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統固原州志》是清代寧夏地方志書中的一部,是清代固原地區的一部百科全書。《宣統固原州志》是清代唯一一部關于清代固原州的地方志書,其包含了固原州的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生態環境、人文科學等多方面的內容,是研究固原地區歷史、社會形態的珍貴文獻資料。文章圍繞《宣統固原州志》中有關生態環境保護的記載,站在生態環境保護與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角度,討論清代寧夏固原地區官民的環境保護意識。
寧夏地區自舊石器時代晚期就有人類活動的痕跡;從秦漢至清,隨著中原政權對寧夏地區統治權力的一步步增強,該地區成為重要的西北邊疆地帶,不同民族在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寧夏全域成為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地區,寧夏地區的生態環境開發史,與歷史上各民族在寧夏地區的生產活動相始終。李隴堂在《寧夏人地關系的歷史演變及特征》中論述,受生態環境與自然條件南北差異制約,以及政治、民族、經濟活動、生產方式與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作用,寧夏早在先秦時期在土地利用類型、文化等方面就已經彰顯出地域不同,至明清人地關系二元化地域結構的空間日益突出。整體來看,整個寧夏地區的地理走向呈現為一條南北狀的長帶子,北部是以賀蘭山為屏障的寧夏平原,南部是以六盤山為屏障的黃土高原,黃河介于六盤山與賀蘭山之間,穿銀川平原而過,黃河的支流如涇河、清水河在黃土高原上南北穿行,使得整個寧夏境內均有黃河流過,一條黃河將寧夏全域分為了南北特征不完全相同的地理二元化地域結構。文章以寧夏南部固原地區為論述重點,對歷史時期寧夏南部固原地區的生態環境進行梳理研究,總結自然環境與人類開發之間的歷史規律。
寧夏南部固原地區歷史地理環境概述
寧夏南部固原地區,地處黃土高原邊緣,六盤山孕育了涇水和清水河。清武全文在《涇源記》中記載:“按地志,涇水出原州百泉縣笄頭山,山海經則曰數歷山之西,百五十里曰高山涇水出焉。”該記載指明了涇水出自六盤山,而六盤山還生成了巨大的高原湖泊,滋潤了面積廣大的原始森林和草原植被,在遠古時代此地自然地理環境極好。薛正昌在《黃河文明的綠洲——寧夏歷史地理文化》一書中,從多個角度對寧夏全域的歷史地理文化變遷進行了描述,全方面論述了寧夏歷史文化地理的全貌。陳家良、文煥然在《寧夏歷史時期的森林及其變遷》一文中,對涉及寧夏地區全境內主要森林、山脈的文獻記載進行梳理,論證了寧夏地區森林的變遷。寧夏地區森林分布原先較為廣闊,人類活動的盲目性導致森林分布發生巨大變遷。史料記載,六盤山一帶早在兩千多年前“其木多棕,其草多竹”,森林多、植被好、人口少,一派山清水秀,自然和諧之態;自秦漢至隋唐,隨著人口不斷進入固原地區,人類活動開始對六盤山上的植被進行砍伐,但由于當時的生產力較低,人類對自然的破壞速度與自然環境自行修復的速度相協調,自然環境修復能力大于人類對自然環境的改造能力,生態環境未受到大規模的破壞;元代修大運河,對六盤山的森林破壞程度加深,至明清,人口大量涌入該地區,人口增長的速度開始超過了自然恢復的速度,大量的民屯軍屯,開荒撂荒等人類活動,導致六盤山的生態環境不斷惡化。明清時期,平川已少有森林,山上森林也極大萎縮。如今,六盤山脈雖有森林植被覆蓋,但其覆蓋率已大大縮小,歷史上曾是松濤之所在的須彌山,如今山體也只余黃土。
森林植被覆蓋率的不斷縮小,草原植被的不斷退化,再輔以大規模的開荒撂荒等活動,致使固原地區面臨越來越嚴重的水土流失等環境問題,自然災害不斷加重,隨之而來的干旱、冰雹、水澇、風沙等災害愈演愈烈,尤其是干旱問題,至今都是西海固地區的嚴重環境問題。清朝時,在《宣統固原州志》貢賦列卷第四中,記載了多次因旱災而緩征錢糧,“道光十七年奉,恩詔固原旱災將錢糧草束分別蠲緩。”“光緒二十六年奉,恩詔固原旱災銀糧各欵分別緩征。”王社交統計了固原歷史上旱災發生的頻次:“在明以前,西北地區平均每兩年才發生一次旱災,至明代,陜西平均1.71年即發生一次旱災,甘肅、寧夏、青海平均1.80年即發生一次旱災,清代則更進一步上升到平均1.62年一次和1.51年一次。”自然災害特別是旱災的頻繁發生,對固原地區的生態環境持續造成不可逆的破壞。
《宣統固原州志》中的環境保護意識
中國古代的環境保護意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隨著歷史的進程不斷推進,人們在對自然不斷改造的過程中,越來越意識到良好的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孟子曰:“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他提出了人與自然應當和諧共生,保護自然環境,不違背自然規律。寧夏固原地區至明清時,生態環境遭到了破壞,自然災害頻發。針對寧夏固原地區出現的自然環境問題,部分清代官民已經具備了環境保護的意識,《宣統固原州志》中記載了當地官民的自然保護意識與措施,提出通過植樹造林來保護環境。
