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有生命嗎”——1993年美國知名科學家卡爾·薩根的一場科普演講,仿佛伸出一根魔杖,瞬間點燃了康奈爾大學大四學生喬恩·克萊因伯格的好奇心。“從現象中識別模式”的思路,深深影響了克萊因伯格日后利用算法研究人類社會的方式。31年后的今天,他在復旦大學伸出同樣的一根“魔杖”,向聆聽“復旦·浦江科學大師講壇”的聽眾,再次拋出這個看似不言自明的疑問。

對于頂尖科學家,人們總會稱之為“天才”,內森斯也不例外。可他將取得的成就歸功于努力和幸運。在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內森斯總是來得最早的那批人之一。66歲的他,會在上午8點前坐進實驗室,每天做10多個小時實驗,在夜里11點前回復郵件,親自負責液氮罐、處理實驗動物尸體。這些工作習慣,三十年如一日。這次出差來上海前一天,他仍泡在實驗室里。很多時候,實驗不成功,他并不懊惱,反而慶幸——“這不斷提醒我保持謙遜。”

到了約定的時間,一個高個子“大叔”悄悄走進采訪間,饒有趣味地審視正在匆忙準備的采訪團隊。他頭發花白,高聳的眉骨下有一雙銳利的眼睛,看上去很嚴肅。這是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安德烈·蓋姆給人留下的第一印象。
“你們可以叫我‘毛子’。”在采訪團隊給他戴上麥克風后,這位在科學界享有盛譽的俄裔學者,用一種特別的幽默感打破了初見的生疏,還用中文說
“謝謝”。

“基礎研究揭示事物的基本原理,而應用研究能夠將其轉變為影響人們健康的實際應用,兩者缺一不可。”10月25日,在上海出席2024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諾貝爾獎得主,加州大學圣克魯茲分校的分子、細胞與發育生物學杰出教授卡羅爾·格雷德在回答提問時說。在我們眼中和藹如鄰家阿姨的她,回答問題時表情一直恬淡柔和,但當談及科研話題時總會露出愉悅的神態:“科學研究總是充滿新奇,充滿驚喜。科研就像是在解開一個個謎題,令人興奮。”

10月25日下午5時許,采訪間的大門緩緩打開,所有人的目光立刻聚焦在了一個身影上——“機器學習之父”、美國三院院士、頂科協獎“智能科學或數學獎”遴選委員會主席邁克爾·I·喬丹教授,他大步流星地走了進來,接受大江東-復旦融媒體創新工作室的專訪。
“AI永遠不會取代人類。它擁有的是動物般的、模仿的智慧,但永遠無法像人類一樣進行批判性思考。”這位AI(人工智能)領域的權威,面對我們的提問,堅定地闡述了自己對AI發展的看法。

“多學科”“年輕人”“國際科學交流”——來到采訪間,剛坐下,這位連續第七年出席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的諾貝爾獎得主便表達了本屆論壇的關注焦點。
萊維特是當前計算生物學這一跨學科領域的先行人物,除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的身份,他也是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副主席,復旦大學復雜體系多尺度研究院榮譽院長,斯坦福大學結構生物系教授。他認為,學科之間應該沒有邊界;作為科學界的一名長者,他喜愛與年輕人交流;作為一位會說自己“耙耳朵”、愛看《三體》的外國人,他贊賞中國在多個領域的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