物劑量:在科學指導下,逐步減少藥物劑量,以減少戒斷反應和不良反應。也可以嘗試隔日吃藥,然后逐漸延長間隔時間,直到最終完全停藥,有助于身體逐漸適應沒有安眠藥的狀態。
2.改變藥物種類和替代療法:如果當前使用的藥物會產生較強的依賴性,在睡眠癥狀改善后,應在醫生的指導下盡早選用其他依賴性不強的安眠藥物過渡治療,也可以考慮相關替代治療。常見的替代方案有:①抗組胺類藥物替代,建議短期使用,通常不超過2周;②維生素類藥物替代,維生素對改善睡眠有益,同時對長期用藥患者有很強的心理支持作用;③中藥替代,中醫藥在治療失眠方面具有悠久的文化基礎和豐富經驗,在老年人群中更易被接受;④非藥物替代治療,如針灸、太極拳、旅行、心理療法等,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配合藥物使用。
3.改善睡眠習慣:保持規律的作息時間,盡量在固定的時間入睡和起床。創造良好舒適的睡眠環境,嘗試深呼吸、冥想或聽放松音樂等,緩解睡前緊張和焦慮情緒,同時避免睡前飲用刺激性飲料和進行劇烈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