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漢末年,漢室衰微,不少人都覺得,劉邦開創的事業走到盡頭了,許多人便有了自主創業的念頭,也有不少人積極投身實踐。比如董卓、袁紹、袁術、呂布、公孫瓚、孫策、曹操、劉備、孫權等,但能成就一番事業的,只有曹操、劉備與孫權;而最后完成統一大業的,卻是給曹氏“打工”的司馬家族。這是為什么呢?
能當好“一把手”的人,還是有一些共同特質的。
其一,目標篤定,也可以說是有理想。曹操、劉備、孫權,舉的旗號、走的道路,各有不同,但都一心完成統一大業,無論遇到怎樣的困難、何等的挫折,決不動搖,從不放棄。劉備帶領著由“三兄弟”組成的“流浪特戰隊”,屢戰屢敗,可以說是經常狼狽逃竄,卻從未喪失信心。信仰、信念是無形的強大力量,曹操、劉備、孫權,都特別會凝聚這種力量。
其二,特別能忍,也可以說是行穩至遠。理想信念固然是一種強大的力量,可這種力量用不恰當,便是毀滅性的力量。你的車輛、馬力再足,若是不顧路況,不看氣候,一味地向前、向前,便可能車毀人亡,到不了目的地。所以,有時候得倒回去,有時候要停下來,有時候需要繞道而行。
劉備就經常倒回去。他投袁紹,袁紹瞧不上他,他就帶著自己的“特戰隊”繼續流浪。后來有了根據地,卻讓曹操給占了,他又去投袁紹。張飛干不了這等事,所以張飛當不了“一把手”。曹操善于繞道,他的目標是當皇帝,卻一輩子也沒有廢掉漢獻帝。他知道漢獻帝搞了個“衣帶詔”,想弄死他,也只是殺了董妃,并沒有干掉皇帝,反而把自己的閨女獻給了漢獻帝。董卓、呂布忍不了這種事,所以他們當了“一把手”,就死在“一把手”的崗位上。孫權則是該進便進、當停則停。他對劉備、對曹操,都既不死掐也不是真好,是和是斗皆圍繞自己的長遠目標與現實狀況而靈活掌握。孫堅與孫策,都是慣于斗狠的角色,不知止,不懂讓,自然逃不脫路途“翻車”的命運。
最能忍的是司馬懿,他從來不把自己的理想亮出來,天天裝“孫子”,才成全了他的兒子。雖然后人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沒有司馬懿一生隱忍在先,便不可能有司馬昭的一統“三國”在后。
其三,善于用人,也可以說是會帶隊伍。在用人上,劉備、曹操、孫權各有特點。劉備善于感化人心,凝聚人的能力超強,使用人的能力平常。諸葛亮加盟之后,才比較好地解決了人才的合理使用問題。劉備是一位精神領袖式的“一把手”。曹操善于操控人心,也能夠做到人盡其才,是一位讓人既敬又畏的“一把手”。孫權善于籠絡人心,尊重老臣,培養新人,是一位相當有親和力的“一把手”。
當“一把手”,主要職責是抓班子、帶隊伍。這個道理大家都懂,真正做好的并不多。大多數“一把手”都喜歡“親自”,自己“親自”,還要求下一級“一把手”同樣“親自”。啥事都“親自”,必然是什么事也抓不到位。越是不到位,越是強調親自,結果自然是越來越糟糕。孫堅、孫策、呂布都是喜歡“親自”的,都親自送了命。袁紹、袁術之流,是該“親自”的時候不“親自”,不該“親自”的時候偏“親自”,都親自把好牌打輸了。
“一把手”,一要看得遠,二要忍得住,三要善用人。這是“一把手”的“鐵三角”。有了這個“鐵三角”,基本盤就穩住了。看不遠,難忍住;忍不住,難行遠。一個人行得遠,叫獨行俠,不是“一把手”。
(摘自《說三國論決策》)
求知的經驗,其實可以比求得的知識更有意義。
——許倬云認為很多年輕人被圈在一門學科當中,他們沒有機緣打破壁壘,因而陷入重圍
我們人類有兩件要緊事:履行職責與享受快樂!
——瑞士作家羅伯特·瓦爾澤向同時代青年人發出的呼聲
改變的秘密,是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建造新的東西上,而非與過去抗衡。
——蘇格拉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