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敏出生于河北省寧河縣(今天津市寧河區)蘆臺鎮,核物理學家,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共和國勛章”獲得者,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于敏經歷了軍閥混戰和抗日戰爭兩個重大歷史時期,他的青少年時代是在兵荒馬亂中度過的。抗日戰爭時期,生活在淪陷區天津、北平的他,目睹了日本侵略軍的燒淫擄掠,深感民族屈辱之悲憤,從此立下了要學好科學以報效祖國的志向。中國古代愛國將領文天祥、岳飛等人的事跡令他欽佩,愛國文學家辛棄疾、杜甫等人的詩詞他熟稔于心。在這樣的成長經歷的影響下,“祖國興亡,匹夫有責”的胸襟氣概成了他日后把一生奉獻給中國核科學技術事業的堅實思想基礎。于敏先生不把眼光拘泥于個人在亂世中的利益得失,而是始終把自己和祖國的命運連為一體,不茍且偷生,不庸碌無為,堅定科學報國的志向。他的志氣和朝氣,對他后來在中國氫彈原理突破中解決一系列基礎問題,提出從原理到構形基本完整的設想,起到了關鍵作用。此后他長期領導核武器研究、設計,解決了大量理論問題,對中國核武器進一步發展到國際先進水平作出了重要貢獻。從20世紀70年代起,于敏在倡導、推動若干高科技項目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晚年的于敏,仍然時刻心系祖國核武器事業的發展,他以一首《抒懷》為題的七言律詩總結了自己默默無言而又轟轟烈烈的一生:“憶昔崢嶸歲月稠,朋輩同心方案求,親歷新舊兩時代,愿將一生獻宏謀;身為一葉無輕重,眾志成城鎮賊酋,喜看中華振興日,百家爭鳴競風流。”
回顧我國核武器的研制歷程,在先天條件落后、西方技術封鎖的情況下,于敏等老一輩科學家們堅守愛國理想,艱苦奮斗,攻克重重難關,終于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研制核武器之路。
素材解讀
“驚天的事業、默默的耕耘”,這句話濃縮了于敏研制核武器并與之相伴的一生。于敏先生為了國家大義,甘愿隱姓埋名、披荊斬棘、無私奉獻。他用科學技術報效祖國,是當之無愧的“共和國脊梁”。我們作為新時代的接班人,要向于敏先生學習,樹立遠大理想,傳承和發揚“兩彈一星”精神,不負時代,不辱使命,譜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