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鞍山市的行政區劃沿革可知,海城市是鞍山地區現存縣級行政機構中行政建制最為悠久的一個,自古以來,其行政建制經歷了多次變革和調整,但始終保持著相對穩定的態勢。文章基于海城市的地理優勢,探討海城市行政建制得以長久保留的原因。
鞍山市的行政區劃沿革
鞍山市,是遼寧省轄地級市,地處中國東北地區、遼寧省中部。東部、北部與遼陽縣為鄰,東南部與鳳城市、莊河市毗連,南部與大石橋市接壤,西部與盤山縣、遼中區交界。下轄地區分別為鐵東區、鐵西區、立山區、千山區、海城市、臺安縣及岫巖滿族自治縣。
戰國時期,今鞍山地區屬于燕國遼東郡。及“秦滅燕,屬遼東外徼”,秦朝統一天下,設郡置縣,其地開始納入全國行政區劃。
西漢時期,屬于幽州遼東郡,今鞍山市境內置安市、新昌和險瀆等縣,分別治今海城市營城子、海城市向陽寨和臺安縣孫城子。東漢時期,今鞍山市境域屬遼東郡和遼東屬國。當時縣治的設立,不僅加強了中央政府對鞍山地區的統治,也促進了當地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三國時期,隸屬于幽州遼東郡襄平縣、新昌縣、遼陽縣、安市縣、昌黎郡昌黎縣。
西晉時期,屬遼東國。東晉及十六國時期,先后隸屬于前燕、前秦、后燕遼東郡。其后一度為高句麗所割據。今臺安縣部分境域則為北燕所管轄。
隋朝時,今鞍山市城區和海城市境域及臺安縣部分境域為高句麗所割據。今臺安縣境域遼河以西部分為隋朝直接管轄,屬燕郡懷遠鎮。
唐初,今鞍山市大部境域為高句麗所割據。唐平高句麗后,今鞍山地區重新納入中央政權的統治之下,分其境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并于平壤設安東都護府統之。唐總章元年(公元668年)設安市州,治今遼寧省海城市營城子。
遼時,屬東京道遼陽府?!哆|史·地理志》對“海州”有以下記載:“海州,南海軍,節度。本沃沮國地。高麗為沙卑城,唐李世勣嘗攻焉。渤海號南京南海府。疊石為城,幅員九里,都督沃、睛、椒三州。故縣六:沃沮、鷲巖、龍山、濱海、升平、靈泉,皆廢……因盡徙其人于上京,置遷遼縣,移澤州民來實之。戶一千五百。統州二、縣一?!?/p>
由此可知,此時的海州,地處南海軍的管轄范圍,并設有節度使一職來管理此地。從歷史淵源來看,海州原本是沃沮國的領土。在高麗時期,這一地區被稱為沙卑城,并且唐朝名將李世勣(即李靖)曾經攻打過此地。到了渤海國時期,這里被命名為南京南海府,顯示了其在渤海國中的重要地位。
海州的城區面積約九里之廣。此地作為都督府,統領沃、睛、椒三個州并設有六個縣,分別是沃沮、鷲巖、龍山、濱海、升平、靈泉,但這些縣名現都已廢棄,不再使用。
在太平年間,海州發生了一次重要的歷史事件。大延琳發動了叛亂,但南海城堅守陣地,使得叛軍長時間無法攻下。最終,其他部落的酋長被擒獲后,叛軍才投降。由于這次叛亂,海州的居民被盡數遷徙至上京,隨后在原地設立了遷遼縣,并將澤州的居民遷移至此,以充實人口。
在人口方面,當時海州地區的戶數記錄為一千五百戶,這是衡量當地人口規模和經濟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在行政設置上,海州下轄兩個州和一個縣,構成了其基本的行政管理體系。
金朝時期,根據《金史·地理志》記載,“澄州,南海軍刺史,下。本遼海州,天德三年改州名?!奔唇鹛斓氯辏ü?151年),海州改名澄州,治所設在今海城市,轄臨溟、析木二縣,受東京路管轄。
元朝時期,今鞍山地區分屬遼陽路和廣寧府路,但是境內無縣治,只有巡檢司等派駐機構。
明朝時期,鞍山地區歸今遼寧省地區屬遼東都指揮使司(簡稱遼東都司)管轄,《寰宇通志》卷七十七《遼東都指揮使司》記載:“海州衛指揮使司:國朝洪武九年置衛?!蓖瑫r,《遼東志》卷一《地理·沿革》也指出:“海州衛:本朝洪武初平遼東,九年革州縣設衛?!庇纱丝芍?,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置海州衛,治海州故城(今遼寧海城市)。
清朝時期,順治十年(公元1653年)改海州為海城,治所設在今海城市,隸屬遼陽府管轄;順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遼陽撤府,改屬奉天府(今沈陽)。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置岫巖廳,是今岫巖滿族自治縣行政建制的起源。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改置岫巖州,1913年改為岫巖縣,至今。
中華民國時期,今鞍山市城區境域隸屬遼陽縣、海城縣;今海城市境域為海城縣。1985年,撤銷海城縣,成立海城市,至今。
