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性文章中,我們經常會用到道理論證這一方法,即以講道理的方式來進一步證明和闡釋自己的觀點,使對方或者讀者信服。但要想把道理講清楚講明白,也絕非易事,需要我們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嚴密的邏輯思維和巧妙的論證方法。論證過程中,最常見的就是層層遞進式地闡明自己的觀點。接下來,我們借助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幾篇課文進行具體的分析:
一、先駁后立,由淺入深式推進
與別人辯論時,首先需要對對方的觀點進行判斷,然后擺出自己的論斷,讓對方心悅誠服。如孟子《富貴不能淫》中與景春的論辯: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景春關于“大丈夫”的這一觀點,孟子實在無法茍同。所以他先用兩個語氣極重甚至咄咄逼人的反問痛斥了景春的觀點:“這就是你認為的大丈夫?你沒學過禮嗎?”對一個讀書人來講,這個批駁無異于當頭棒喝,讓對方難以接受。接著,孟子的語氣稍有緩和,用女子出嫁時母親叮囑要順從夫家的例子來揶揄景春,同時擺明景春之流就像女子一樣沒有自己的主見,對公孫衍、張儀之流的無腦仰慕,實在令人不恥。最后從正面擺出自己認為的“大丈夫”:居廣居、立正位、行大道,光明磊落,不卑不亢。至此,孟子由淺顯的例子到層層深入、抽絲剝繭般設置了大丈夫面臨各種狀況時的精神態(tài)度,嚴絲合縫地闡明了心中所謂的“大丈夫”的形象特征,一股浩然正氣凜然而生,讓人嘆服。
二、從人及國,個體到整體的升華
孟子在《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則從個人的遭遇挫折升華到國家要有憂患意識上,層層深入式地進行說理,令人印象深刻。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孟子先列舉了六位經過貧困、挫折的磨煉最終擔當大任的人的真實事例,證明憂患可以激勵人奮發(fā)有為,磨難可以促使人有新的成就;接著,從個人的發(fā)展和國家的興亡兩個不同的角度出發(fā),進一步論證了“憂患則生、安樂則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的結論。全文采用列舉歷史事例和講道理相結合的方法,逐層推論,使內容緊湊,論證縝密。此外,孟子還多用排比句和對仗句,使語氣錯落有致,形成勢不可擋的氣勢,有力地增強了論辯的說服力。
三、對比論證,讓觀點自然顯現
一篇議論性文章中,常常會用到對比論證的方法,即把雙方的觀點進行比較,讓優(yōu)劣自然顯現,以此駁倒對方的論斷。如在《愚公移山》中,智叟和愚公的論辯便是如此: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智叟批判愚公實在不聰明,認為他以年近九十的高齡要移山,連山上的茅草都移動不了,更不用說土石了。愚公的辯駁也是擲地有聲:首先回擊智叟太過固執(zhí),不知變通,連寡婦小孩都不如,這是第一個對比,即人和人的對比,諷刺智叟只長年齡,不長智商和經驗;然后說明自己的觀點,子孫相繼,綿延不絕,而山是不會增加的,這是第二個對比,即人和山的對比,表現出自己移山的堅定信念;另外,智叟的目光短淺與愚公的高瞻遠矚,以及名字的暗諷,也形成了一組絕佳的對比,表達出了智叟不智、愚公非愚的觀點。而愚公的論證也通過對比,層層深入,讓真正的“愚”和“智”顯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