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痛藥主要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非甾體類抗炎藥(NSAIDs),多為非處方藥,比如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等,大家在藥店可以自行購買,也是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得最多的一類;處方藥有雙氯芬酸鈉、阿司匹林等,此類藥物應用廣泛,用于一般常見的輕中度疼痛,比如原發性頭痛、牙痛、痛經、運動后的肌肉疼痛等,但如果有消化道出血、潰瘍或者胃穿孔等,是不能使用這一類藥物的,也不建議長期使用,會導致消化道損傷。第二類以弱阿片類或者復方阿片類的藥物為代表,弱阿片類藥物中我們比較熟悉的有曲馬多以及可待因,復方阿片類藥物有氨酚羥考酮、氨酚曲馬多等,止痛作用比一般的解熱止痛藥強,主要用于中等程度的各種急性疼痛及手術后疼痛等。第三類是強阿片類藥,鎮痛的作用非常強,代表藥物有嗎啡、芬太尼貼劑等,這些一般用于嚴重的頑固性疼痛或者晚期癌痛患者。第二類和第三類藥都是嚴格管控的,需要有資質的醫生開具處方才能使用。除此之外,還有一類止痛藥是解痙藥,代表藥有東莨菪堿、山莨菪堿等,他們主要用于人體出現平滑肌痙攣絞痛的情況,比如膽絞痛、腎絞痛等的止痛治療。
對于非甾體類抗炎藥,生理上幾乎不會產生成癮性,但是可能會對藥物產生心理依賴,特別是一些功能疾病患者,他們的疼痛和不適感很大程度上來源于焦慮、抑郁、緊張、恐懼等這些不良情緒,使用止痛藥能產生的安慰劑效應甚至大于藥物本身的止痛作用,這種情況建議就診心理醫學科,尋求心理脫敏幫助。而對于阿片類藥物,長期使用會有成癮的風險,主要用于慢性晚期惡性腫瘤患者,對于這類患者,止痛的需求大于成癮的風險,可根據需要在有資質醫生的評估下開具處方使用。此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階梯治療原則,對疼痛的治療應逐步升級,在疼痛較輕時,首選非甾體類抗炎藥等非阿片類藥物,如果疼痛無法緩解,再考慮使用阿片類鎮痛藥,這種方式可減少藥物濫用和成癮的風險。
傳統非甾體類抗炎藥的副作用主要是會導致胃腸道刺激和黏膜破壞,所以我們大多數口服類非甾體抗炎藥物都會建議餐后服用,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讓藥片混在食物中,避免直接接觸胃腸黏膜導致灼燒。非甾體類抗炎藥對腎臟和胃腸黏膜造成損傷是因為它同時抑制了環氧合酶-1和環氧合酶-2兩種酶,抑制環氧合酶-1會損傷腎和胃腸,抑制環氧合酶-2產生止痛作用,所以現在有些環氧合酶-2特異性的抑制劑,就避免了腎臟和胃腸黏膜損傷的問題,這類藥的代表有塞來昔布以及一些靜脈藥如帕瑞昔布等。但是要注意的是,這種環氧合酶-2特異性的抑制劑跟磺胺類的結構比較相似,所以對磺胺過敏的患者會產生交叉過敏反應,是不建議使用的。
阿片類藥物常規劑量使用時可能產生的副作用有便秘、皮膚瘙癢等,偶有惡心、嘔吐、嗜睡和頭暈等不良反應,大劑量使用時還可能導致呼吸抑制。阿片類藥物被大家更為熟知的副作用是成癮性,由于本身超強的鎮痛作用加上藥物帶來的中樞欣快感,大量使用或者濫用阿片類藥物可能造成嚴重的藥物成癮,所以對于阿片類藥物特別是強阿片類藥物,迄今為止仍屬于非常嚴格的處方類毒麻藥。如果為了鎮痛的目的使用這類藥,一般僅用于特定的慢性劇痛病例,比如晚期癌癥患者的鎮痛,并且需要有相應資質的醫生寫書面病歷和開具紅色處方才能給藥。
答案是否定的。疼痛是人體受到傷害后發出的一種警報,可以幫助診斷某些疾病,而止痛藥容易掩蓋疾病本身的癥狀、延誤針對病因的治療,特別是對于以下4種疼痛是不適宜用疼痛藥的——
