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年來,埔尾黃氏在桑浦山下奠下基業,營建宜居家園,傳承詩禮家風,崇文尚武,明清兩代人才輩出,成了遠近聞名的“進士之鄉”和“武舉之鄉”。
埔尾村,位于揭陽地都桑浦山西南面將軍峰之下,有神山、龜山二脈入村,村域狀似葫蘆,周圍溪河縱橫交錯環繞,形成玉帶系葫蘆。有堪輿家認為,此地乃得天地鐘戀,兼山之魂魄、得水之精靈,是集福勝地,故以“福美”雅稱;又因村落地處賢新埔、桃源埔之末,神山尾之下,因而又俗稱“埔尾”。
埔尾即古代所稱的桃源,是桑浦山南古村之一,歷史悠久,聲名久播。黃氏遷此定居,已近600年。這支黃氏為宋代五州知州黃稹的七個兒子之一的后代,一向重視教育與文化建設,自明嘉靖以來,出了黃鵬、黃壯猷、黃壯略三名文武進士,以及大批舉人、貢生,被譽為桑浦山下進士鄉。
埔尾村于明初由黃姓在此創鄉,嘉靖年間,村里出了一位有名的人物黃朋(即黃鵬)。黃朋少時家境貧困,然聰明好學。初隨父親至潮陽謀生,后被當地名賢蕭與成(蕭端蒙之父)收為義子。黃朋遂改名黃鵬,意為鵬程萬里。嘉靖十一年(1532),黃鵬得中進士。初授閩南縣令,不久擢升為南京工部主事,兵部郎中。嘉靖二十三年(1544)率于南寧知府任上。
埔尾村至清朝乾嘉年間,一共出了五位武舉,成為揭陽有名的武舉之鄉。在這五位武舉之中,就有四位同出一門,這四位武舉就是黃壯略、黃壯猷、黃壯圖及壯猷之子黃振容。
黃壯略(1731—1773),字學三,清代有名的將領。少時即好練槍使棒,舞文弄墨。弱冠時已臂力過人,弓馬嫻熟。乾隆十五年(1750)與其兄黃壯猷同中武舉。二十五年(1760)成進士。乾隆三十八年(1773)八月赴金川平亂,前后打仗三十余役,立功赫赫。同年十二月十八日,黃壯略帶兵攻取美諾,不意以身殉國。壯略死后,乾隆皇帝親詔誥封其為四品昭武大夫,祀昭忠祠。
黃壯猷(1728—1807),字可秀,號定國。清乾隆十五年(1750)與其弟壯略同中武舉,乾隆十七(1752)中武進士。官至五品侍衛司正堂。黃壯猷能詩尚武,工書法,善丹青,文武全才。其為官剛正,不附權貴,后恨官場險惡而致仕回鄉歸隱。
壯猷之弟壯圖,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中武舉。壯猷之子黃振容也于清乾隆二十四年舉己卯武科。
除了黃壯猷一門四武舉之外,嘉慶九年(1804),該村又有人中武舉,這人便是黃應科,名列甲子科第6名。
埔尾原稱桃源,舊志載桑浦名勝,有桃源名入其中。揭陽的鄉村,很少接連產生幾名進士的,唯有地都的埔尾村,從明中期到清中期,先后涌現了“文武三進士”,54年間出了兩進士以及“兄弟”“父子”五武舉,數量為揭陽區域之冠,成了名副其實的“進士村”和“武舉之鄉”,進士鄉里,福美家園—埔尾黃因之聲名遠揚。
黃仁勇 (1762—1817),清代武狀元,廣東海陽縣(今潮州市潮安區)古巷鎮孚中村人。清嘉慶元年(1796年)丙辰科,為慶祝嘉慶帝登基特開恩科,皇帝喜其文武雙全,欽點為會魁武狀元、頭等侍衛。
當年,黃仁勇聞知揭陽出名武舉之鄉埔尾黃,遂專程到埔尾鄉贈送欽點狀元牌匾并題匾思成堂,受到黃壯猷進士等18位埔尾鄉賢長袍盛裝接待,盛贊埔尾武舉之鄉雅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