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25歲的樊錦詩從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學專業畢業,她心懷對老一輩敦煌守護人的崇敬,憑著一腔對敦煌藝術的熱情來到荒涼的戈壁深處,加入了“敦煌守護神”的隊伍。
懷揣美好理想的樊錦詩扎根戈壁沙漠40多年,潛心于敦煌石窟的考古研究,為敦煌莫高窟這一人類寶貴的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利用作出了杰出貢獻,被譽為“敦煌的女兒”。樊錦詩曾任我國敦煌研究院院長,幾十年來與家人分居兩地,孩子的成長她被迫缺席。一邊是繁華都市,一邊是西北荒漠,她坦言自己也曾面臨抉擇。她說在一個人最艱難的抉擇中,操縱著她的往往是內在的信念和力量。離開敦煌,就好像自己在精神上被連根砍斷,就好像要和大地分離,此生命定,自己就是莫高窟的守護人。
樊錦詩把大半輩子的光陰都奉獻給了大漠上的敦煌石窟。她視敦煌石窟的安危如生命,多年扎根大漠,潛心石窟考古研究和創新管理。她提出了“莫高窟治沙工程”等13項文物保護工程,獨創了一套新型砂礫巖石窟崖體裂縫灌漿、風化崖面防風化加固的材料、工藝和技術,使莫高窟文物保護環境得到改善,本體病害和損毀得到遏制。
她規劃出新世紀敦煌文物保護與利用的藍圖,首次提出了運用計算機技術對敦煌壁畫、彩塑藝術進行永久保護和展陳利用的構想,并付諸實施。她運用考古類型學的方法,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代前期的分期斷代,成為學術界公認的敦煌石窟分期排年成果。她積極開展文物保護領域的國際合作,成功解決了敦煌石窟研究和保護的有關難題。她牽頭起草的《敦煌莫高窟保護條例》成為甘肅省第一部為保護一處文化遺址作出的專項立法。她編寫的26卷大型叢書《敦煌石窟全集》集中展示了敦煌石窟百年研究的成果。
她用單薄的肩膀,扛起了保護人類文化瑰寶的重擔,取得了累累碩果……
素材解讀
樊錦詩沐月當歌、踏沙而行,把守護敦煌當成一生的理想。她把青春和夢想都留在了這片土地上,把一生的心血和精力都獻給了這個地方。一腔愛,一洞畫,一場文化苦旅,從青春到白發。漫長的五十年,她選擇了這一事,也奉獻了這一生。“擇一事”是心態與信仰,“獻一生”是責任與堅守。她用一生的時間做好一件事,以艱苦求卓絕,以初心致匠心,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敦煌樂章,讓歷經磨難的千年石窟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