植樹造林是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途徑和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手段。通過植樹造林,形成防護林,可以抵擋大量風沙的侵襲;植物在光合作用之下釋放大量的氧氣,以此來凈化空氣;植樹造林還可以防止水土流失,改善人居環境。通過植樹造林來對環境進行保護,是一舉多得、造福一方的好舉措,清代陶模的《種樹興利示》不僅解釋了植樹造林的好處,還提出了植樹造林的具體措施。陶模提出:“勸諭各屬,廣種樹木,預弭災祲,而興地利事。”他認為廣泛種植樹木,可以預防災難的發生,對于土地來說可以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從而促進農業、林業的發展。
陶模在《種樹興利示》中,總結了種植樹木的益處:“蓋樹木繁滋有六利焉。……故種樹于山坡,可以免沙壓而滅水害,一利也;……故種樹于瘠土可以化鹻為沃,引導泉流,二利也;……種樹于曠野,可以接洽霄壤,調和雨澤,三利也;……種樹遍于僻壤荒邨,可以上迓天和,驅疫癘而養民生,四利也;……凡田連阡陌者,每隔數畝,商同種樹,成一長排,可以改風勢,而阻冰雹,四利也;……掘溝種樹,環繞數重,以代堅壁叢林,高矗混目,迷形測準易乖,飛丸多阻,可以設險御彈,五利也;安邑種棗,富比列侯,襄陽收橘,歲易多縑,試觀貨殖一篇,大率羨稱,千樹與其,博錙銖于異地,何若話桑麻于故鄉,六利也。”大意為:第一點:砍伐種植在山坡上的樹木會導致沙土隨雨水而下,流入河道,形成河流淤塞,造成水害,而在山坡上種樹,能夠防止山坡上的水土流失,消除水害;第二點:種植樹木可以防止土壤的水土流失,土壤有了儲水的能力,使貧瘠的土地變為肥沃的土壤;第三點:植樹造林對當地氣候會形成積極影響,森林與大氣層之間形成良性的雨水循環,改善缺少植被的地區少雨干旱的問題;第四點,多種樹能夠凈化空氣環境,使當地居民減少疾病威脅;第五點:自然環境遭到破壞的同時會產生自然災害,如干旱、冰雹等,而植樹造林則能改善極端惡劣天氣等自然災害;第六點:植樹造林可以用于軍事防御,森林具有良好的隱蔽功能,森林以設險御彈。陶模總結的植樹造林的好處,對比現代討論植樹造林的益處,相似度極高,在如今科技飛速發展的現代化社會,為防止沙漠化,在防沙治沙等工作中仍然少不了植樹造林,在城市建設規劃中,植物覆蓋率也在不斷提高,由古至今,植樹造林都是重要而有效的環境保護措施。
《種樹興利示》中,除了論述植樹造林的好處外,還給出了獎懲的建議:“有能增種至五萬株以上者,官給獎賞,有無故戕樹一株者,罰種兩株,富民罰錢一千文。”官府不僅獎賞植樹造林的鄉民來鼓勵鄉民種樹,同時,還對破壞樹木的鄉民進行懲罰,通過獎罰的方式來動員鄉民積極種樹,倒逼民眾形成保護樹木的意識,防止民眾因私毀樹。知州王學伊在《勸種樹株示》中,也提到了通過獎懲的方式鼓勵鄉民種樹:“其能種百株以上者,獎給花紅銀牌,種千株以上者,獎給匾額,萬株以上者,稟請獎給頂戴。”根據種樹數量的不同,給予不同的榮譽,起到動員鄉民多種樹的作用。王學伊還列舉了四不準,規定了何種行為是對樹木的破壞:“自種之后,一不準居民私伐,二不準牧豎動搖,三不準往來行人隨時攀折,四不準拉駝腳戶任駝擦癢。”
在植樹的具體措施中,陶模提出要因地制宜,“凡各屬紳耆鄉民講求樹藝,有力者種佳果美材,無力者種尋常易生之樹。凡磽確地宜松柏,潮堿地宜椿枸白楊,山坡地宜榆槐棗杏之類,各就土性辨其所宜。”什么樣的地種什么樣的樹,還會根據鄉民自身的農技情況選擇適合自身的種植品種。在王學伊的《勸種樹株示》中也有相應的論述:“勸種以宏樹政,茲擬自瓦亭鎮起,黑城鎮止,凡有開城嶺渠大灣清水河冬至河一帶,可以資其灌溉之處,兩旁分界一律補栽楊柳,川原地畔如有土性滋潤,宜種桃杏棗梨各色果木者。”直接規定了,根據土壤情況不同,固定區域栽種固定的樹木。
由此可見,清朝部分官員在環境保護方面有著科學有效的環保意識。
《宣統固原州志》還記載了鄉民也參與到植樹造林活動中,“朱得才,居本城,保守備,不樂仕進,以樹藝自娛。光緒丁未余,飭城鄉種樹,得才開拓老圃,榆柳成行。笠雨蓑風,辛勤無間,而尤能為鄉民教導種樹之法,應志之為農業勸。”記錄了一位名為朱得才的鄉民,喜愛種樹,自行種植了榆樹和柳樹,他不僅自己種樹,還教導鄉民如何種樹。在植樹造林的活動中,不僅地方官員已經有了環境保護的意識,而且鄉民中也存在著自覺自發的環保植樹行為,在環境保護的過程中,官民互補,共同發力。
寧夏地處中國東部季風區、西北干旱區和青藏高原區三大自然區域的交匯地帶,地理自然環境復雜,南部山區地處黃土高原,與中原文化接壤,歷來是農牧文明交往交流交融的地區。關于寧夏固原地區人地關系,生態環境保護治理方面的研究,近些年學者們不遺余力投身其中,力圖找到歷史洪流中各政權之間、官民之間以及各民族之間對固原地區進行生態環境治理保護的歷史規律,豐富對整個黃河流域寧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理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