經過以上梳理,可以發現在鞍山行政區劃沿革歷史中,海城市占有重要的地位,這與海城市本身的地理優勢息息相關。
海城市的地理優勢
海城市,隸屬于遼寧省鞍山市,北靠鞍山和省會沈陽,南鄰營口、大連,東接本溪及邊境城市丹東,西與盤錦隔河相望。海城市下轄孤山鎮、接文鎮、英落鎮、西柳鎮、南臺鎮、牛莊鎮、騰鰲鎮等21個鎮。
現代地理研究表明,海城市地貌復雜,有山地、丘陵、平原、洼地,東南高、西北低,由東向南、向西北傾斜。海城市境內有太子河、渾河、大遼河縱橫南北;海城河、五道河、三通河、楊柳河、八里河橫貫東西。海城市境內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的金屬和非金屬礦產達40余種,是世界上菱鎂、滑石探明儲量最大的地區之一。
在古代,適合建城的地形通常具有以下特點:
其一,靠近水源。水資源對于城市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它不僅可以為居民提供生活用水,還可以用于農業灌溉、交通運輸以及軍事防御。因此,靠近河流、湖泊或其他水源的地方往往成為建城的理想地點。
其二,地勢平坦。平坦的地形有利于城市的規劃和建設。它便于修建道路、房屋和其他基礎設施,同時也有利于農業耕作和居民的日常生活。此外,平坦地形還便于軍隊的集結和調動,增強城市的防御能力。
其三,易守難攻。古代城市往往需要考慮軍事防御。因此,那些具有天然防御屏障的地形,如山地、丘陵或河流環繞的地方,往往成為建城的理想地點。這些地形可以有效地阻擋敵人的進攻,為城市提供安全保障。
其四,自然資源豐富。豐富的自然資源是城市發展的物質基礎。例如,肥沃的土地、豐富的礦產和森林資源等,都可以為城市的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持。因此,那些自然資源豐富的地區往往成為古代建城時考慮的重要地區。
再將以上方面與海城市的地理條件進行對照。
首先,關于海城市的水源,“本境川流以遼河為最,其余注遼溝河無慮數十處,均分列于左”,據《海城縣志》的記載可知,海城境內有遼河“源出長白西北……入本境東南行六七十里經三岔河口與北來之渾河太資河蛤蜊河會”、渾河“源出長白納綠窩集中西北流入英額邊門東流繞省城之西南折至遼陽小北河與太資河會合流至小河口入本境”、蛤蜊河“由遼陽至三尖泡西入本境,南行六七十里至黃土坎與渾河會”、楊柳河“其源出岫界分水嶺與縣境之云峯嶺栗子園三水分流至析木城合”、八里河“源出東南水泉麓”、上夾河“源出正南盤嶺”、轉鄉河、鞍山河“源出東北雙塔嶺北流至文洞寨折西行八九十里至小河口入里遼河”、前五道河“源出臺溝向西流百余里至開河城注入里遼河淤泥河”。
關于海城的地勢,《海城縣志》有如下描述:“本境東部多山,西部多水,中部北部地勢平衍,為本境農業地。山險如云,峰嶺扼東西孔道,小孤山為南北要沖,均為戰守必爭之地。附城各山,四隅分峙,可為犄角之用。城內厝石山,俯視附城屯堡,歷歷在目,居高臨下,形勢占優勝地位。”這段話說明了海城市的地理布局:西部河流眾多;中部和北部地區的地勢相對平坦,更適宜農業耕作;東部主要是山區,地勢險峻,山峰林立,這些山嶺和高峰扼守了東西方向的交通要道,在戰略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這里還提到了名為“小孤山”的地方,它位于南北交通的要沖之地。由于其地理位置的關鍵性,這里成為戰爭或防御時雙方必爭之地。城市周圍的各座山巒,分布在城市的四個角落,形成互為犄角的態勢。這種地理布局有助于城市的防御,敵人無論從哪個方向進攻,都會受到其他方向防守人員的制約。同時,城內的另一座山——厝石山,可以俯瞰整個城市及其周邊的軍事據點,視野清晰,一覽無余。這種居高臨下的地理位置使其在戰略上占據了優勢地位。由此可見,對于軍事或戰略考慮來說,海城因其獨特的地理條件而顯得尤為重要。
海城的自然資源較豐富,“金東南山中多產,煤東南山中多產,鹽田莊臺海濱多產之,鹼二界溝有鹼場產額極旺,硝牛莊居民以鹼土熬之”。海城市境內不僅礦產資源較為豐富,而且土地也較為肥沃,《海城縣志》的“土宜”部分詳細記錄了海城的土地狀況,其中不乏“含滋養料甚多”“其土墳壚地滘河黃壤土膏肥沃”之語。
綜上所述,海城市的地理條件與古代建城的理想地形特點高度契合。其境內河流眾多,為城市提供了充足的水資源;中部和北部地勢平坦,適宜農業耕作和城市建設;東部山區地勢險峻,形成了天然的防御屏障,增強了城市的防御能力。此外,海城市還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為城市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這些地理條件使得海城市在古代具備了建城的優越條件,為城市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