胃痛:一方面,胃痛可能是由于胃黏膜疾病如胃潰瘍引起的,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會進一步加重損傷;另一方面,因為腹部疼痛可能定位不準,所謂的胃痛也可能是胰腺炎、闌尾炎、膽囊炎甚至是肺炎、心絞痛等的表現,如果盲目地使用止痛藥,可能不利于觀察到病變的惡化,造成誤診。
腹部劇痛:腹部劇痛的病因有很多種,臨床常見的有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穿孔、急性腸梗阻、急性膽囊炎、急性胰腺炎、泌尿系統結石等,在弄清病變性質之前不可貿然使用止痛藥,以免掩蓋病情,貽誤治療時機。
高血壓頭痛:血壓過高會引起搏動性頭痛,血壓越高,頭痛越重,這種情況不可服用止痛藥,以免掩蓋病情,使血壓在不自覺的情況下進一步升高,有可能引起非常嚴重的腦血管病變,如腦出血等。這種情況的頭痛應及時服用降壓藥,待血壓恢復正常后,頭痛癥狀也會相應緩解。
繼發性痛經:痛經分為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在用止痛藥之前要先明確自己是哪種類型的痛經,原發性痛經是可以使用止痛藥的,而生殖器官病變如盆腔炎、腫瘤、子宮內膜異位癥和卵巢囊腫等可引起繼發性痛經,這種是需要去醫院治療的,不可盲目服用止痛藥。
總之,疼痛提供著非常重要的健康警報,祛除疼痛一定要在診斷明確用藥合理的情況下進行,不明疼痛切勿盲目止痛。
部分患者或許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以往服用止痛藥能有效緩解疼痛,但如今即便加大劑量,效果也不如從前,這其實是“天花板效應”在作祟。非甾體類抗炎藥普遍受此影響,即當藥物劑量超過某一閾值后,繼續增加劑量非但不能增強止痛效果,反而可能加劇毒副作用。相比之下,阿片類鎮痛藥則無此限制。它們在長期或大劑量使用時,引發器官毒性反應的風險相對較低。以癌痛患者為例,初始劑量可能僅需十幾毫克,但隨著病情發展,劑量可能需要調整至幾十毫克。此時,只要患者仍有疼痛需求,且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便可適當增加劑量以滿足鎮痛需求,不必過分擔憂。
面對疼痛,首先是明確其原因,尤其是持續性不明疼痛,需及時就醫,避免自我診斷及盲目用藥。獲取藥物時,務必遵循醫生或說明書指導,確保用藥正確。為了降低藥物副作用和累積風險,應采用最小有效劑量原則。初始治療時,應從最低有效劑量開始,并根據疼痛緩解情況逐步調整劑量。同時,應避免長期連續使用止痛藥,特別是非甾體抗炎藥,因為它們可能增加胃腸道問題和腎臟損害的風險。在長期使用過程中,應定期復查相關指標,以監測潛在的不良反應。此外,止痛藥可能與其他藥物產生相互作用,如抗凝藥和降壓藥等。因此,在使用止痛藥前,應咨詢醫生或藥師,了解可能的藥物相互作用風險。對于特殊人群,如兒童、孕婦、老年人以及有特定健康問題的人群,使用止痛藥時需格外謹慎。這些人群的身體狀況和藥物代謝能力可能與常人不同,因此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止痛藥,同時要認真閱讀說明書,了解用藥禁忌,以確保用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以上就是針對止痛藥使用的幾個常見問題的解答,希望通過此文能讓大家對于如何合理選用止痛藥有更清晰的認識。合理用藥是保障我們健康安全的重要環節,讓我們攜手并進,共同營造一個安全、健康、和諧的用藥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